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寶雞文理學院 教育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三創人才”是指具有廣博的通識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專業適應性能力,適合未來發展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1]?!叭齽摗敝竸撔隆摌I、創造。2001年,新武漢大學正式將“三創”教育寫入《武漢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與發展行動計劃》,率先提出“三創”教育理念,并以此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2010-2022年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創新、創業與創造有關的政策文件,如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人才逐漸成為現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第一推動力,只有培養和聚集一大批敢于創新創業創造的高端人才,才能在我國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掌握發展主動權。西部地方高校只有準確把握新時期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大力弘揚“三創精神”,著力完善“三創能力”,全力培育“三創人才”,使各類人才各得其所,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和區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三創人才”培養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2]西部地方高校只有將國家的戰略和自身發展相結合,才能助力學生實現高層次就業,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進而推進高校教學改革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培養一大批具有“三創精神”和“三創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是國家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我國宏觀就業形勢嚴峻,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2021年,大學畢業生總數達90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5萬人[3],就業形勢十分艱巨。因此,各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應立足于自身實際和區域發展特色,采取“三創人才”培養措施,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具備創造意識、創新思想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人才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渴望也變得越來越迫切,然而面對高等教育新征程、新使命,部分高校師資隊伍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素養有待加強。沒有高水平的教職員工,就很難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出高水平的“三創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教育成果[4]。西部地方高校只有積極實施國家教師發展戰略,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素養的高素質專業化高校教師隊伍,才能有效增強西部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新突破。
根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產業升級需要,高校應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三創人才”[5]。西部地方高校只有強化“三創人才”培養,堅持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社會的人才需求同頻共振,才能使其培養的畢業生被社會和企業所認可,學校才有可能在高等教育發展激烈的競爭態勢中站穩腳跟。因此,面對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西部地方高校只有認真貫徹落實新時期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才能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造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三創人才”。
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并把他們培養成具有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活動[6]。盡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封閉的,但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服務。服務社會發展也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職能之一,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深刻把握西部市場的人才需求,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類型和層次進行頂層設計,構建多元化、個性化的“三創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引領西部經濟發展的高層次人才。
在實施“三創人才”國家培養方針的實踐過程中,西部地方高校長期沿用傳統的“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側重學生知識的獲得,忽略學生創造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西部地方高校在“三創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存在教育經費不足、辦學理念固化、辦學定位模糊、評價標準單一、師資力量薄弱等現實困境。
根據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西部高校生均經費只有25.5萬元[7],教育經費不足影響了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導致西部在高水平師資引進和優秀生源獲得受到限制。
人才是“產教城”互動發展鏈條的核心,產業發展的動力源自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出口端”[8]。囿于教育經費的約束,西部地區可以提供的教育資源有限,導致西部地區的人才續留力不斷下降,“孔雀東南飛”“人才空心化”現象并沒有因為高等教育的擴招而有所減輕。
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三創教育”在西部起步較晚,經驗積累不夠深入,“三創人才”的培養相對落后。目前,由于對“三創人才”培養的認識缺乏深入了解,西部地方高校往往將“三創人才”的培養體系割裂開來,等同于“創造人才”“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培養,失去了“三創人才”的原有之義。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西部地方高?!叭齽撊瞬拧迸囵B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化。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模式,過度強調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結構,缺乏實踐操作性,導致缺乏培養學生“三創能力”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側重于使用滿堂灌講授法,過分強調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缺乏引導性,導致缺乏培養學生“三創精神”的方法。
在“三創人才”的培養模式體系中,不同類別的高校有著不同的人才培養任務,地方高水平大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主力軍[9]。部分西部地方高校急于追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辦學定位,盲目模仿清華、北大的發展,未能堅持本地高校的“地方性”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性”人才培養定位,對西部地方高校“三創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把握還不到位。
在西部地方高校,“三創課程”只是被動地按照政策意愿和國家的既定制度建立起來,一系列的“三創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缺乏市場調研和教育專家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導致“三創課程”實施的內生動力較弱,使得相關“三創課程”設置不盡科學,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思維,更不利于學生創業能力的形成。
