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陳百應
“空心化”危害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短期內可能難以顯現,甚至可能造成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現象,可從長期來看,“溫水煮青蛙”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對子公司的失控
上市公司“空心化”問題,隨著我國上市公司增多而逐漸顯現。但是,“空心化”具有極強的隱蔽性,例如,“空心化”可能是上市公司組織經營方式的主動安排,在表現形式上只是母公司對子公司實際控制能力的弱化,而在經營效果層面上可能呈現出整體經營能力提升。因此,針對“空心化”問題的深入探討少見。
為識別“空心化”,有學者給出了四大標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分散,實際經營活動下沉;上市公司組織結構套嵌現象明顯;上市公司對分支機構、全資子公司的“業績依賴”;高管層的重疊與“兼職化”。這為識別“空心化”提供了參考。然而,四大標準涵蓋了目前上市公司普遍的正常組織經營模式,可能導致正常生產經營與“空心化”識別之間的混淆。同時,由于缺乏量化指標,在識別界定實踐中缺乏相對明確的標準。因此,考慮到上市公司“空心化”與子公司失控的關聯性,可以借助法律就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規定,從控制能力層面給出“空心化”的又一特征。如,《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明確了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四種情形:持股50%以上;實際支配股份表決權超過30%;所擁有的表決權能決定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選任;或者,能夠對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根據以上判斷標準的反面形態,可以幫助判斷子公司是否仍處于母公司的控制,進而給出“空心化”更為明確的量化特征。兩相結合,識別更易,把握更準,效果更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然而,“空心化”導致公司脫離實體的危害日益凸顯,與企業乃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背道而馳。同時,“空心化”對公司治理可能產生危害:架空上市公司“三會一層”;公司經營管理權旁落;法律責任的割裂。這在并購中尤為明顯。2022年,A股市場并購重組活躍。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按首次公告日并剔除交易失敗案例,截至6月30日,共發生1867起上市公司并購事件,同比增長49%。其中,442起并購已完成。目前,上市公司常見的并購模式是“高溢價并購+業績對賭”,以高溢價達成交易,以業績對賭鎖定風險并拴住并購對象的核心團隊。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上市公司往往只能完全放權給并購對象的核心團隊,給“空心化”帶來天然的生長土壤,這為并購重組敲響警鐘。不僅如此,還要注意的是:其一,除了法律責任,母、子公司之間還存商譽的“榮辱與共”的一體化關聯,因此,可以進一步考慮商譽方面的潛在危害;其二,“空心化”危害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短期內可能難以顯現,甚至可能造成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現象,可從長期來看,“溫水煮青蛙”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對子公司的失控。
針對上市公司“空心化”問題,最為重要的是,盡快在法律層面上明確“空心化”的具體標準,并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例如完善公司內部制度、細化股東管理制度、強化關聯交易監管等。此外,需要進一步從三個方面完善規則:
一是,制定細則,開展風險評估。當前,國內外對上市公司“空心化”問題尚缺乏相關深入研究,建議結合產業空心化、上市公司金融化、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失控等,明確上市公司“空心化”的標準,將“空心化”納入相關調研內容,明確“空心化”對高質量發展的危害的傳導鏈條,進一步制定國家、地區以及企業層面的“空心化”程度的評估細則,為制定、修訂相關法規積累素材。
二是,加強導向引領,提高整體風險意識。由于上市公司“空心化”的隱蔽性和影響長期性,部分高管對“空心化”問題了解不夠深入,往往在追求上市公司短期利益時,忽略了“空心化”的長期危害。因此,建議結合“空心化”評估細則,將“空心化”程度加入上市公司信息公開清單,提高整體對“空心化”危害的認識,為相關法規的制定、完善提供良好的價值支持。
三是,完善法規,實現有法可依。加快制定、修訂法規,對上市公司“空心化”進行明確定義,制定監管細則,并進一步配套完善相應風險預警監測、風險預防指南建設等指導意見,從而引導上市公司主動防范,并對違法造成上市公司“空心化”者依法予以重處,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空心化”。
陳九霖系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專家組財金組秘書長、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百應系西交利物浦大學管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