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琪璐,繆冰赟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其手術創傷小、術后切口美觀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而廣泛應用于膽囊結石、膽囊炎的治療[1]。由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仍屬于侵入性治療,加之老年患者機體功能的各項調節機制退化,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因麻醉、建立氣腹、液體輸注、術中沖洗等操作和患者皮膚及內臟器官暴露而導致低體溫的發生[2]。術中持續低體溫狀態會影響患者機體體溫中樞的調節能力,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阻力,延緩藥物代謝,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增加術后拔管時間,麻醉蘇醒延遲等[3-4]。本研究擬探討手術室系統保溫干預在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年1—12月浙江省舟山醫院收治的擇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90例,納入標準:(1)擇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者;(2)年齡≥60歲;(3)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I~Ⅱ級;(4)患者簽署知情同意,研究獲得舟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術前體溫異常者;(2)凝血功能障礙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3)合并嚴重心、肺、肝及腎等器質性功能障礙者;(4)認知或精神障礙性疾病者。
按行手術日期前后將90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齡(66.0±4.5)歲;ASA分級I例30級,Ⅱ級15例。觀察組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齡(66.0±5.1)歲;ASA分級I例28級,Ⅱ級17例。兩組性別、年齡及ASA分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術室常規保溫干預,術前全面了解患者的基礎身體狀況,手術室環境溫度保持在22~24℃、濕度(40%~60%),術中腹腔內沖洗常規用室溫下的0.9%氯化鈉注射液,術中配合醫師操作做好患者基礎體溫保護工作及手術室無菌操作,對除術區以外部位用中單包裹。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手術室系統保溫干預,評估其術中低體溫發生可能的情況,并針對相應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應對方案,具體措施如下:(1)向患者解釋術中低體溫的危害和術中保溫護理的必要性;(2)患者進入手術間后,巡回護士將手術室敷料包腹包內的藍色無菌保溫毯鋪蓋在患者膝蓋以上,頭頸以下的軀干部位,有白色系帶的進風口需放在遠離無菌區的方向,以便與醫用升溫毯機器相連接,升溫毯型號為麥康PW-1,并將溫度調至38~43℃;(3)采用輸血輸液加溫儀將患者需輸注的所有液體加溫至36℃;(4)術中使用37℃恒溫箱內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腹腔沖洗;(5)術后患者進入麻醉恢復室后鋪墊醫用升溫毯,溫度維持37℃左右,在并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變化,若體溫高于37.5℃則停止升溫。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入室即刻、氣腹前5 min、氣腹后5 min、腹腔沖洗后和術畢時的體溫,采用紅外線耳溫槍測量其鼓膜溫度;(2)記錄兩組患者拔管時間、麻醉復蘇時間;(3)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低體溫、躁動及寒戰的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時點體溫比較 兩組患者入室即刻和術畢時體溫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氣腹前5 min、氣腹后5 min及腹腔沖洗后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體溫比較 ℃
2.2 麻醉復蘇情況比較 觀察組拔管時間和麻醉復蘇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復蘇情況比較min
2.3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低體溫、躁動及寒戰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例(%)
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患者,由于基礎調節機制和基礎代謝功能減退,手術室低溫的層流環境、建立二氧化碳氣腹、術中出血、常溫液體輸注、常溫腹腔沖洗液、手術時間延長等因素,易出現術中低體溫的癥狀。而術中低體溫不僅會延緩麻醉藥物代謝,增加拔管時間,延遲術后麻醉復蘇;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導致術中出血;誘導骨骼肌震顫發生寒戰,增加機體耗氧量,易引起低氧血癥;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減少膠原蛋白合成,影響術后傷口恢復[5-6]。因此為保證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患者的手術質量及促進術后恢復,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手術室保溫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氣腹前5min、氣腹后5 min及腹腔沖洗后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拔管時間和麻醉復蘇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均P<0.05),低體溫、躁動及寒戰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采取手術室系統保溫干預措施可有效維持患者自身體溫相對穩定,減少術中低體溫的發生,減少麻醉拔管時間,促進患者麻醉恢復,減少低體溫、躁動、寒戰等的發生。分析其原因如下:(1)術前全面評估老年患者的身體狀況,針對術中可能引起低體溫的情況提前做好應急預案,可有效預防患者低體溫的發生,若發生術中低體溫也可及時作出應對,避免持續低體溫對患者機體功能的損傷;(2)使用醫用保溫毯能有效維持患者術中體溫,可持續加熱空氣給患者供暖,維持毯內溫度,同時覆蓋保溫毯還可減少患者皮膚的裸露面積,減少患者機體的散熱[7-8];(3)人體正常體溫均高于室溫液體溫度,如輸注室溫液體、使用室溫沖洗液則會帶走患者的部分熱量,而采用輸血輸液加溫儀對需輸注的液體及使用的沖洗液加熱至人體正常溫度,就會減少機體熱量的流失,維持患者體溫的相對穩定;(4)密切監測患者體溫,當患者體溫低于或高于正常體溫時可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阻止體溫的異常改變;(5)患者術中體溫相對穩定有利于麻醉藥物的代謝及術后恢復,其拔管時間及麻醉復蘇時間則相對較短,出現術后并發癥的情況大大減少,有利于患者術后機體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