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斌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河南 濟源 459000)
隨著高等學校規模的擴大,校園不再是一片凈土,有逐漸向社會化發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滋生了種類繁多的詐騙現象,一些誘發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件也不斷發生。特別是詐騙現象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大學生經濟上蒙受損失,心里受到重創。加強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防止大學生上當受騙,是各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目前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1]。結合社會上其他高校出現的大學生被騙事件,對大學生進行安全防范教育顯得尤為關鍵。本研究著重探討高校學生工作中常見的詐騙類型及防范措施。
2016 年,某大學學生李某遇到兩個貌似大學生的男女,他們花言巧語,稱其是某大學的學生,因外出旅游,發現卡上資金余額不足,需借李某的銀行卡打款。李某比較單純,取款人民幣6 000 元交給對方后發現被騙。此類案例中,不法分子大多冒充高校學生或者外籍華人等,在校園中找尋目標學生求助,自稱身上的錢已用完無法回家等等,以此博得學生的同情和憐憫。初入大學校園,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對此類詐騙行為辨識度較低。出于同情,銀行卡和密碼就這樣輕易交到騙子手中,結果密碼泄露,資金被盜取。這類詐騙嫌疑人從外貌看一般年齡比較小,穿著打扮、語氣學生化。他們善于和學生套近乎,抓住大學生涉世不深、樂于助人的心理特點,假冒身份,把自己說得很無助,借此騙取同情,進而達到行騙的目的。
近年來利用快遞進行詐騙的案件不斷發生。2019 年,某大學學生王某在學校接到來電稱:其快遞內有違禁物品并辦有巨額銀行卡,讓其打XX 電話查詢。張某一聽就比較緊張,為了洗脫所謂的犯罪嫌疑,張某就按照XX 電話提示,在工商銀行向犯罪分子規定的賬號匯款人民幣5 000 元。事后發現上當受騙,原來都是詐騙分子的慣用伎倆。此類案例中,不法分子通常先冒充快遞公司工作人員,然后以此身份為掩護,給學生打電話謊稱快遞內物品為違禁品,并且牽涉到某類犯罪案件,公安正在偵辦。大學生一聽到涉及犯罪,首先想到的是報警,急于擺脫嫌疑,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候犯罪嫌疑人及時提供所謂公安局的號碼讓學生報警。大學生在恐慌心理支配下,按照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號碼打過去。電話里的公安就指示:因為涉及一宗大案,只有將資金打到公安指定的秘密賬戶,才能保證資金的安全,并且不能將此事告訴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至親。許多大學生不辨真偽,盲目聽信騙子,為了洗脫所謂的嫌疑,就跟著騙子一步步落入圈套。結果資金被騙。
2019 年,某大學19 級學生劉某上網時被人冒充其表弟的QQ 騙走1 000 元。這類案件一般有幾個特點:第一,通過木馬病毒盜取大學生的QQ 或微信號,同時獲取密碼。以好友身份和對方聊天,然后錄取聊天視頻。第二,開始實施詐騙。登錄大學生的QQ 或微信號,和群里的好友聊天,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視頻,讓對方覺得是在和大學生本人聊天。一旦取得對方的信任,馬上以各種借口讓對方往指定賬戶打錢。識破這種計謀,最簡單的辦法是先確認對方身份。
2021 年,某大學學生李某加入微信群“申通韻達新校區服務群”,群中不定時推送美團優選、多多買菜小程序優惠鏈接。4 月26 日下午4 點群中有位名叫“美麗”的人推送抖音點贊賺錢任務,學生看到后掃碼加入,領取點贊任務,賺取16.9 元;后被客服拉入“陌只貿易有限公司”企業微信群,群中發布拼多多刷單任務,學生先后支付158 元、389 元本金,領取29 元利潤后,要求連刷三單后領取獎勵金,學生先后通過銀行卡向客服轉賬589 元,1 888 元,在客服稱第3 單金額為3 999 元,學生才意識到自己被騙,累計被詐騙金額2 477 元。
此類案例中,詐騙分子往往利用大學生經濟拮據,急于賺錢的心理,在平臺發布虛假的兼職淘寶刷單信息,引誘大學生上當。他們的具體操作過程是:詐騙分子首先要求學生開通網銀或支付寶,給學生下發小額的刷單任務,拍下商品,付款到網站擔保平臺,通知訂單已下,確認訂單后支付大學生傭金和本金。首單交易完成,騙取了學生信任,第二次接單客服會明確說是“三單一起”算一個任務,三單完成后才結算,等結算的時候,大學生才明白所謂的“動動手就能賺錢”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你要的是返現,騙子要的卻是你的本金。
2021 年,某大學學生宋某某接到冒充淘寶客服人員電話,客服借口商品有瑕疵或缺貨,可以申請退款。大學生申請退款后,詐騙分子冒充客服人員誘導大學生點擊需要填寫個人信息和手機驗證碼的釣魚網站,結果被詐騙4 931 元。假冒客服進行詐騙是詐騙分子常用的招數。此類案例中,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喜歡名牌產品,又怕吃虧的心理,將劣質產品包裝后放到網購平臺上,待學生下單后,以未收到貨款或質量問題需要退款等各種理由,誘導學生進入所謂的釣魚網站,在學生醒悟之后發現為時已晚。針對此類騙局,大學生只要一招就可拆穿騙子的把戲,向所購買商品的商家核實,退款通過正常的渠道,騙子的計劃就會落空。
2021 年,某大學學生楊某某在閑魚上購買游戲設備被詐騙350 元。此類案例中,不法分子利用“00后”學生普遍愛玩網游和手游,通過兜售游戲幣,低價銷售游戲裝備等,利用網絡交易平臺、銀行轉賬等方式實施詐騙;還利用學生爭強好勝心理,以在游戲平臺帶練、陪練升級,收取錢財實施詐騙。
2021 年,某大學學生王某在非法網站上投資以期獲得高額回報,在按照對方要求充值26 400 元后發現被騙。此類案例中,不法分子利用學生輕輕松松賺錢的心理,搭建詐騙網站或詐騙App,在學生按照提示充值后,前期會定時返還高額利息,同時借助拉好友一起投資可獲得更高利息的噱頭,哄騙更多學生投入本金,在金額達到一定程度后,直接關閉網站或者App,導致眾多學生財產受損。
