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娜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 南寧 530000)
歌曲《梅蘭芳》是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戲曲風格創作作品,它是由詞作家劉鵬春和作曲家吳小平以梅先生的真實事跡為依據共同創作的。歌曲中人物形象鮮明飽滿,旋律韻味十足,抑揚頓挫,感人至深,展現出了梅蘭芳先生一生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在這首作品中,曲調主要用到的是戲曲中京劇的二黃和反二黃的唱腔。二黃腔調比較平和、穩重、沉著、抒情,起音和落腔多在板上,唱腔最后大多落在Sol和re上,所以具有商調或商、徵結合的調式特征。那么反二黃和二黃相比較,就是降低了音調使其音域更加寬廣,曲調跌宕起伏,旋律性更強。樂曲的開始部分,由于反二黃唱腔是將二黃唱腔移低四度而形成的,降B調移低四度是F調,再移低四度是C調。因而前奏就從反了兩次的新調——C宮調反二黃腔調上開始進行,經過第5、6、7三個小節三次四度上翻,進入降B宮二黃腔調。這也是《貴妃醉酒》中典型的唱腔音調,旋律給聽眾一種熟悉親切的感覺,仿佛梅蘭芳先生飾演的角色畫面就浮現在眼前。
歌曲的前兩段,即9—44小節,旋律多級進,曲調流暢平和,節奏較穩定,速度較慢,這些特點也正是二黃腔的特點所在。歌詞用梅蘭芳大師生平最重要的事跡來講述大師波瀾曲折的一生。其中,有描寫到男兒內心結合女兒身姿的旦角行當、成功塑造的旦角形象(如蘇三、虞姬)、經典的京劇劇目(如借鑒了《貴妃醉酒》的拖腔和《霸王別姬》的故事情節)。這樣的人生經歷,莫過于用富有低回凝重、穩健深沉情調的二黃腔來描繪最為恰當,當歌曲進行到40小節的時候,歌詞中的這個“血”字用了一個拖腔,引出降B宮反二黃的間奏部分。在反二黃的唱腔中,導板有借用二黃的部分,并經由過門轉入反調,中間可見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反調形成的軌跡。
從第51小節至結束是歌曲的第三段,運用反二黃的調式經過了中板、快板、散板。反二黃的音域相較二黃寬,旋律迂回曲折,跌宕有致,不僅體現出了中低音區深沉穩重的情調,更彰顯出高音區激勵悲憤、蒼涼凄美的情感,這樣的對比處理常成為京劇唱腔中最具特色的、表現力最為豐富的唱段。歌曲借這樣一種板式特點,贊美“似雪”又“是鐵”的“梅”與“蘭”,贊頌了大師“梅蘭竹菊”般的高貴品質。
從曲式結構來看,作曲家運用的是戲曲傳統的“板腔體”結構,它分為“引子——慢板——中板——快板——散板”,作曲家通過這種戲曲的曲式結構的編排,使這首作品旋律線條明朗,對比強烈,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性。
通過以上的音樂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品用這種多變的調性轉換和板式結構,讓音樂線條層次分明,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內心的波瀾起伏以及后人對他的贊美之情。這種清晰的音樂發展軌跡可以幫助演唱者為之后準確演繹作品做好充分的準備。
《梅蘭芳》不僅是各大民族聲樂賽事中的熱門曲目,而且還是各大音樂院校民族聲樂專業中必備的教材之一,因為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技巧難度,而且還體現出了強烈的京劇韻味特點。在前文中,筆者已經對作品仔細進行了音樂分析,在理解作品音樂的基礎上,接下來就如何成功演繹進行深度研究,具體體會如下:
在戲曲風格的聲樂作品演唱中,首先需要仔細斟酌氣口的設置,這關乎每一個樂句是否能夠連貫演繹,同時對于演唱時聲音的穩定性和情感表達的完整性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8個小節引子以后,樂曲進入了慢板,“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兒的心火剛烈”這兩句節奏非常舒緩,使得整個樂句節拍拉得比較長,這時為了保證歌曲的完整性,需要在樂句中間設置小的氣口,快速換氣,不露痕跡,即京劇唱腔中所運用的方法——“偷氣”。具體的做法就是在“女”“明”“剛”字前分別設置小氣口進行“偷氣”,吸氣要快、要深,送氣要勻、要穩,給聽眾一種聲斷氣不斷、綿延不絕的聲音效果,這樣的處理方式也保證了旋律的連貫性。在第二段結束進入中板,這里融入了京劇里的“緊打慢唱”的形式,樂句較長,需要均勻地慢慢吐出氣息。緊接著進入快板,這個部分節奏緊湊,在歌曲的音樂表現上又需要表現得干凈、利落,富有層次感,因此需要“偷”換氣息的地方比較多,(見譜例1)
換氣位置分別在第三、第六、第七、第十一小節后,如此快速的節奏加上較多的小氣口,更需要氣息的穩定支持。節奏是快的,但是氣息還是均勻的、流動的,不能因為速度破壞了氣息的穩定,感覺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等到快板結束、樂譜標記“rit”的位置時,樂曲進入了散板,這一部分可以看到節奏比較自由,整個音樂拉開了,第一句“留與江山看城諜”,由于上面有減慢的標志,所以在“江山”后面可以留有一個大氣口,因為接著“看城”之間有一個8度的大跳,這是樂曲結束前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的最高音,所以在唱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讓氣息完全落下并且保持住。通過這樣的設置,在演唱過程中就會感覺氣息流暢,聲音連貫。
