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寧

《說文解字》中提到“兔,獸名,像距后其尾形。”玉兔是祥瑞的象征、智慧的化身,被稱為“瑞獸”,也是十二生肖保護神之一。我國古代典籍中,關于玉兔的記載有很多,如《瑞應圖》記載:“王者恩加耄老,則白兔見。”宋書《符瑞志》提到“赤兔王者德盛則至”。此外,還有許多與兔子相關的成語典故,如:守株待兔、狡兔三窟、動如脫兔等,古典戲劇、詩歌、神話傳說中也有兔的“影子”。在民間,關于“兔”的神話傳說有多種,廣為流傳的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兔兒爺等,都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民眾為何將兔子作為崇拜對象,玉兔是如何從神話變為現實,就要從關于兔的神話傳說講起。
嫦娥玉兔常相伴
嫦娥又叫姮娥、素娥等,漢畫像中,嫦娥以人頭蛇身的形象出現,身后的長尾上有細短的羽毛。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講述了嫦娥吃了西王母賜給后羿的不死藥后飛入月宮殿的故事。嫦娥神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歸藏》,謝希逸《月賦》引《歸藏》云:“昔常娥以不死之藥奔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09。]《淮南子》記載了較為完整的嫦娥神話。嫦娥經歷了從人到仙,然后成為俗神的一個演化過程,而嫦娥神話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趨于世俗化,它在與西王母神話、羲和神話、后羿神話等融合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育成過程”[ 孫怡村.關于漢畫“嫦娥奔月”圖的幾點看法[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6,(5):14-15.]。中原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藥奶奶,即嫦娥,今天在河南方城縣流傳的嫦娥,原為人間農家女,她每天幫父親采藥。因白兔相助,她把采來的藥物給鄉親治病。有一天,白兔送她嘴里一枝花,她就飛到月宮去了。嫦娥從此在月中搗藥。每年端午節,鄉親們去河邊洗澡、采草藥時,可以看見月中的藥奶奶嫦娥。[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M].學苑出版社,1993 : 311,281.]這個故事與我們常聽到的“玉兔搗藥嫦娥笑”的說法不一致,嫦娥也有了藥奶奶這樣的稱呼。
玉兔搗藥的傳說來源于西周,紂王殘暴,周文王不滿紂王的統治,想要推翻商紂王,紂王將文王的兒子殺害后煮成肉湯讓文王吃下,以此來辨別文王是否真的裝瘋賣傻。文王吞食肉湯后,紂王將其釋放,當文王逃出朝哥,傷心難過,將兒子的肉全部嘔吐出來,肉落地后,變成一只潔白的小兔,白兔向文王叩拜后升天而去。玉帝看后深受感動,封白兔為玉兔,將其放在廣寒宮中搗藥修仙,功德圓滿后,玉兔與嫦娥共同搗制仙藥,解除民間疾苦,后成為百姓們所崇拜的兔兒爺。
人類自古以來就向往著登上月球,對月宮充滿了想象,體現在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中,至于為什么月亮上會有兔子,古人為什么將“兔”與嫦娥、月亮聯系在一起,沒有唯一的答案。先秦時期,嫦娥就與月亮,以及嫦娥的化身蟾蜍、玉兔聯系在一起。屈原《楚辭·天問》中記載“月光何德,死則又育?闕利為何,顧菟在腹”。漢代劉向《五經通義》中用陰陽五行觀念解釋玉兔、蟾蜍一起出現的原因:“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于陽也。”《藝文類聚》卷一引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袁珂、周明編.中國神話資料萃編[M].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236.]民間常見一種說法是嫦娥在奔月的時候,帶走了地球上的一只兔子,因此月亮上就有了“玉兔”。另一種說法是玉兔常常與西王母一起出現,在西王母成為月神之后,也帶走了兔子。漢代畫像磚中就多次出現玉兔的形象,而且很多時候出現的不是一只,從山東嘉祥縣南嘉祥村出土的《西王母玉兔云車狩獵畫像》就可以看出,西王母的御前有一對搗藥的玉兔。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重要傳統節日。古人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習俗,“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祭祀的禮儀被歷代王朝傳承。中秋節在民間有很多的民俗活動,如:賞月,吃月餅等。《燕京歲時記》 中描述:“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78 ]月光神碼是月宮殿符象,這里說的月光神碼在祭拜完月神之后要被燒掉。這也是民眾月亮崇拜的體現,也是百姓驅邪避災、祈求平安健康的愿望的展現。
神話傳說中,月亮上有嫦娥仙子與玉兔相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讓神話中的幻想變成現實,現實生活中,月球上也有了“嫦娥”與“玉兔”的足跡。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自主研發并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2013年12月15日,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順利到達月球,是我國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足跡,意義重大。科學在發展,技術在進步,目前“嫦娥五號”“玉兔二號”也都順利“奔月”,嫦娥號”與“玉兔號”在月球上的相聚,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也體現出民眾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
玉兔送藥變兔兒爺
