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腳底筋膜炎往往被許多患者選擇性忽略,總覺得可以得過且過,卻常常因此弄巧成拙。因為腳底筋膜炎后期造成的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導致患者行動力日漸疲弱。
腳掌骨骼構造復雜、強壯且精密。足弓的骨骼構造猶如弓箭般彎曲,為支撐全身重量的腳掌提供緩沖效果;而腳底筋膜就猶如一根弓弦,狀似扇子形狀般地從腳跟部位向五根腳趾延伸,將所有骨關節緊密連接在一起。在行走時,腳底筋膜猶如弓弦般伸縮,幫助承受全身重量并吸收及緩沖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腳底筋膜發炎會導致行走、站立的疼痛。
腳底筋膜炎最明顯的初期癥狀是睡醒時下床,或是坐久了再次站立時,腳一踩在地上就疼痛不已,走著走著卻又不那么痛了。但若置之不理,筋膜炎造成的疼痛時間將會越來越長,嚴重時甚至會痛上一整天,寸步難行。疼痛久了,有些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走路姿勢,進而影響到其他關節(如膝蓋、腰椎等),引發更多問題。
許多人認為自己腳底的疼痛是骨刺造成的,拿著X光片來叫我幫他們開刀把骨刺割掉,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腳底筋膜炎并不是骨刺引起的,相反,骨刺是因為腳底筋膜持續發炎,導致鈣沉積與硬化所造成的,因此,治療重心還是在于解決腳底筋膜炎。雖然腳底筋膜炎康復后骨刺并不會隨之軟化與自動消失,但這小小骨刺并不會影響生活品質,不需要開刀割除。
腳底筋膜炎一般好發于40歲至60歲人群,與缺乏某種營養、遺傳以及老化沒有直接的關系。而老年人則因為活動力下降,所以患病概率比壯年時期還要低。
腳底筋膜炎的主要病因為復發性、重復性受傷。進行太多重復性的動作(如跑、跳或站),馬拉松運動員、老師及小販等職業是高風險人群。一些誘發因素也會增加患上腳底筋膜炎的風險,如體重超標、長期穿戴緩沖與支撐力不足的鞋子、扁平足等。
女性患者會比男性患者稍微多一些,主要因素是鞋子。真正好穿的鞋子一般設計都比較普通,而漂亮的鞋子普遍支撐力不足。消費者在選擇鞋子時除了對設計與美觀的考量之外,也應該把支撐力與舒適度考慮進去。此外,長期穿戴已磨損的鞋子也會使將受傷概率提高,所以選擇一雙能夠幫助承受壓力的好鞋,分擔與減輕腳部壓力是非常重要的。
腳底筋膜炎并不難被治愈,建議在病發初期(感覺到稍微或較短暫疼痛時)及時就醫,康復的速度就會相對更快。若病情不算嚴重,一般只需要按照醫生指示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再加上一些簡單的物理治療,如冰敷及伸展拉筋運動等,就可逐漸恢復。
改變生活方式如減輕體重、更換支撐力較好的鞋子、使用鞋墊及改善姿勢等,都是幫助疾病不再復發的關鍵。患者應去除生活中的誘發因素,以控制體重最為重要。腳底筋膜炎與體重超標有密切關系,體重越重,受傷概率越高。如果超重問題不解決,即便這次治好了,日后也非常容易復發。因此,最重要的是注意與避免誘發因素,一再復發就得不償失了。
腳底筋膜炎的預防,與腳底筋膜炎患者日常生活護理的訣竅相去不遠,除了盡量避免讓自己受傷外,就是努力矯正在生活細節上會遇到的誘發因素。
①選擇一雙好穿的平底鞋或是球鞋,并且每半年至一年更換鞋子,以確保其支撐力。②盡量避免在大促銷時購買鞋子,因為鞋子所用的材質存放久了會硬化及失去支撐力。③患者在家時可選擇柔軟的拖鞋,為腳底提供支撐與緩沖。④保持正常體重,避免過胖。⑤選擇對腳底筋膜傷害較低的運動,如游泳、慢跑及騎腳踏車等;運動前記得拉筋伸展,柔軟的筋骨比較不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