這首作品也借鑒了戲曲咬字吐字里“潤腔”和“噴口”的唱法,這樣的咬字處理可謂是戲歌演繹中的點睛之筆。例如在中板“梅也似雪,蘭也似雪”這一句中的“梅”一共有六拍,在拖腔的部分要用“ei”來延長,最后在歸韻到“i”,如果直接歸韻到“i”進行拖腔,就失去了戲曲的韻味和表現力。到了快板的部分,整個情緒比較激昂,為了體現這種情緒,就要運用到“噴口”的演唱方法。所謂的“噴口”就是在演唱時咬緊字頭,利用氣息把字的聲母有力推出去,讓字呈現一種噴涌而出的感覺,使聲音結實明亮。又如上圖譜例1的演唱中,每個字音都要根據激昂的情緒咬緊字頭,出口短促而有力,尤其是“飄”“作”這兩個字,更要夸張地將字頭噴口而出,這樣的處理不僅在音樂感覺上層次分明,而且讓聲音更結實、更有穿透力。總之,咬字對于聲腔韻味的表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不斷去研究、去實踐。
譜例1:

在這首作品當中,除了我們可以看到的倚音、波音等裝飾音之外,還有部分時值較長的拖腔音,這些音是否能夠演繹到位,體現著我們對歌曲韻味的把握程度,所以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用心去揣摩、去體會。如第一句中“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這里的“女”字占的是這一個小節的后半拍,分別是兩個音“36”,如果按照譜子的標識,以音符的音高去唱,那么顯然是沒有任何味道的。但是如果我們唱的時候用甩腔從“3”直接甩到“6”,那么感覺一下就變了,京劇的韻味馬上就體現出來了。到了第二句“源自于男兒的心火剛烈”中,譜子上
標識了好幾個波音記號,在處理波音的時候要快速、均勻,而且細節要演唱清晰,這樣才可以突出京劇的味道。歌曲的韻味體現著歌曲的特色,演唱者必須要精準把握。
通過對作品歌詞的仔細研讀和理解,我們可以把其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伴隨著前奏,眼前要出現梅先生所塑造過的經典形象的畫面,并進入歌詞的第一句“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兒的心火剛烈”。看到這里,體會的是梅先生艱辛的求藝之路。“千種風情集于一身,柔美嬌艷皆是心血劫,半是崇公道,半是蘇三,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在處理這句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兩個人物的對比——“崇公道”和“蘇三”,因為“崇公道”在京劇里面是一個“丑角”,表演時不妨活潑一些。但是到了“蘇三”就要表現出“青衣”的細膩婉轉,從情感處理上一定要表達出梅蘭芳就像他所扮演的角色“蘇三”一樣,對于藝術的毫不言棄、永不退縮。
第二部分歌詞是“收拾起女兒的柔枝芳葉,堅守住男兒勁竹氣節,飄飄須髯心的牽掛,柔美嬌艷何妨古道別”,這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梅先生“蓄須明志”的故事,敘述性極強,因此要以內容為依據,體現情緒的層次感。“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魂似烏騅馬,泣淚泣血”,在這一句中,作者分別用“楚霸王”“虞姬”“烏騅馬”來形容梅先生,贊美了梅先生不僅擁有楚霸王的氣概,虞姬的柔美,更有烏騅馬一樣的赤膽忠誠。烏騅馬在看到項羽拔劍自刎后,自己也投江自盡。所以在唱到“泣淚泣血”的時候,一定要加入一些戲曲中的“哭腔”,尤其是在唱“血”的時候,要注意一音一頓,聲斷氣不斷,如泣如訴。
第三部分歌頌了梅蘭芳對于藝術的貢獻。歌詞是“梅也似雪,蘭也似血”“梅也是鐵,蘭也似鐵”,其中形象的用“雪”和“鐵”兩個反差較大的實物比喻了梅蘭芳先生猶如雪般的高潔和如鋼鐵般的堅韌。“一顆丹心燃烽火,留與江山看成堞”這里在節奏上采用了戲曲中的“垛板”,所以一定要唱得鏗鏘有力,體現出梅蘭芳的精神所帶給我們的鼓舞。在第二遍反復“留與江山”的時候,節奏轉變成散板,最后一個字唱完以后要戛然而止,在這種連續的感情鋪墊中,演唱者的情緒要達到最高點,在第三遍反復的時候,將全曲推向高潮,把對一代京劇大師的創新、愛國、堅韌、剛毅的贊美之情全部表達出來。
依據作品的需要,在表演的編排上可以運用戲曲中的“手法”和“眼法”來進行思考。如曲中的第一句“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不太會表演的人也許就只是望著高處,感覺像是在望著月亮,然后一直把它唱完。其實這樣的表演是很呆板、沒有生機的,也缺乏對于音樂意境的表達。如果把眼神和肢體同時運用并相互配合,我想這樣就能更好地傳遞詞意,引起觀眾的共鳴。在開始唱“那一輪”的時候,內心就要把月亮的位置想好,如果我們設想它在右上方的位置,那么在接下來的樂句中我們的眼神也將慢慢地從左前方向右上方看去,此時右手也以蘭花指的姿勢從胸前跟著眼神一起向右上方以畫弧線的形式慢慢移過去,最后眼神跟手的流動隨著樂句結束一起定格在“月”字上。又如“半是崇公道,半是蘇三”,這一句中體現了兩個角色,前半句可以用小生的感覺去處理,動作和聲音要大氣,后半句則要以花旦的感覺處理,動作要柔美,聲音要細膩。
通過以上對《梅蘭芳》音樂分析和藝術處理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具有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的演繹上,借鑒了許多戲曲中所表現的藝術方法,這些方法需要演唱者細致地推敲、實踐才能更好地演繹。聲樂學習需要融合、突破、創新,作為聲樂學習者,我們有義務不斷地去挖掘傳統藝術的精髓,展現出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