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大霧又稱濃霧,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氣象觀測學定義:當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使得水平能見度低于一千米時,就稱大霧天氣。冬季暖濕氣流比較活躍,加之近地面層風速較小,濕度較大,容易形成大霧天氣。
大霧天氣時,公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比較高。據權威部門統計,我國大中城市平均每年在大霧天氣下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為30%。正因為如此,當高速整個路段或中間某路段出現能見度特別惡劣的濃霧天氣時,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常常選擇關閉整個高速路段的辦法,以避免交通事故。于是,大霧天高速公路堵車的事就司空見慣了。
車在高速公路上被堵,駕駛員和乘客自然非常著急和焦慮,有些駕駛員和乘客就選擇打開車窗,欣賞窗外的風景來打發時光。殊不知,霧是懸浮于近地面低空的水汽凝結物,其中常溶解了一些從污染源里排出的有害物質,如各種酸、堿、胺、苯、酚、病原微生物等。研究表明,高濃度的可吸人性顆粒物(包括PM2.5)可誘發和加重與呼吸道有關的疾病。實驗研究也表明,可吸入性顆粒對哮喘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氣道反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霧”對人體危害主要是細小顆粒和附著于表面的金屬和有機化合物。這些顆粒物進入肺部組織,或沉積于氣道周圍,或沉積于細支氣管和肺泡管,影響肺部組織的彈性,降低呼吸功能。此外,就高速公路的局地小氣候而言,由于汽車比較密集,車輛排放的尾氣和空氣中煙塵等懸浮物,在低氣壓、風速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容易形成局部煙塵,更助長了空氣污染。冬季大氣常有逆溫層存在,這就使得空氣污染物被“壓”至近地層,并且處于穩定狀態,不易擴散,因此,大霧天氣下,高速公路上的堵車長龍,其實也是一條煙幕和霧氣相疊加的污染帶。南京某醫院門診發現,每次大霧天氣后,呼吸道病患者就大增。前來就診的一些患者即使是自駕出行,也出現了呼吸道疾病癥狀。原來,早晨高峰擁堵時間較長,很多人開車都開著窗戶,尾氣和空氣中懸浮顆粒都集中在車廂密閉空間。比較起來,高速公路上的堵車時間一般更長,引發和加重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就更大了。
專家建議,遇到大霧天氣,車輛在高速公路上被堵,駕駛員應關閉車輛所有窗戶,車內循環方式應打在內循環上,以避免吸入被污染的空氣,最大限度地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和舊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