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慶
企業外部董事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董事會建設的成效。作為專職外部董事,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要聚焦企業改革發展關鍵環節科學高效履職,要把準外部董事職責定位,積極主動有所作為
2022年10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大,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指明了根本原則和工作方向。作為中央企業外部董事,要認真學習領會,把握核心要義,在工作中自覺做到勤勉盡責,結合企業實際積極主動發揮作用,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高質量落實落地。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獨特優勢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是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而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董事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中央企業董事會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予以指導。作為中央企業的一名專職外部董事,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
準確把握“現代企業”這個時代特征
源自西方的企業制度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歷程,歷經“個人業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多種組織形式并不斷完善,促進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繁榮。我們要充分學習借鑒。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企業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國的企業制度基本照搬蘇聯模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促進了新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同時存在活力不強、速度較慢、質量不高等問題。第二個時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后至今,我國用40多年時間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8%大幅提升至18%。這一過程也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西方現代企業制度比計劃經濟體系更利于中國企業發展,更能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因此,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要把發端于西方的現代企業制度的科學內核移植到我國國有企業,同時克服其固有缺陷,并對不適應中國國情的制度內容進行中國化改造,從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
準確把握“中國特色”這個獨特優勢
公司治理原本就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世界經合組織認為,“好的或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具有國家特性的,它必須與本國的市場特征、制度環境以及社會傳統相協調”。因此,無論“英美模式”還是“德日模式”,都只是公司治理一般性原則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反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兩個一以貫之”的重要論斷,是當前中國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思想。國有企業具有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重屬性,其政治屬性必須與國家政體高度統一,經濟屬性要與市場規則、國際通行標準充分接軌。“兩個一以貫之”要求充分體現了企業的政治屬性與經濟屬性的高度辯證統一。
準確把握“制度建設”這個長久之計
制度建設管長遠、管根本。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等重要工作都是首先從制度建設著手,以制度建設推進工作的規范化、常態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特別是《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和《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試行)》,這兩份重要文件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一以貫之”重要指示要求的制度規范,對于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國家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公司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悟文件的實質內涵、精神要義,在履職工作實踐中貫徹落實。
聚焦企業改革發展關鍵環節科學高效履職
企業外部董事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董事會建設的成效。時任國務院國資委郝鵬主任在2021年中央企業董事會建設研討班上明確指出:外部董事要始終牢記對組織的責任、對出資人的義務,既要保持“外部人”的獨立性,又要增強“內部人”的責任心,做到堅持原則、擔當作為。
作為不在企業坐班的外部董事,要牢記責任使命,主動關注履職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切實發揮積極作用,努力做到五個聚焦。
聚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外部董事是出資人代表,看問題、作決策首先要站在出資人立場,要把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履職盡責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要高度關注二十大精神和新發展理念在企業的落實落地,特別是要體現到企業的發展規劃、產業轉型計劃、年度目標任務安排等具體工作中。二要關心履職企業的內部改革,敦促《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部署的各項目標任務結合企業實際、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見到成效。三要督促企業經理層精益求精抓經營,落實國資委關于“去杠桿”“壓降兩金”“兩利四率”業績考核指標要求,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業績質量。四要關注企業建設國際一流,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總體要求,敦促企業積極謀劃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實施方案,立足高標準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努力追求“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管理現代”的建設目標。
聚焦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定戰略是企業董事會的首要職責,外部董事要切實發揮積極作用,建言獻策、出謀劃策。重點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是企業戰略要保持定力,堅守主責主業。術業有專攻,主責主業是企業發展的基石,企業只有守住了“基本盤”,才有可能逐步“開疆拓土”。偏離主業本身就意味著風險。外部董事要時刻敦促企業在發展中堅守主責主業,克服偏離主業的發展沖動。
