文 陳玉杰

班本課程源于幼兒的內在興趣,在師幼交往的過程中生成,可以促成與生活本體相融合,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诘赜蛸Y源構建班本課程,是用最接近幼兒生活的資源,促進幼兒的經驗發展。本文結合“‘藕’遇”班本課程案例,探討基于地域資源構建班本課程的對策。
班本課程應是追隨幼兒的主體興趣的結果,反映幼兒自身的學習意愿?!啊骸觥卑啾菊n程的生成契機,來自幼兒午餐中的經驗。幼兒在午餐中經常吃到蓮藕,如蓮藕排骨湯、炒藕片等。幼兒被蓮藕的美味吸引,也對它的外形產生了好奇心。有的幼兒將它與土豆片相比,然后非常疑惑:“蓮藕上為什么有這么多小孔?”幼兒意識到蓮藕這種植物的獨特之處,具備明確的興趣指向。于是,教師組織了一次“蓮藕知識討論會”,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經驗。在討論活動中,教師介紹道:“大家知道嗎?寶應是‘中國荷藕之鄉’,荷藕是我們家鄉的特產!”這個新知識的引入,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的求知欲,“‘藕’遇”班本課程應運而生。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教師圍繞“蓮藕”這個線索不斷拓展,生成了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讓幼兒積累各種不同的經驗。
蓮藕的外形最早吸引了幼兒。為此,“‘藕’遇”班本課程從細致觀察蓮藕開始。幼兒觀察不同蓮藕的橫截面,發現蓮藕的小孔數目是有規律的,分為七孔和八孔。發現這個“秘密”后,師幼一起共讀相關繪本,知道原來兩種藕的口感不同:七孔藕口感軟爛,九孔藕口感清脆。幼兒用水嘗試通過小孔,發現蓮藕的小孔是相通的,因為水會從另一頭流出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還探究了“藕斷絲連”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但收獲了科學知識,而且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方法,提升了觀察能力。這些經驗可以被遷移到其他探究活動中。
通過直接觀察、體驗,幼兒加深了對蓮藕的了解,腦子里的問號更多了。教師再次組織討論活動,讓幼兒自主提出問題,如“蓮藕是怎樣生長的”“蓮藕還能做成哪些食物”“蓮藕有哪些營養價值”等。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通過自主調研解決這些問題,用繪圖的方式將自己的調研結果記錄下來,如畫上荷塘表示蓮藕的生長方式、畫一盤藕莢表示蓮藕可以做成的食物。幼兒在自主調研中積累了更多生活知識,提升了思維能力和記錄表征能力。
蓮藕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獨特的藝術創作工具。在“‘藕’遇”班本課程中,教師組織幼兒開展“蓮藕拓印畫”“蓮藕變變變”等活動。在“蓮藕拓印畫”活動中,幼兒將蓮藕片沾染上不同的顏料,再印染在紙上,然后添上幾筆,讓最初的印跡變為花朵的花瓣、小動物的眼睛、瓢蟲的后背;在“蓮藕變變變”活動中,幼兒用藕片和蓮藕塊為基礎材料,運用牙簽、橡皮泥等材料,將它變成小兔子、小烏龜、小螃蟹等造型。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表達著自己的審美情感,體會藝術創作的成就感,對家鄉的蓮藕文化更加熱愛。
幼兒以前雖然吃過蓮藕,但是從未關注過它的烹飪過程。“‘藕’遇”班本課程最后安排的一個活動是親子烹飪。幼兒和家長一起前往菜場購買蓮藕,然后協助家長將它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如清炒藕帶、藕粉圓等。幼兒和家長一起洗蓮藕、掐藕帶,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蓮藕生長特性的認識。美味的蓮藕菜出爐后,家長還在微信群中分享,有助于培養幼兒自尊、自信、自主的態度。
反思“‘藕’遇”班本課程實施的過程,我們總結出一些關于班本課程構建的有益經驗。
生活是班本課程生成的根基,生活化課程具備很強的包容性和延伸性。“‘藕’遇”班本課程建立在本地特色資源基礎上,幼兒以蓮藕為對象展開探究,獲得的經驗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在構建班本課程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維,促進幼兒的真實發展。
“‘藕’遇”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充滿各種互動,包括同伴互動、師幼互動、親子互動。這些互動既營造了活動氛圍,又激活了幼兒的學習動能。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提問、分享、合作,往往會推進學習的深度,開啟全新的活動空間。教師在實施班本課程時,要以多元的互動方式引導幼兒成長。
在構建班本課程時,教師應滲透德育目標,利用成長的關鍵期促進幼兒的品德發展。在“‘藕’遇”班本課程中,幼兒在增長知識與經驗的同時,也經歷了品德發展的過程。例如,對“寶應蓮藕”的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幼兒愛自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對蓮藕知識的探尋,培養了幼兒愛社會的情感;與家長一起烹飪蓮藕,培養了幼兒愛家人的情感。幼兒體驗了美好的情感,其生活態度會更加積極。
“‘藕’遇”班本課程讓幼兒更了解地域文化,促進多領域的學習與發展,也讓教師積累了有益的教育經驗。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園將繼續遵循生活教育的基本思路,從地域資源中開掘教育資源,促進幼兒自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