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對學生的評價僅限于結果性評價,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學生評價機制,其評價取向仍以學生的畢業成績、證書和榮譽稱號為主,導致學生在“三創教育”的過程中偏向于獲得高分成績,而對“三創精神”和“三創能力”的提升關注甚少。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定位是“科研第一、教學第二”。僵化的評價模式沒有將教師在“三創人才”的教育表現納入教師的評估和績效考核,這極大地影響了教師探索“三創人才”培訓模式的積極性。
受學校自身平臺、教育經費等因素影響,西部地方高校的師資資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高校差距較大,尤其是缺少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據相關數據顯示,西部地方高校的博士生教師比例僅為20%,比東部地區平均低13%;西部的高等院校擁有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級人才僅占全國的10.3%,與東部高校相差甚多[10],可見在高水平的師資儲備方面,西部地區的地方高校相形見絀。在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很多教師對“三創人才”培養的戰略意義認識不夠深入,對將“三創教育”轉化為教育實踐的意識不強,對培養“三創人才”的意識不足。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師生比例失衡,教師負擔過重,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導致“三創人才”在西部地方高校的培養成效差強人意。
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為國家和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具有“三創精神”和“三創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西部地方高校培養“三創人才”,需要從資源供給、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評價標準和師資隊伍幾個方面入手,將“三創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西部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措施,平衡西部地區的辦學資源,增加西部地區地方高校辦學資金,進而提升西部地方高校的辦學實力。首先,設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專項基金。中央政府特定的教育經費也應該將貧困因素和財力困難因素引入,適當向西部地區的地方高校傾斜。其次,加大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經費使用的自主權。西部地方高??梢愿鶕陨戆l展實際,統籌安排西部地區地方高校的發展,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適合人才,做好校地合作[11]。最后,著眼于西部地方高校的集群式發展,提升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地方政府應幫助西部地方高校加強優勢互補,進一步發揮校友和社會支持作用,為高?;I集資金和資源,激活西部地方高校的內生力。有效的教育經費保障,可以促使西部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進而促進西部經濟快速發展,激活西部勞動力市場,增強優秀畢業生扎根西部的意愿,提高西部的人才續留力。
在“三創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西部地方高校要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規劃,突破“三創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三創精神”和“三創能力”。教學形式是與一定的教學目標相契合的,在進行“三創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以采取小班制教學、課外實踐教學等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大膽進行自我教育,在不違背教育原則的前提下解放學生身心,讓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迸發創造意識、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目標,在“三創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采用模塊化、項目化、參與式等利于學生體驗參與的教學方法,加強前沿知識普及、動手實踐、創意打分等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業勇氣。
西部地方高校要做好“三創人才”的培養,必須明確辦學定位,重視“三創課程”的開發。在辦學定位上,西部地方高校應明確西部只是區域定位,不是發展定位,是以服務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主的。在“三創課程”的設置方面,西部地方高校應明確“三創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構建一體化的“三創課程”來實現的,并應關注“三創課程”的設置。首先,按照“三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以“三創能力”和“三創精神”為重要出發點,建立健全“三創人才”培養教育課程體系,開設“職業規劃”“創業能力測評”“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其次,促進“三創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相互融合,通過系統的“三創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創業成功率,增強創業能力。最后,注重地方課程開發,打造西部地區獨具特色的“三創人才”培訓課程。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紅色文化基地,擁有很多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井岡山文化、西柏坡文化等,西部地方高??梢猿浞掷梦鞑康貐^的特點和優勢,大力培育“紅色課程”和“旅游課程”,打造該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將西部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我們要扭轉學校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不科學的評價取向,堅決克服五唯現象的頑瘴痼疾”“改進教育評價過程中的結果評價,關注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12],完善高等教育的教育評價體系。增值最先適用于經濟領域,主要就是指經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相比之后所增加的那部分利潤[13]。在教育領域,增值評價是指比較學生通過教育活動獲得所取得的進步,衡量學校和教師的工作效率。在評估學生時,我們不僅要注意學生知識的獲得,還要注意學生在“三創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力的提高。在學業測評時改變傳統的“小論文”測試,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創業方案,由教師對他的創新點和創業計劃進行打分,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對于學生切實可行的創業方案,教師應幫助學生進一步落地。針對創業方案的不足,應清楚學生“三創教育”的盲點,進一步幫助學生掃清障礙。在評價教師時,應回歸學術性和榮譽性,關注教師在“三創人才”培養中的課程設計和在“三創人才”培養中的精品課程與教學資源庫。
“三創型師資隊伍”是根據一定的“三創人才”培養目標,有效加強學生“三創精神”和“三創能力”的教學團隊。為了解決西部地方高校師資不足、教師專業化程度低的問題,政府和高??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入手。首先,創新“三創型師資隊伍”培育機制。在教師聘任方面,除了注重教師的學歷和學業成績外,還應注重教師的個人經歷和學科背景,組建“三創”專職教學團隊,形成教學理論指導與“三創”實踐經歷、校內“三創”專任教師和校外創業企業家、校內大學生創業平臺和校外企業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次,優化教師創新創業創造機制。支持教師進行相關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動,完善教師在職創業和離崗創業相關政策,待教師創業成功后返回學校教育教學。為了有效防止優秀師資流失,人才引進單位按照“誰引進,誰補償”的原則向相關高校支付人才培訓補償費用。最后,應制定靈活的教師培訓和使用制度。西部地方高校要重視青年教師的發展,給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外出學習、推薦讀博的機會,培養出高學歷的“三創”教育任課教師。
“三創人才”作為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方向,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然而,“三創人才”的培養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還很多。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立足學校實際,結合西部特色資源,不斷創新培養機制與培育模式,提升西部地區的人才續留力和西部學生的區域競爭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