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難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無傷。爭先徑路機關惡,近后語言滋味長。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后能求藥,不若病前能相防。
宋·邵雍《仁者吟》
邵雍的這首《仁者吟》,人們傳誦的多是后兩聯,即: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后能求藥,不若病前能相防。認為這是勸導世人不要貪嗜喜樂美味,注意預防疾病。其實這只是明面上的意思。詩作既名“仁者吟”,所指必有深意。
人生在世,最喜歡的莫過于事事如意;祝福他人,也常常說“萬事如意”;古代的吉祥物,則稱為“玉如意”。然而邵雍卻認為,世上事多不能讓人如意,仁者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遇到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知道適時地忍讓,以適應這些不如意,使自己免受傷害。
仁者不會讓自己的思想一成不變,因為世事多變化,必須讓自己適應這些變化;正因為如此,不要認為只要自己按照以往的習慣去生活(平居),這些變化就不會傷害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知道忍讓,一味爭強搶先,豈知這里面有多少機關陷阱?勸人退后忍讓的話語,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正如吃多了自己喜歡的食物會得病,高興過度會發生禍殃一樣。與其得病后再去醫治,不如在生病前就做好預防。
其實,對世事多變化,古人們早就有認識。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晉書·羊祜傳》說“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都包含有與邵雍相同的思想。因此,人必須有事不如意的思想認識,面對同樣事情的不同變化做出不同的抉擇,而不是一味地爭強搶先。
老人養生同樣是這個道理。大家公認“仁者壽”,但仁者的根本意思就在于不求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都讓自己如意;而是知道世事在變,能夠容忍這些變化,并且適時地改變自己去適應這些變化。那種為了自己如意而強令世事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不僅是愚蠢的,而且也會像“爽口物多終作疾”一樣,最終會給自己造成傷害。這不僅是理論,而且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為生活就像個萬花筒,千變萬化,并且這些變化不可能會讓你事事如意;當你面對那些不如意事情,能夠正確認識并隨遇而安時,你就達到了仁者的境界,這就是養生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