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梅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幼兒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引起關注。其中,情緒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園重視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游戲化精神引領下,創設大班心理健康區“情緒角”,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游戲實錄:早晨,悅華在記錄表上記錄自己的心情;接著,他來到玩具柜前打開錄音機。萌萌和嘉妍隨著音樂跳了一會兒,便離開了。在教師的要求下,萱萱、王洋來到這里活動。不久,王洋小聲嘀咕著“不好玩,沒意思!”
分析和反思:健康區“心情播報”環節,由于內容單調、材料稀少、操作枯燥,難以吸引幼兒。教師“指派”幼兒進區活動,違背了游戲精神。為此,教師要認真思考健康區被冷落的原因和改進方法。
游戲實錄:韋杰媽媽為心理健康區添置了拳擊手套、沙袋,一下子吸引了幼兒,大家爭搶著玩。這時,韋杰著急地說:“不行,我帶來的‘出氣包’,你們得排隊輪流玩!”大家很好奇,韋杰解釋道:“生氣時,我就打沙袋!”教師豎起了大拇指,稱贊道:“用‘出氣包’發泄不滿,這個主意不錯!”接著,教師問:“怎樣安全玩‘出氣包’呢?”有的幼兒說:“拳擊手套有兩副,只能兩個人玩。”有的幼兒說:“別人玩的時候,其他人不能靠近。”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將這些規則畫了下來,貼在區域里。
分析與思考:這一次,教師優化了活動流程,引導幼兒在情緒不好時可以擊打沙袋發泄。當看到大家搶著玩時,教師又引導幼兒制定游戲規則。由此可見,游戲材料和游戲規則在區域活動中的重要性。
游戲實錄:幼兒將“情緒角”起名為“情緒小蜜園”,分別設置了“心情樹”“發泄吧”“私密小屋”“笑話工廠”“我有辦法”“操作坊”“笑一笑”等游戲區。這一天,“情緒角”來了不少幼兒。夢媛在“心情樹”上掛上了“心情樹葉”。浩成、悅華、新瑞來到“發泄吧”,選擇了打沙袋游戲。琳琳、嘉宣一起看同伴制作的“笑話書”。芯羽畫下自己的煩惱,將畫紙捏成團丟進“壞情緒垃圾簍”。教師在一旁笑著:“芯羽,你的煩惱丟掉了!”芯羽點點頭,又開心地玩去了。
分析與反思:在此次區域改造中,教師將幼兒參與和情感體驗放在首位。圖文并茂的規則、進區處的“心情泡泡球”由幼兒自主討論、制作而成,游戲內容和設計源于幼兒的調查。創設游戲環境一定要遵循幼兒的內心想法,突顯幼兒的主體地位。游戲中,教師注重觀察幼兒。當教師觀察到芯羽將畫有煩惱的紙團丟進“壞情緒垃圾簍”時,及時給予她贊賞。
游戲實錄:在“情緒角”里,“心理醫生”夢翔找來了一位“情緒病人”浩浩。浩浩害怕體檢,歆怡、夢翔安慰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效果。這時,教師悄悄告訴夢翔:“浩浩喜歡奧特曼。”夢翔靈機一動開出“藥方”——玩具柜里的奧特曼。歆怡心領神會對著浩浩說:“你要當奧特曼還是怪獸?”浩浩當然喜歡奧特曼了。歆怡鼓勵道:“奧特曼非常勇敢,他才不怕體檢呢!”浩浩最終在歆怡、夢翔的幫助下完成體檢。
分析與反思:在“情緒角”里,幼兒慢慢學會適當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緒,同時有了安慰別人、幫助別人、分享快樂的想法。他們將角色游戲里“醫生”“護士”的服裝貼上“愛心”,準備了一張小桌子,扮成“心理醫生”幫助更多人。游戲中,當“心理醫生”夢翔、“護士”歆怡幫助“病人”浩浩陷入僵局時,教師適時提醒,不著痕跡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著游戲發展。
游戲實錄:端午節要到了,幼兒在家長帶領下,去敬老院看望爺爺奶奶,給他們包粽子、送水果、做游戲,帶去愛心和快樂。
分析與反思:在敬老院活動中,幼兒參與社會生活,體驗積極的情緒。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能力,合理選擇教育內容,科學建構新游戲,不斷拓展區域空間、內容、對象,使區域的價值、兒童的教育、課程與游戲整合在一起,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
材料是區域游戲的重要載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區域活動能否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區域材料從起初的單調、無層次到先后五次調整,滿足了幼兒不斷增長的游戲需求,促進幼兒情感和能力的發展。在區域游戲材料組織上,教師注重多元化、廣泛性,引導幼兒、家長、社區共同合作。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游戲區域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幼兒成長的樂園。在環境創設中,教師要體現兒童本位的理念,促進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既讓幼兒體驗了成就感,又激發了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興趣。
區域游戲能夠為幼兒帶來快樂和滿足,對幼兒情緒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情緒角”活動中,幼兒有了表達各種情緒的機會,學會表達和控制情感,不斷豐富情感體驗,促進了心理健康發展。
在“情緒角”活動中,教師細心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及時發現問題,適時調整、干預和評價。教師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優化游戲指導方法,逐步提升專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