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華
髕骨軟化癥又稱髕骨軟骨軟化,是指髕骨下層軟骨面受到過度摩擦而產生如破裂、凹凸不平等病理改變,失去脆性活性,導致軟骨缺血發炎的一種疾患,它屬于軟骨退變性疾病。據統計,其發病率可高達36.2%,尤以30~45歲女性最多見。
髕骨位于膝關節前方,外形呈栗子狀,有一層軟骨覆蓋在內側面,構成膝關節軟骨的一部分。髕骨雖小作用大,它是伸屈膝關節的杠桿支點,同時與膝前方肌肉肌腱一起構成膝關節的一個穩定裝置。運動生物力學認為,髕骨具有加大股四頭肌力臂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髕骨關節面會承受較大的擠壓力和摩擦力,特別是在屈膝90°時承受的力量可達體重的2~3倍,負重時則受力更大。這也是有些人坐久了站立時疼痛的原因。該病起病緩慢,最初僅感膝部隱痛、乏力,逐漸出現膝關節疼痛、發軟及不穩,尤其上下樓梯及關節開始活動時明顯,勞累后加重,有些人還會出現關節彈響,屈伸活動可感覺到有輕度摩擦感。此外,也有些人有大腿股內側肌肉萎縮無力現象。
髕骨軟化癥多發于40歲左右女性,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解剖上的差異。由于女性的髕骨中心線與小腿脛骨立線之間的夾角(醫學上稱為Q角)較男性大(約5~10°),髕骨活動時易向外傾斜,關節受力不平衡,易造成軟骨磨損,尤其是大腿股內側肌肌力減弱時。二是與女性個體髕骨軟骨過早開始退化有關,女性隨著年齡增加,軟骨組織會漸漸老化,關節軟骨修復能力就會跟著減退。從內在的因素講,女性腎氣衰退,氣血虧虛,筋骨失于濡養要稍早于男性(約5年)。《黃帝內經》就記載道:“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腎主骨,腎氣不足,骨關節功能就會下降。一旦人體修復能力無法應付磨損速度時,便容易造成髕骨缺血軟化。此外,如果有膝關節過度活動、久坐、半蹲位扭轉受傷史、受風寒、喜歡穿高跟鞋等,損及膝關節氣、血、肉、筋、骨,導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關節澀滯,容易患上此病。
中青年女性出現3個征兆,要當心髕骨軟化癥。一是走遠路或上下樓酸痛或隱痛,有關節咯噔響,或打軟腿現象;二是長時間屈膝坐姿起立時,膝關節疼痛無力;三是半蹲位或深蹲時會痛。出現以上征兆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骨科就診,X線檢查早期可無改變,后期顯示軟骨缺血密度不均、關節面粗糙不平甚至囊性變。應當注意有些患者易被誤診為是缺鈣,其實與缺鈣并無關聯,補鈣亦無確切效果。髕骨軟化癥及時治療效果良好,延誤診治往往會導致逐漸演變為骨性關節炎。
西醫治療髕骨軟化癥,首選口服氨基葡萄糖膠囊,其對軟骨有一定修復作用。還可口服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如醋氯芬酸、布洛芬、酮洛芬等,消除局部炎癥反應,緩解關節疼痛不適。此外還可配合物理治療方法,如電磁波、紅外線、沖擊波等治療,亦可取得一定效果。
中醫認為此病屬于“痹癥”“髕骨勞損”。臨床辨證分3型治療。一是痰濕痹阻證,治宜燥濕化痰、活血通絡,方用二陳湯加減;二是氣滯血瘀證,治宜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方用舒筋活血湯加減;三是肝腎虧虛證,治宜補養肝腎、溫經通絡,方用壯骨湯加減、健步虎潛丸,挾瘀者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中藥治療還可配合針灸、按摩等方法。亦可外貼中藥藥膏,直接作用于髕骨處,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消炎鎮痛功效,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軟骨修復,如消痛貼膏、活血鎮痛膏等。
下面介紹兩種自我按摩方法。由于膝關節周圍有較多穴位,通過按摩穴位,可通經絡、活氣血、利關節,達到“通則不痛”之功效。
1.拇指推揉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蓋住拳眼,用拇指的指腹著力于膝關節周邊皮膚上,運用腕部的橫向來回擺動帶動拇指關節的屈伸活動,使力量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作用于局部穴位,如鶴頂穴(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膝眼穴(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內側稱內膝眼,外側稱外膝眼)、委中穴(位于胭窩正中,腘橫紋的中點)、阿是穴(即局部壓痛點)等。用指推法的同時,可結合指揉法,即拇指作輕柔緩和的回旋轉動。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每次持續3—5分鐘,每天2~3次。
2.提髕按摩法。用5個手指先拿捏住髕骨,掐按髕骨周邊皮膚,并將髕骨提起、放松,然后再做揉、捏、擰的動作。此手法刺激作用強,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滑利關節作用。每次持續5~8分鐘,每天2~3次。
功能鍛煉是中醫康復治療重要一環。強調以休息關節、鍛煉肌肉為原則。下面兩個動作每天2~3組,每組15~20次,持續4~6周。
方法一:直腿抬高鍛煉 患者仰臥,健側屈膝以保護下背,患側腿伸直并抬起離床面50°~60°,約10秒后緩緩放下,為1次。一開始先不負重,再慢慢在腳踝上負重,由輕至重即0.5公斤~2公斤。主要訓練股四頭肌,增強大腿肌力,增加膝關節穩定。
方法二:大腿夾球訓練 仰臥或坐位,將以皮球夾于兩大腿下端之間,逐漸夾緊至自己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保持15秒,再放松。
1.避免過度健身運動,如劇烈體育運動。中醫就有“百病皆起于過勞”“久行傷筋”“久站傷骨”“久坐傷肉”之說。建議步行健身時間每次以40~60分鐘為宜,不提倡每天非要快走一兩萬步,可因人而異,適度運動。
2.運動前要充分熱身,使關節充分潤滑,防止軟骨突然損傷。
3.珍愛膝關節,避免反復爬高樓梯、爬山、久坐、下蹲及下跪等傷膝活動,以免加重膝蓋骨受力。
4.適當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重,減緩軟骨磨損。
5.盡量少穿高跟鞋,以減緩膝關節周圍韌帶緊張度,減輕膝蓋骨異常受力。
6.預防風寒濕外邪因素,注重節氣保健。炎熱不要讓膝蓋吹空調,天冷不盲目追求“美麗動人”,以免加重或誘發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