二是企業戰略要體現國家責任感。企業是國家宏觀經濟體系的微觀組織。微觀組織的戰略一定要適應宏觀大局的變化,體現時代要求,自覺服務國家戰略。企業在定戰略時要主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科學研究制定合適的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要關注數字化發展,結合企業實際找準產業轉型的方向和著力點;要關注綠色低碳發展,主動圍繞“雙碳”目標促進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是企業戰略要把握五個“一致性”。企業戰略要切實做到與國家戰略的一致性,與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一致性,與行業發展趨勢的一致性,與做強做優實業主業要求的一致性,與出資人利益關切的一致性。
聚焦企業重大風險防范
風險無處不在,防范風險應該成為企業基本品質和工作文化。外部董事要高度重視風險防范,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惕性和危機感。對任何決策事項,首先要分析判斷風險,并在此基礎上考慮決策意見。
一要防范戰略層面的風險。企業出現戰略風險是災難性的,一定要確保企業發展戰略方向選擇的正確性、科學性和適宜性。
二要防范管理層面的風險。要關注企業風險防控管理體系的完整性及其運轉的有效性,檢查企業是否定期有效研判與分析識別生產經營重大風險、是否針對風險制定了完備的控制措施、措施是否落實、實施是否有效等。
三要防范業務層面的風險。在投資環節,要重點判斷投資項目方向的正確性,包括是否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是否符合國資監管要求和企業戰略方向、是否具備發展前景等。在融資環節,要關注企業存續債務規模及結構,避免出現超過國資委行業管控線標準的情況;關注企業存續債務結構情況及新增債務的合規性、合理性;關注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避免出現高成本舉債。在運營環節,要關注企業的定期財務考核和評價,包括“兩利四率”“兩金”等經營指標狀況,預判風險,及時提示。在境外業務環節,要在地區選擇上把握“危地不去、亂地不往”的原則;在項目選擇上把握“不在境外從事非主業投資”原則;在運營管控上把握建好機制、用對干部,常態化審計原則。
聚焦企業創新發展,培育核心競爭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企業創新的核心是培育全員創新意識,讓創新思維深入全體員工的思想和日常崗位工作中,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創新首先是思想的創新,思想禁錮了,創新就無從說起。企業負責人要注意營造開放、自由、民主的創新氛圍,活躍團隊思維、引導頭腦風暴、廣聚員工智慧、打造創新文化。
日本企業的創新管理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其KAIZEN管理理念,倡導每一位員工都成為創新者,立足崗位經常思考、持續改進、不斷革新,“潤物細無聲”地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品質的提升,成就了日本制造業強國的地位。
我履職的哈電集團70年歷史也是一部典型的國企技術創新史。從1951年第一次自主制造800KW機組到白鶴灘電站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MW水力發電機組,實現了核心技術能力從跟跑、并跑到領跑,樹立了中國水電設備制造技術世界行業引領者的形象!
作為企業的外部董事,要經常性關注、關心企業的創新工作,真正讓創新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聚焦培育企業文化,不斷增強發展軟實力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引領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精神力量。作為一名積極董事,應以主人翁姿態成為履職企業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推動者,主動為履職企業的文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企業文化要突出歷史使命感。文化建設要注重提煉培育企業管理理念經過多年實踐積累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形成企業經久不衰、打造百年老店的精神力量。
企業文化要突出事業責任感。要圍繞企業的主責主業形成與事業、行業相符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觀。宋志平先生的“三精”管理理念,引領中國建材、中國國藥快速發展,雙雙躋身世界500強,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三峽集團以“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為核心內涵的企業文化,貫穿三峽工程論證、設計、建設、運行全過程,幾十年歷程中始終保持科學精神、嚴謹作風和卓越品質,文化的力量鑄就了三峽、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等一個又一個精品工程。
企業文化要突出變革危機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錯綜復雜,競爭非常殘酷,企業發展的道路上危機四伏。企業負責人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危機意識,要主動擁抱變化、與時俱進,做到居危思變,創新求變。
把準外部董事職責定位,積極主動有所作為
《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試行)》已經明確了企業各治理主體的職責關系。外部董事既要按要求勤勉盡責、切實做好崗位本職工作,更要找準角色職責定位,提升能力水平,改進工作方法,做到“積極但不越位、助力絕不添亂”。
加強學習,成為能力稱職的董事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是一項探索性、開創性的工作,沒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需要我們全體同志共同努力,積極地、創造性地工作。要做到這一點,學習至關重要。企業董事要把學習當成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態度,善于利用非系統的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學習、向履職企業干部職工學習,全面掌握履職企業經營管理所需要的各類知識和技能。
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認真領會,學深悟透其時代背景、字里行間的深刻內涵,把中央精神要義理解后變成自己的思想,自覺付諸崗位工作實踐。要系統學習經濟管理知識。系統掌握經濟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把握經濟運行規律,充分尊重客觀實際,主動了解市場需求,系統思考科學謀劃,合理配置企業資源,高質量抓好企業經營發展,成為“治企有方、興企有為”的新時代企業管理的推動力量。
深入調研,成為創造價值的董事
服務企業的前提是了解企業。作為不在企業坐班的外部董事,深入企業調研是外部董事充分有效履職的必修課和基本功。通過深入調研抓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創實績,為履職企業創造價值發揮建設性作用。
要增強調研工作的針對性。針對企業實際問題確定調研主題,提前閱讀相關材料做足功課。調研過程中要深入基層,圍繞主題全面了解情況、逐一澄清疑問。要增強調研工作的實效性。以推心置腹的態度、換位思考的角度、交朋友的方式與企業同志坦誠交流,盡可能掌握全面完整信息、了解真實準確情況,在此基礎上突出問題導向,針對實際情況分析思考,充分運用自身的專業能力和企業管理經驗,向企業提出建設性意見、給出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注重溝通,成為凝聚力量的董事
溝通是一門工作藝術,是處理分歧、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要通過全方位溝通有效傳遞信息。保持與國資委專業司局、履職企業董事長和經營團隊、與企業職能部門之間以及外部董事之間的溝通。
要通過有效溝通凝聚共識和力量。溝通中要坦蕩真誠,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多從助力企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要通過積極主動的溝通和協商,最大限度與企業管理團隊形成思想共識和工作合力,共同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作為。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履行好外部董事的責任,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完善,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貢獻智慧力量。
作者系中央企業專職外部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