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團隊聯合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團隊,近日在《生物精神病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白內障患者及時行手術治療有助于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該研究是一項納入30余萬人群隊列的前瞻性縱向研究。老年白內障是最常見的可逆性致盲眼病,手術是首選的視力恢復手段。既往有小樣本研究將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患者與未接受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比較,發現前者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比例相對較小,但是尚無大規模的隊列研究來全面揭示白內障及其手術治療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關系。
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調查了300823名37~73歲的參與者,將其分為健康對照組、白內障未手術組及白內障手術組,平均隨訪時間為8.4年。研究發現,白內障未手術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了21.4%:白內障手術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較未手術組降低了36.8%:白內障手術組并不比健康對照組的風險高,證實了手術可逆轉白內障增加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為了搞清楚白內障及其手術治療和阿爾茨海默病關系背后的機制,研究團隊從腦結構著手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白內障可導致視覺皮層以及認知相關聯的重要腦區——海馬的結構變化和體積萎縮。研究團隊認為,視覺剝奪可能導致中央感覺通路的激活減少,從而導致認知負荷降低和結構性腦損傷的風險增加。
(衛文/供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王慧教授團隊新近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食品科學與營養學評論》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長期低劑量攝入大蒜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炎癥標志物水平。
此前相關研究報道,大蒜有抗血脂、抗高血壓、抗甘油三酯等特性。然而,對于大蒜是否真能降低血脂水平,業界仍然有爭議。王慧教授團隊從血脂、肝功能、血壓和炎癥指數4個方面,對1333名受試者(752名攝入大蒜補充劑.581名攝入安慰劑)的檢測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攝入大蒜可顯著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特別是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低劑量和長期干預(大于90天)效果更為顯著。此外,研究還發現,攝取大蒜可顯著降低炎癥指標IL-6和TNF-α的水平。
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為基于大蒜的心血管病飲食防治策略提供了方法學上的指引和建議。
(衛文/供稿)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所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終身超重幾乎會使女性患子宮癌的風險增加一倍。每增加5個BMI(身體質量指數)單位,女性患子宮(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幾乎翻倍(增加88%)。5個BMI單位是超重類別和肥胖類別之間的差異,相當于一個5英尺5英寸的成年女性體重超標28磅。
這項國際性研究采集了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波蘭、瑞典、英國和美國約120000名女性的基因樣本,其中約13000人患有子宮癌。研究人員研究了14種特征的標記,這些特征可能將肥胖與子宮癌聯系起來。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激素,即空腹胰島素和睪酮會增加子宮癌的風險。通過精確定位癌癥的風險,未來人們可以使用藥物來降低或增加已經處于較高癌癥風險人群中的相應激素水平。例如,用于糖尿病治療的二甲雙胍等藥物可以降低激素水平,也會影響癌癥的風險。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子宮癌是與肥胖關系最密切的癌癥類型之一。它是高收入國家最常見的婦科癌癥,英國每36名女性中就有1名將在其一生中被診斷出子宮癌,約有三分之一的子宮癌是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多年來,英國癌癥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揭示肥胖與癌癥之間的聯系。此項研究支持了這樣的事實。
研究人員指出,人們已經知道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13種不同類型癌癥的風險。為了降低患癌風險,通過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來保持健康的體重是很重要的。
(曹淑芬/編譯)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在最近出版的《糖尿病護理》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難以入睡或難以保持睡眠的人比那些很少有睡眠問題的人血糖水平更高。失眠會增加人們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改善失眠的生活方式或藥物治療有助于預防或治療這種疾病。
以前已有研究表明,失眠、睡眠不足和晚睡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這些關聯是否可以用睡眠特征對血糖水平的因果影響來解釋。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孟德爾隨機化的統計技術,觀察5種睡眠指標(失眠、睡眠時間、白天嗜睡、打盹和早晚偏好)是如何影響平均血糖水平(通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指標來評估)的。采用孟德爾隨機分組法,即根據出生時隨機分配的遺傳密碼對人們進行分組,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消除結果中的任何偏差。
這項研究調查了336999多名生活在英國的成年人,結果顯示,那些經常難以入睡或難以保持睡眠狀態的人,其血糖水平高于那些從未、很少或偶爾有這些問題的人。不過,沒有發現其他睡眠特征對血糖水平有影響的明確證據。研究還表明,改善失眠的生活方式和/或藥物干預可能有助于預防或治療糖尿病。
研究人員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種復雜的疾病,有多種風險因素。健康均衡的飲食、積極運動以及充足的睡眠,都是每個人健康的必要組成部分。
(曹淑芬/編譯)
北京大學醫學院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老齡與心理健康》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視力下降且未進行治療,可能會增加罹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研究人員回顧了16項相關研究項目,涉及受試者近76000多名。研究結果表明,視力有問題的老年人患某種認知障礙的風險,比沒有視力問題的人要高出137%。認知障礙是思維和記憶能力的總稱。研究人員稱,視力有問題的老年人出現大腦損傷的風險高出41%,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高出44%。
據美國CDC(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數據,目前估計有580萬美國人患有老年癡呆癥。預計到206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至1400萬。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老年人視力下降是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因素之一。研究人員強調,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及早診斷和治療眼病非常重要,既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可減緩或阻止其記憶力喪失。
(楊光平/編譯)
美國波士頓布里格姆醫院近期在《歐洲泌尿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盡管遺傳基因會增加一些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但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能消除大部分潛在危險。研究發現,在前列腺癌遺傳風險較高的男性中,那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近30年內死于該疾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研究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對近1.2萬名男性(均為醫學專業人士)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受試者定期完成關于他們健康和生活習慣的問卷調查,并提供血液樣本,以便分析他們的基因數據。每位受試者還會得到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的評分,分別為正常體重、堅持運動、不吸煙、經常吃魚和西紅柿、少吃加工肉類。在27年的跟蹤中,有超過3000名受試者患上了前列腺癌,其中有435人死于該癥。
研究人員發現,在致癌因素中,基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基因風險最高的與最低的人相比,前者死于前列腺癌的風險可能是后者的四倍。但研究也發現,同樣是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那些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與很少或沒有堅持的人相比,死于前列腺癌的概率要低45%。
美國癌癥協會稱,大約1/8的男性會在一生中被診斷患有前列腺癌。但前列腺癌發展的進程相對緩慢,可能永遠不會發展到威脅生命的地步,每41名患者中,僅有1名會死于該癥。
(楊光平/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