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喜歡烹飪的人來說,近期一定耳聞過“生腌”在網絡上的火熱。芥末、白酒、蔥姜蒜腌上一盤生海鮮,看起來鮮美誘人,結果卻將不少食客送進了醫院。究其根源,很多人對于消毒知識存在著盲區,誤以為有殺菌作用的調料能將微生物徹底殺死。錯誤的消毒方式讓致病菌和寄生蟲們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導致了食物中毒的發生。在生活中,正確有效地對水、食物、生活用品及環境進行消毒,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在不同的場景中,因地制宜選擇相應的消毒方法可帶來事半功倍之效。
提起消毒,大家一般會想到消毒水、紫外線和高溫等常用手段,它們的目標都是將對身體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蟲進行消滅。需要注意的是,有時我們肉眼看到的“一塵不染”并不能直接和干凈畫等號。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機屏幕,上面的微生物數目遠遠高于看起來更臟的馬桶。所以找對消毒的目標,選擇正確的消毒頻率,與使用哪種消毒產品一樣重要。頻繁與人體接觸的小物件(如手機、鍵盤、眼鏡等)、潮濕且密閉的家用電器(如冰箱、洗衣機、空調、加濕器、抽油煙機等)同樣是微生物聚集、繁殖的大本營,需要注意定時清潔。
在生活中,消毒的手段一般分為:機械消毒(打肥皂、流水清洗)、高溫消毒(煮、燙、烘)、射線消毒(烈日、紫外燈照射)、化學消毒(使用酒精、84等各類消毒劑)等。盡管都是些老生常談,但很多人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達到足夠的時間、強度,導致消毒效果欠佳。其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有:
一、清洗時長不夠。比如洗手時大部分人只持續幾秒,但其實要達到20秒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并且每個角度都不能放過。
二、高溫消毒不徹底。比如吃火鍋時,有些人為了口感,剛剛下鍋便撈起來入口,這種習慣會帶來很大的感染風險。尤其是肉類和海鮮,視食材的薄厚程度,應當保證中心部分也加熱徹底,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0分鐘以上。
三、射線消毒有死角。在我們晾曬衣物時,往往只能有一面對著太陽。但紫外線的穿透力是很弱的,只有直曬才能起效,哪怕使用高強度的紫外燈也概莫能外。所以需要我們展開衣服,多換角度,盡可能加大暴露面積。
四、消毒劑濃度配制錯誤。最常見的是搞錯酒精的濃度,以為乙醇的含量越高越好。但我們留心就會發現,用來消毒的醫用酒精都在75%左右。這是因為當濃度高于80%時,酒精反而會在細菌表面快速形成一層保護膜,無法滲透進菌體,失去殺傷效果。
具體進入應用場景,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廚房
在處理食材方面,除了日常的高溫煮沸消毒,我們偶爾會遇到使用巴氏消毒法的牛奶、啤酒。巴氏消毒是在加熱至68-70℃并維持30分鐘后,快速冷卻到4-5℃。這種方法可以在殺死絕大部分致病微生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營養物質和口感。巴氏消毒的牛奶通常保質期較短,一般只能在4℃(冷藏室)保存3-10天,需要盡快食用。此外,如果在家想生吃三文魚,對于買來的食材不放心,也可以使用低溫冷凍法。普通冰箱的冷凍室一般是零下18℃,持續冷凍7天以上便能有效殺死寄生蟲和蟲卵,解凍后的保質期在5天左右。對于一般的海鮮類食材,普通的白酒+辛香料腌制不能達到消毒標準,還是應該盡量選擇做熟后食用。
如果在冰箱內發現變質發霉的食物,務必第一時間取出丟棄,同時用75%酒精擦拭冰箱內部,避免遺留的微生物污染其他食物。冷凍室內的食材也需要標記放入時間,定期清理。
臥室、衛生間
在消毒地板臺面、清洗衣物時可以適量添加消毒類產品。酚類消毒劑、含氯消毒劑、季銨鹽類消毒劑是最常見的種類。在使用產品前需要仔細閱讀說明,根據場景配置合適的濃度。酚類和含氯類有一定的刺激和腐蝕性,殺傷力也較強;季銨鹽類相對溫和,對老人、小孩等敏感人群比較友好,但殺傷力度偏弱,價格較高。疾控中心建議,在正常情況下,對房間的衛生打掃還是以清潔為主,預防性消毒為輔。
處理傷口
當皮膚出現傷口時,應立即用清水清洗,后用0.5%的碘伏涂抹消毒。如果創面較大、傷口較深,最好及時就醫。需要注意的是,曾經我們在家中常用的紅藥水、紫藥水由于容易掩蓋病情、成分不夠安全等原因,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碘伏刺激性較小,建議家中常備,基本可以應對各種傷口的處理。目前市面上還有一種便攜棉棒,中空部分含有碘伏,掰斷一端即可使用,價格低廉,適合戶外隨身攜帶。
此外,在進行日常消毒時,我們也要留意相應的副作用。過強的紫外照射、過量的消毒劑都會帶來對人體的刺激甚至損害。尤其在公共場所遇到紫色消毒燈時,我們要注意它是滅蚊用對人體無害的UVA燈,還是滅菌用對人體有害的UVC燈。UVC燈不能直射人的眼睛和皮膚,只能在無人的房間內使用。曾有小學老師在停電后誤將UVC燈當作照明燈打開,導致兩個班的學生出現嚴重不適的事故發生。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2020年科學家們發現一種遠紫外線(波長222nm)可以有效對空氣和表面進行消毒,同時保持對人體無害。在短短兩年內,利用這種新技術制作的遠紫外LED燈已經在我國部分場所投入使用,未來有望成為控制流行病的大殺器。

劉博寧,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畢業,就職于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
作者說
仰望宇宙的無垠,慨嘆生命的絢爛,在智慧之詩中品味科學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