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

每年冬季,北京各個炒貨小店門前都排起了長隊,那是人們在買糖炒栗子。據老北京人回憶,舊時的京城糖炒栗子曾與烤白薯、糖葫蘆一起被視為京城冬日里最具風味的三種時令小吃。“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園霜”,這是清代描寫北京風情的詩句。北京人愛吃糖炒栗子的歷史悠久。
悠久的種植歷史
在中國,種植栗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史書記載,栗子不但能炒著吃,還可以做菜,例如,板栗燉雞,據說栗子還能做酒,而且在春秋時期燕山板栗酒已經聲名在外了。《呂氏春秋》中就寫到: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所謂“冀山之栗”,指的就是今天燕山山脈所產的板栗。
從考古發現看,在安徽宣城一處2300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了尚未腐敗的栗子。而據各類史書記載,在戰國末期,燕山栗子便已成名產,《史記·蘇秦傳》中說:“秦說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細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也。”意思是燕國人民即使不精耕細作,光吃栗子和棗也夠了,實在是“天府之國”。古代栗子一般烤食或煮食,用來救荒。到了宋代初期,無饑饉之憂,人們吃栗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據說那時,糖炒栗子就應運而生。所以,糖炒栗子應該誕生于宋代。
北京西北邊的山脈屬于燕山山脈,盛產栗子,栗子的品種是板栗。《史記》中說:“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實際就是指現在的北京地區,當時北京為燕國屬地,可見2000多年前已種植板栗了,并且,還有人因種栗子樹而發了財,與“千戶侯等”。據《遼史》記載,遼代皇家在南京(今北京)西南置栗園司,遣宦官專司栗子種植之差。有學者考證,歷史上遼代的栗園位于今天房山區栗園街道一帶(即燕化公司東風果園內)。據說明代曾將燕山板栗作為皇陵(十三陵)的主要祭品,并在皇陵附近的州縣設立十幾處板栗園、榛子廠,專門負責板栗、核桃、榛子等生產和交納事宜,據說現在昌平、懷柔、密云還有多處栗園。
我小時候就聽說良鄉板栗,但我查歷史上良鄉并不產栗子。良鄉自古以來為北京城西南部重鎮,也是華北地區商貿重鎮,相傳只不過房山一帶所產板栗多在此交易,由此使良鄉成為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甚至連密云、懷柔等地產的栗子有時也經良鄉中轉到南方各省。因其包裝袋上均寫有“良鄉板栗”字樣,也就使人誤以為“良鄉板栗”產自良鄉。其實,“良鄉板栗”主要產于房山西部、西北部山地。其中以佛子莊鄉的北窯、南窯鄉的中窯、水峪、花港等村最多。均是板栗中的佼佼者,甘甜適口,果實飽滿,投之入水,顆顆落底。個兒大、皮兒薄、肉厚,味道香甜,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良鄉板栗”因此贏得美譽。
糖炒栗子
遼初栗子的炒制技法傳入遼南京(今天的北京),不久遍及市肆。《契丹史研究》記載,遼代翰林蕭韓家奴于統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出任掌管南京栗園的官員,他向遼興宗介紹炒栗子的學問時說:“炒栗,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為盡美。”
清朝初周筼在史書《析津日記》中稱:“今燕京市肆,及秋則錫(糖)拌雜石爆之。”富察敦崇在《京師歲時記》中寫到:“(農歷)十月以后,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余,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郝懿行于乾隆年間到北京游歷,看到制作糖炒栗子的情景,在《曬書堂筆錄》中寫道:“余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坐高杌子,操長柄鐵勺頻攪之,令勻遍,其栗稍大,而炒制之法,和以濡糖,借以粗砂,亦如余幼時所見,而甘美過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風,盤饤間稱美味矣。”既寫出了炒栗子上市的時間,也描述了栗子的炒制方法。
清代《北京竹枝詞》中也有贊美炒栗子的,其中有“街頭炒栗一燈明,榾拙煙消火焰生。八個大錢稱四兩,未嘗滋味早聞聲”,記述了當時炒制栗子的場景及價錢。炒栗子之美味,不但北京市民,就是乾隆皇帝也格外青睞,據傳,他曾專門寫過兩首詩贊譽炒栗子。故事是這樣記載的:有一年深秋,乾隆皇帝到西陵(今河北易縣)祭奠先父(雍正皇帝),路過良鄉縣城時,當時的知縣姓楊,按禮制要設宴接駕,令人在縣衙中擺了一桌當地特產,有大峪溝的磨盤柿、大石窩的蜜棗、京西白梨、糖炒栗子,外帶一壺清茶。乾隆皇帝嘗后,隨即賦詩:“堆盤陳玉幾,獻歲同春椒,何須學高士,圍爐等魁燒。”
幾年之后的一個秋末,乾隆皇帝承德避暑山莊回鸞,駐密云行宮。用過晚膳,便換上便裝,帶著兩個貼身太監到附近溜達。見一糖炒栗子的攤位,品嘗后覺得清香滿口,甘美如飴,回到行宮便即興寫下《食栗》詩:“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調。”他將炒栗子的炒制描寫得淋漓盡致,隨后欽定密云栗子為皇宮貢品,按時令進奉。《紅樓夢》里也有一段關于栗子的描寫:寶玉為了一件事生了氣,襲人給他打岔說:“我想吃風栗子了。你給我去取去。”
舊時的北平,頗有幾分“不時不食”的真諦,白露未過,沒有哪一家糖炒栗子鋪,敢提早應市。因為栗子還沒熟呢!北京板栗成熟期在農歷八月底到九月初左右。到了民國時期,糖炒栗子已成為北京四九城著名的特色美食。進入冬季時,京城的主要街道上大多有賣炒栗子的。特別是東四、西單、鼓樓、前門、花市、東安市場等處,每逢初冬至春節期間無不飄滿糖炒栗子特有的味道。而前門大街賣糖炒栗子的多是流動商販,他們用長方笸籮,裝上炒熟的栗子,論斤出售。小販們頭頂笸籮,順著前門大街沿街叫賣吆喝。當時前門大街是由南苑進入京城途經之地,也是外地人在前門火車站下車后分散之地,不少初到京城的外省人都要嘗一嘗久負盛名的北京糖炒栗子。
前門大街還有幾家賣糖炒栗子的老字號:五牌樓南路東有“通三益”、大柵欄西口路北有“聚順和”、大蔣家胡同西口外路東有“信義源”。這些老字號炒出的栗子“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京城的大戶人家多講究吃這些老字號炒制的栗子。據說,“通三益”當年曾專為清宮進奉糖炒栗子。老舍就在《駱駝祥子》里夸贊過:“良鄉肥大的栗子,裹著細沙與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著,連鍋下的良鄉栗子個頭小、殼薄,炒熟后個個裂開,輕輕一捏殼隨即破裂,內皮一搓就掉。據說良鄉栗子原是進貢給西太后吃的。對此汪曾祺先生曾有腹誹,在書中寫道:“北方但凡好吃的,一般都說是給西太后吃的。”
記憶里秋冬的食物,總是暖乎乎的,受人青睞。“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 。”北方栗子甜糯,特別適合糖炒,而南方栗子甘脆,適合做菜和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