通過對以上受騙案例分析,被騙的主要是大一的學生,他們剛進入大學,安全防范意識薄弱,不懂得辨別事情的真偽。受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目前,大一學生基本都是“00 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較為溺愛,在經濟上是有求必應,什么事情都為學生考慮周到,學生獨立生活能力較弱,同時思維又較為獨立,顯得比較單純[2]。進入大學校園后,誤以為校園生活像家里一樣簡單,卻不知離開父母,有很多事情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故而被詐騙分子盯上,很容易上當受騙。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代的大學生可以說已經完全離不開網絡的存在。得益于網絡信息的發展,他們獲得信息資源渠道更多,范圍更廣,網絡已經滲透到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3]。大學生思維敏捷,接受新知識特別是網絡知識比較快,自我感覺已經成熟,但實際上思想較為單純,認識事情浮于表象,而沒有深入思考了解事物的本質,缺乏辨別真假的能力,容易受騙。
當今社會,網絡購物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購物的主要方式。網絡購物方便、省時,大學生對其已經習以為常,但卻沒有注意到其中潛藏的危害。網絡時代,各種各樣的網絡購物平臺涌現,詐騙分子利用學生自我防范意識差,資金保護意識不強,搭建虛假網站、App 等,通過學生個人信息誘騙學生通過網絡支付進行匯款,實施詐騙。
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的校園生活重心不再像高中一樣全部放在學習上,開始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與周圍的同學相攀比,買手機、電腦、名牌衣物、化妝品等等。這些物質上的追求導致許多高校學生想方設法去積攢一些自己可支配的資金。正規的兼職工作較為辛苦,且報酬不高。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又想輕松賺大錢,又不想太辛苦的心理,通過各種非法網站、App 等騙取學生的錢財。
大學生社會閱歷淺,防范意識差,資金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犯罪分子乘虛而入是被騙的主要因素。面對詐騙,只有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方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4]。防范詐騙應注意以下幾點。
大學生首先要樹立資金保護意識,有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智商很高,不會上當受騙,根本不去了解這些犯罪手段。因此,大學生平時應該積極參加班級組織的安全教育活動,通過視頻、講座、報告了解當前詐騙分子的作案手段,多學習一些防范知識,提高警惕性[5]。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修養,不沾光,不攀比,不去想那些輕松賺大錢的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事情,通過正規渠道去獲取報酬。不能輕信花言巧語,發現可疑人員要求匯款等事情要及時報告給家長和老師。一旦發現自己上當受騙,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時保留犯罪證據。有的學生嫌丟人,覺得被騙資金額較小或者追回的可能性不大,就選擇隱瞞不報,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對犯罪分子的縱容。接下來犯罪分子會故伎重演,致更多的人上當受騙。
大學生初入大學校園,比較幼稚,防范意識不強,對詐騙分子的手段知之甚少,最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目標。因此學校要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防范教育[6]。高校輔導員要起到預警作用,對學生關愛教育,通過主題班會、觀看法制頻道,反復灌輸安全防范的思想[7]。還可以讓學生排練相關節目、小品,把安全防范的理念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幫助大學生分析探討網絡詐騙案件的特點,通過關注“終結詐騙服務號”微信公眾號、下載國家反詐騙中心App、注冊“金鐘罩”等方式,幫助學生及時了解新型詐騙手段,加強防范心理,并有效預警防范學生被詐騙。最后,在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讓學生在心理和精神上保持健康的狀態。
大學生的安全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利益,理應受到全社會的關愛。其安全問題特別是資金安全,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全社會應該重視大學生防詐騙問題,加快完善網絡詐騙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實名制、社會信用體系,加強網絡信息監管,堵住網絡詐騙的漏洞。執法部門要聯合各級學校,切實加強校園網絡詐騙的監管。社會各方面也要統一思想,共同打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當前社會上詐騙形式花樣繁多,而且多數犯罪分子把侵害目標指向在校大學生。其中原因,除了犯罪分子手段多樣化,具有高度的欺騙性外,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問題。作為高校的學生工作者,要教會學生具有防詐騙意識,使學生學會辨別各種詐騙行為,并且學會保護自己,預防受騙,避免上當受騙,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