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山東工業職業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山東 淄博 256414)
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最大特點就是其職業性,在為社會培養高級技能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職教育卻出現了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人,學校的培養無法對接企業需求,供需不對等的局面。本文擬構建高職生職業素質測評體系,對山東50家企業開展問卷調研,研究高職生職業素質的企業需求和現狀的匹配度,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建議。
對職業素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素質的構成、企業對職業素質的需求方面。在高職生職業素質的構成方面,大部分學者都能夠認同職業素質由多方面構成。沈時仁提出職業素質不僅涵蓋知識、技能,還包括道德和品質②。閆穎、田甜認為,職業素質可以從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角度進行劃分③。王曉漪提出,高職院校應以培養“夠用實用”的技術技能轉向培養“工匠精神”所需的技術技能④。劉巧鳳提出可以將職業素質嵌入到專業教育研究的過程中⑤。但總體看來,對職業素質的劃分沒有一套權威的劃分體系。
企業對高職生職業素質需求也包括多個方面,但是企業更看重的素質是責任心、敬業精神、團隊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道德誠信、創新能力、承受壓力能力等⑥⑦。黃盈、武春平通過調查,發現更多的企業關注人才綜合素質,少部分企業關注職業技能,極少數關注學歷層次。并且發現企業非常看重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成為高職人才培養中的一個盲點,在知識體系、實踐能力、職業素質等方面與企業要求差距較大,建議推行兩年的“寬口徑專業基礎段教育”與一年的“有職業針對性的就業段教育”⑧。張士提出構建需求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⑨。王曉楠提出改進雙元制培養模式⑩。楊前華提出應由企業人力資源深度介入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新體系?。這些都為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需求的吻合度提供了新思路。
但總體而言,由于測評體系不一致,導致得出的調研結果不同,并且對于職業素質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定性描述多,定量研究少。
1.問卷設計。通過文獻綜述,本文將高職生職業素質分為身心素質、知識素質、綜合素質和崗位素質這四個變量。身心素質采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價值觀念三個指標衡量;知識素質采用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兩個指標衡量;綜合素質采用基本素質(學習、溝通等)和發展素質(組織、創新、管理等)兩個指標衡量;崗位素質采用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兩個指標衡量。調查問卷共設置高職生職業素質的現狀調查和高職生職業素質的需求狀況調查兩個模塊,共計52個小問題,回答問題的選項采用5級態度量表,按照“重要程度”和“滿足程度”進行數字5—1的打分。5代表“最重要”“完全滿足”;1代表“最不重要”“完全不滿足”。在問卷中,各個指標得分通過若干問題的均值獲得,每個變量的得分則通過各指標均值獲得。
2.數據收集和處理。近年來,山東全力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高職教育內涵發展,以此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對山東省進行調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選擇山東省50家典型企業,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32份。其中有效問卷121份,回收率88%,有效率92%。50家企業中,民營企業所占比重為56.58%,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為28.95%,其他的14.47%的樣本為個體企業、外資和合資企業。被調查企業規模2001人以上的占34.21%,1001—2000人的占6.58%,501—1000人的占22.37%,其余為500人以下企業。被調查樣本職務情況,32.89%屬于人力資源部門,17.11%屬于管理人員,其余為生產人員、財務審計人員、行政后勤人員等,這些人員對于企業的需求和人員狀況相對了解,數據有效度高。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利用SPSS對統計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均顯示出較高的數據質量。
表1、表2描述了身心素質、知識素質、綜合素質、崗位素質四個變量,各個指標需求狀況和現狀的數據,具體包括需求、現狀,現狀與需求匹配程度(現狀得分占需求得分的百分比)。
如表1,企業對高職生職業素質的需求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崗位素質(4.78)、身心素質(4.75)、綜合素質(4.59)和知識素質(4.34)。而從現狀來看,高職職業素質現狀均明顯低于企業的需求。從滿足率來看,滿足率最高的是知識素質(96.3%),其次是綜合素質 (92.4%)、身心素質(92.0%),滿足率最低的則是崗位素質(91.4%)。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職業素質中,企業對身體素質(4.84)、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4.83)、價值觀(4.72)、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4.72)的需求度比較高,而對高職生的人文素質(4.22)、科學素質(4.45)等方面需求卻不是很高。但是也可以看出,需求度高的這幾個指標反而匹配程度均比較偏低,分別是身體素質(90.3%)、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92.1%)、價值觀(92.2%)、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90.7%)。

表1 高職生職業素質變量企業需求和現狀對比

表2 高職生職業素質指標企業需求和現狀指標對比
從上述研究中做出結論:企業對高職生崗位素質和身心素質需求度比較高,尤為重視身體素質、職業道德等。高職生在崗位素質和身心素質與企業需求匹配程度最低,高職生的職業素質普遍低于企業需求。
以上結論似乎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形成了一種悖論,學校更加重視知識素質的培養,而對崗位素質、身心素質的培養不重視,尤其是職業崗位素質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方面幾乎鮮有涉及。由此,可以發現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人,供需不對等的原因在于,學校的培養并沒有滿足企業的需求。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由于中國職業教育制度不完善,高考制度的原因,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為高考失敗者,換言之,就是進不了本科的學生,而非真正愿意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其次,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也就無法真正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第三,高職院校教育與市場脫節,無法為區域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導致無法實現產教融合,無法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第四,中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采用“學科本位”的教育模式,以學科課程為主,輔以一定的技術課程和實訓環節,重理論,輕實踐。課程體系一般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導致無法進行高職的職業性教育。
雖然中國職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可喜的是,中國目前已經能充分地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伴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以及“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等政策的出臺,為實現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起到了政策保障作用。但是高職改革不可一蹴而就,目前迫切需要改變高職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
1.由“學科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的教育模式轉變。“能力本位”即以某一社會崗位的需要為目標,將職業能力分解為若干部分,進行課程開發。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即據此設置課程體系。“人格本位”則以完善勞動者人格,提高素質為目標。學生應具備工匠精神等素質。
2.以“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多方位和人本位”為原則設立課程體系。(1)“厚基礎、寬口徑”階段可以劃分為文化類模塊、工具類模塊、社會能力類模塊、職業群專業類模塊,重在培養學生的知識素質。(2)“重應用”階段,針對某一特定專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從業能力強化,并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來達到目的。(3)“多方位”是為學生“將來”服務的。單一的職業技能顯然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主。(4)“人本位”是要以培養學生崗位素質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身心素質為主。
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除了把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與創業等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還可以增加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和人文培養課程,構建完整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當然在職業技能培養的課程中也需要貫穿職業素養的培養,比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愛崗敬業等職業意識,將職業素養的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體系可以采用校內實踐、工學交替、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方式,完成學生的實踐環節,進而滿足企業的需求。
注釋:
①百度百科.職業素質[OL].https://baike.baidu.com/item/職業素質.
②沈時仁.高等職業教育職業素質養成體系的構建[J].寧波大學學報,2010(6):76-79.
③閆穎,田甜.高職院校拓展學生職業素質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7(6):29-31.
④王曉漪.“工匠精神”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J].職教論壇,2016(32):14-17.
⑤劉巧鳳.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嵌入專業教育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5(34):36-40.
⑥劉申忠,康建軍.“工學結合”模式下企業人才素質需求與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4(30):16-18.
⑦黎永強.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促進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滲透人文素質教育[J].科教熱點,2017(34):8-11.
⑧黃盈,武春平.企業需求視角下高職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2(8):58-60.
⑨張士.社會需求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3(19):34-36.
⑩王曉楠.高職院校“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6(9):8-10.
?楊前華.以職業化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