兔兒爺最初是在中秋祭月儀式上以祭品的形式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祭月習俗的流程逐漸簡化,兔兒爺的祭品身份逐漸消失,更多是以文創產品的角色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因此,兔兒爺不僅僅具有祭祀的功能,還具有娛樂的功能。關于北京兔兒爺起源的神話故事有很多,流傳較廣泛的是以下這兩則。
神話故事一:有一年,北京城鬧瘟疫,民不聊生,嫦娥看到了民間疾苦,派玉兔去給人們送藥,救民眾于水火之中,玉兔不想暴露身份,喬裝打扮之后去給百姓們送藥,讓大家平安度過了瘟疫。民眾為了答謝玉兔的救命之恩,給玉兔捏制神像進行祭拜。在玉兔搗藥的神話中,融合了送藥救人的情節,更貼近生活,也更容易得到民眾的認同,傳統的民間藝人在玉兔形象基礎上,創造出了北京兔兒爺的形象,大眾的接受度也較高。
神話故事二:相傳在明朝時期,永定河發生水災,朝廷派部隊前來抗洪,部隊就駐扎在河邊,等到洪水退去,部隊依舊駐扎在這里,看著河灘,于是就有了看灘村。有一年,村里鬧瘟疫,孫思邈路過,將情況告訴了嫦娥,嫦娥派玉兔下凡送藥。玉兔變成一位白胡子老頭在村口支鍋熬藥,治好了瘟疫,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的恩情,為其建立藥王廟,廟里塑有孫思邈和玉兔的像,立有“玉兔送藥”的牌子。村子的名字也就改為了“看丹村”。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古人認為月屬陰,陰為女性,男性不宜祭拜。祭月儀式上,主要由女性來負責,為了保證祭月儀式順利進行,防止孩童擾亂祭月活動,于是捏制了兔子像,兒童可以祭拜兔兒爺,可以得到兔兒爺的庇護,等儀式結束后,孩子可以把玩兔兒爺。兔兒爺神話的出現,源自民眾對月亮的崇拜,以及民眾吉祥納福、祛病避災的心理。北京兔兒爺的發展,歷經四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期、繁榮期、衰落期和恢復期,兔兒爺造型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動態的演化過程。
王連海在《北京兔兒爺》一書中說到,兔兒爺起源于明代,是傳統中秋節專供兒童祭拜的神獸,也是兒童玩耍的節令玩具。最早關于兔兒爺文獻記載是紀坤的《花王閣剩稿》,書中記錄了祭拜兔兒爺的場景:“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 (明)紀坤著.花王閣剩稿[M].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初版:18.]明朝末期至清朝中期,兔兒爺的形象已經不再是最初的白泥兔,而是轉化為兔首人身的文官形象,增加了擬人化的內容,融入大量現實生活中的元素,在此時期,廣受后世喜愛的紅袍金甲武官兔兒爺形象誕生。
清末民初的兔兒爺形象更為豐富,《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 (清)潘榮陛,富察敦崇著.帝京歲時紀勝[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75.]不論是兔兒爺的著裝,還是坐騎,都各具特色,承載著濃厚的民間信仰,這一時期增加了兔兒爺的象征性,融入了戲曲元素,是兔兒爺發展的鼎盛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有所改變,20 世紀 60 年代后,兔兒爺的神性逐漸消失。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和手工藝人開始對兔兒爺進行搶救與修復,北京兔兒爺又以新的面貌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非遺兔兒爺在身邊
“若所謂兔爺,則誠北平名產”,兔兒爺是北京文化的代表,融入到了北京人的生活中,如:民間的歇后語“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兔兒爺掏耳朵——崴泥。”北京傳統手工藝品“兔兒爺”是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兔兒爺展現了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特有生活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北京兔兒爺的最大特點是造型豐富多彩,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提到: “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兔首人身,身披紅袍金甲,手持藥杵,具有吉祥的寓意,常見的坐騎有獅子、白象、黑虎、黃虎、麒麟,還有蓮花座、金光座等。此外,還有各行各業的兔兒爺形象。雖然兔兒爺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障礙,但是時代的進步,也為其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得到政府、學界、業界高度關注,傳統手工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類型,是社會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民族文化記憶。文化的源頭是生活,因此,文化遺產也應該回歸生活,兔兒爺文創產品要得到民俗的認同、文化的認同,一方面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兔兒爺進行生產性保護,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民俗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變。
當前兔兒爺制作技藝存在人絕藝絕的情況,手工技藝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兔兒爺的即時性較強,節日過后就很少保留,因此很多兔兒爺的形象未能保留下來。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提到:“(子孫們)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如今,北京兔兒爺得到了民眾更多的關注,中秋節也會有各式各樣的兔兒爺,在廟會、旅游景點等場所,兔兒爺深受大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