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科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腫瘤,發病率居于胃腸道腫瘤第二位[1]。臨床對于結直腸癌的主要療法為手術。結直腸癌具有發病隱匿、無特異性癥狀表現、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多數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時病情較為嚴重,術后生存率較低,遠期預后效果不佳。因此,多在圍手術期給予患者新輔助化療,以達到使腫瘤降級、臨床發展降期,提高患者的術后生存率的目的。本文將對新輔助化療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并著重分析其對患者腫瘤標志物、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104 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NCCN 結直腸癌診斷指南》中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且經腸鏡及病理學確診[2];(2)術前未出現腸梗阻;(3)TNM分期Ⅱ~Ⅲ期;(4)病灶單一且無遠處轉移;(5)預計生存期>1 年;(6)既往未接受過化療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心、腎等器質性疾病;(2)合并血液系統疾病;(3)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4)合并免疫缺陷;(5)具有化療禁忌證或對本次化療所用藥物不耐受。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n=52)及B 組(n=52)。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此項研究。患者均簽訂參與同意書。
1.2 方法 B 組接受常規腹腔鏡手術。靜息復合麻醉,建立CO2氣腹,壓力為12~15 mmHg。于臍輪上緣開觀察孔,置入腹腔鏡,根據手術需要設置穿刺孔,同時建立輔助切口以取出標本,按照結直腸癌手術標準指南規定的切除范圍對瘤組織進行切除。具體術式的選擇根據患者腫瘤位置而定,具體可分為Dixon 術、Miles 術或Hartmann 術。A 組在B 組基礎上加用新輔助化療。術前給予患者FOLFOX4 方案,14 d/周期,共4 個周期。具體方案為:第1 天給予注射用奧沙利鉑[生產廠家: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168,規格:0.1 g]130 mg/m2靜脈滴注,持續滴注2~6 h。第1、2 天亞葉酸鈣注射液(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84,規格:10 mL∶0.1 g)200 mg/m2靜脈滴注,持續滴注2 h。第1、2 天5-氟尿嘧啶注射液(生產廠家: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959,規格:10 mL∶0.25 g)500 mg/m2靜脈滴注,以5 mL/h 的速度持續24 h 給藥。若患者化療期間存在不良反應,則對其進行對癥治療。連續化療4 周期后,行腹腔鏡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腫瘤標志物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術后1 周),采集兩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使用化學發光法及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水平。
1.3.2 免疫功能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術后1 周)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患者的T 淋巴細胞CD3+、CD4+、CD8+水平。
1.3.3 腫瘤控制率 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新標準(RECIST)對兩組患者的腫瘤控制率進行評價。所有靶病灶消失且無新病灶出現為完全緩解(C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為部分緩解(P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 或增大未達疾病進展(PD)為病情穩定(S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為PD。腫瘤控制率=(CR+PR+SD)例數/總例數×100%。
1.3.4 2 年無病生存率 兩組患者術后每3 個月采用電話、來院復查的方式隨訪1 次,共隨訪2 年。以患者術后局部轉移或復發為無病生存隨訪終點。計算無病生存率=未出現術后局部轉移或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進行數據分析,以率(%)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腫瘤標志物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CEA、CA19-9、AFP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三項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且A 組均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指標比較()
*與同組治療前相較,P<0.05。
2.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CD3+、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CD3+、CD4+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A 組均高于B 組;CD8+均較治療前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與同組治療前相較,P<0.05。
2.4 兩組腫瘤控制率比較 A 組治療腫瘤控制率(88.46%)高于B 組(7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33,P=0.028),見表4。

表4 兩組腫瘤控制率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2 年無病生存率比較 A 組52 例患者中,2 年未見局部轉移或復發患者41 例,2 年無病生存率為78.85%;B 組52 例患者中,2 年未見局部轉移或復發患者31 例,2 年無病生存率為59.62%,A 組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14,P=0.034)。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具有手術視野清晰、創傷小等優勢,治療效果較好;但其并不可對癌細胞予以完全的清除,術后可能出現復發,整體預后不佳[3]。新輔助化療是一種新型的化療方式,其在腹腔鏡術前實施,可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臨床分期,提高手術切除率,抑制腫瘤術后轉移及復發。奧沙利鉑進入人體后,其在細胞內產生代謝,DNA 分子與代謝產物結合后為復合物,從而對DNA 的合成產生有效地抑制,使得腫瘤細胞凋亡速度加快[4-5]。5-氟尿嘧啶可被腫瘤細胞選擇性激活,對細胞內的RNA 及蛋白質的合成存在一定的干擾作用,可對腫瘤細胞的分裂及增殖予以抑制,抗腫瘤活性較高。相較于術后輔助治療,術前輔助化療具有更優的效果,安全性更高,與患者術前身體素質較高、藥物依從性優良、不破壞術前腫瘤血供、對化療藥物具有高敏感性等有關[6-7]。
結直腸癌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于結直腸癌的診斷及預后判斷意義重大[8-9]。CEA 是一種細胞表面相關糖蛋白,CA19-9 是一種低聚糖類腫瘤相關抗原,當胃腸道出現惡性腫瘤時,該兩種物質均會在血清中呈現高表達量[10-12]。AFP 則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原發性肝癌的腫瘤標志物,于20 世紀70 年代被發現,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在不同類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中,AFP 均表現為異常高表達[13-14]。CEA、CA19-9 及AFP 為結直腸癌的腫瘤標志物,本研究顯示,治療后A 組的CEA、CA19-9 及AFP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均低于B 組,提示在常規腹腔鏡手術基礎上加用新輔助化療可調節結直腸癌腫瘤標志物的表達。手術及化療均可對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予以抑制,從而增加術后腫瘤轉移及復發的可能。CD3+、CD4+、CD8+為臨床常見的免疫功能指標,CD3+為成熟T 淋巴細胞,CD4+為輔助性T 細胞,CD8+為抑制性T 淋巴細胞[15-17]。CD3+代表著細胞免疫的總體水平,可細分為CD4+和CD8+[18-20]。本研究顯示,治療后A 組的CD4+和CD8+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均高于B 組,提示在常規腹腔鏡手術基礎上加用新輔助化療可減輕機體免疫功能損傷。本研究顯示,A 組的腫瘤控制率及2 年無病生存率均高于B 組,提示新輔助化療在結直腸癌中整體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新輔助化療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調節癌癥相關腫瘤標志物的表達,減輕機體免疫功能損傷,改善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