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森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在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創造因子,抓住創造契機,在課程建構中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活動前期準備中,教師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二次設計教學活動,將“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理念融入設計之中,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踩影子”活動為例。原本的活動設計是直接將“踩影子”的玩法和規則告訴幼兒,讓幼兒兩人合作進行。這時,幼兒的活動完全是在教師的指令下,而不是自發探索后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我在第二次設計時調整環節內容,讓幼兒自主探索兩人合作“踩影子”的玩法,在探索過程中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游戲時需要注意些什么。這一環節更利于激活幼兒的思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教師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引導者與支持者。教師需要做的是不斷觀察幼兒,知曉幼兒的興趣與愛好,從而精準判斷幼兒的能力和發展需求,設計創造性的課題內容。例如,幼兒每天自主記錄體溫,對書寫數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和我討論:“2”像小鴨子、“4”像小旗子、“6”像小耳朵等。我把握數字中蘊含的創造元素,設計了美術創造活動“數字想象畫”?;顒又?,我以和淘氣的“數字居民”一起玩捉迷藏游戲導入,引導幼兒發現數字可以通過添畫的方式進行創造想象,進而演變出各種各樣的形象,最終回歸捉迷藏游戲。這一活動以創造想象為目的,體現了情境下的創造教育。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前,教師要精心準備,引入新的材料和觀點建構充滿特色的課程內容,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質疑容易產生關于新話題的討論。幼兒的每一次質疑,都是創造契機。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質疑,理解幼兒的想法。例如,在數學活動“測量衣服”中,對于“一拃”的概念,我定義為從大拇指尖到小拇指尖(中指尖)的距離。這時,有的幼兒提出疑問:那大拇指尖到食指尖的距離,也叫作“一拃”嗎?我接受了這個質疑,把問題繼續拋回去:“你們認可這個觀點嗎?”有的幼兒堅持“一拃”的觀點,有的幼兒猶豫不定。我結合生活經驗,讓幼兒仔細觀察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部分。此時,有生活經驗的幼兒回答:“有虎口。”反應快的幼兒很快答出:“這是一虎口的距離?!蔽揖o接著提問:“衣服有多少個虎口長呢?”幼兒繼續用“虎口”這一測量單位進行測量。我及時地將意外事件轉化為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契機,引導幼兒通過探究習得新的知識。

創造契機不僅在接受幼兒的質疑過程當中,還在教師支持幼兒的探索過程之中。冬天的清晨,小草身上白白的衣服吸引了幼兒的興趣。大家紛紛駐足觀察?!巴?,下雪啦!”“那一定是昨天晚上剛下的雪。”“雪一捏在手上就化了?!薄變涸凇把┒选迸杂懻摿似饋怼1緫粗苡媱澾M行的戶外活動在幼兒興趣的引導下,臨時改成觀察大自然的神奇現象。此時正是幼兒創造性思維自由發散的最佳機會,教師要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氐浇淌依铮槍ψ匀滑F象的產生原因這一話題,我繼續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進行探討。有的幼兒猜測這是小水珠遇到低溫變成的冰雪,有的幼兒猜測這是天氣冷產生的霧氣,有的幼兒猜測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變成了白白的東西。從幼兒的回答不難發現,他們對霜還沒有準確的概念,他們只認識常見的雪、冰。之后,我結合“二十四節氣”,向幼兒介紹了有關霜、雪、冰的知識。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挖掘創造因子的核心在于以幼兒為本位的對話模式,讓幼兒在自由、開放的活動中敢想、敢說、敢做,這樣有利于激發出創造性思維。
課程在建構的過程中能引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首先,教師要能預設創造契機。例如,在《小雞出殼》課程中,雖然幼兒選擇了最常見的小雞,但我改變了以往的飼養模式,沒有讓家長們直接購買小雞,而是從生命的起源出發,采用孵蛋機來孵小雞。因此,對于小雞的出生,幼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雞怎么才能從蛋中孵出來?幼兒自由地猜想,將小雞出生那一刻的樣子畫了下來。有的幼兒說,小雞會用頭把殼頂破;有的幼兒說,先孵出來的小雞會在其他的殼上啄出口子,別的小雞就能出來了;有的幼兒說,殼會自動裂開,小雞就能出來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師的預設活動中得以發展。
接下來的突發事件更能引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一次,小雞突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幼兒紛紛猜測,小雞去哪兒了?能不能找回小雞呢?此時尋雞的呼聲激活了又一輪創造性思維。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設計、制作了《尋雞啟事》,張貼在幼兒園各個角落里,期待奇跡發生。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在后續的生成活動得以發展,課程的內容也得以不斷豐富。
不難發現,課程建構其實是融合了教學準備與教學過程的內容。課程作為一種載體,預設活動與生成活動兼具。同時,教師為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