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郭亦男
(長春中醫藥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中醫兒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和中醫臨床思維方法研究并闡明小兒生長發育、預防保健及疾病診療的臨床學科,是基礎理論聯系臨床實踐的橋梁,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兒科學面向中醫學、針灸推拿學、高職相關專業學生,在人才培養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該門課程中開展核心素養教育,培養不僅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同時具有高尚的醫德品質和崇高敬業精神的醫學人才[2]。我校中醫兒科學課程團隊多年來一直緊緊圍繞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這一核心工作,持續實施課程改革,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引入,開放共享的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經過一系列的卓有成效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實踐,2020年《中醫兒科學》獲評吉林省高校線上線下一流本科課程。
課題組選取2018級、2019級針灸推拿高職學生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在同一教師授課的兩個年級開展對比實驗探究,以此分析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有效作用。對比試驗探究分別進行了傳統教學(即對照組)和課程效能改革成果教學(即實驗組),學期末通過對教學督導、實驗對象、教師同行分別進行問卷調查,根據教師與學生的雙方面反饋,關注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變化。如在職業認知、職業理解、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等方面做對比,然后對以上幾項統計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1)順應國家政策導向,使課程培養目標明晰。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是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大前提,是高職中醫兒科開展高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和根本方向。課堂作為承載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應將醫德教育列為首要培養目標,把立德樹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在教學授課中點滴浸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從專業教學資源中挖掘專業知識的歷史脈絡、文化傳統、典型故事、職業啟示等,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
(2)對接現代的職業標準。高職院校中醫學兒科教育教學主要培養專業性人才,為社會輸出符合時代需要,滿足現階段醫療領域,患者治療需要的有用人才[3]。因此,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研究中,中醫兒科課程教學改革應首要對接現代的職業標準。因此,本研究開展實施的過程應深入進行了行業調研和專業調研,主動適應中醫兒科及針灸推拿崗位職業能力、專業培養目標和后續課程教學的需要,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3)基于新生代學生學情特點進行分析,針對每個教學項目設計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既要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也要滿足人才本身發展。21世紀新生代與以往高校大學生不同,更有思想,更加個性化[4]。作為中醫兒科學培養對象,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要基于新生代學生學情特點,在進一步深入了解新生代學生學情特點的基礎上,對新生代學生學情特點進行有效分析,進而制定符合其學生特點、學生個性、學生需要的教學項目。同時采用更有針對性、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開展中醫學兒科教學,使高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可能,以此達到高水平的課程效能改革。
(4)構建開放的評價體系,科學評估課程教學質量,從而適應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評價體系是評估教學改革,評價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效果的硬性評估指標,是課程效能改革和中醫兒科教學閉環。對于注重實操、注重實踐、關注人文、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現代中醫學兒科人才培養需求,開放式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主要圍繞理論和實訓進行構建。同時將新時代中醫兒科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素養、就業能力,以及崗位勝任能力等作為評估指標。以終為始,以學生需要掌握的綜合能力為核心,對教學改革,對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進行變相考核[5]。調整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將課程教學評價、學習效果評價從單一的專業維度,向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資源的利用和學習策略的使用方面等多維度延伸,細化了對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測量。
(5)實習實訓是高職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常規中醫兒科教學主要包含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訓教學兩個部分,其中,理論教學是我國傳統教學方式,一直延續至今,也是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主要渠道[6]。但美中不足在于,現今我國高校教學仍以理論教學為主,雖實踐部分比重不斷加大,但存在一定提升空間,包括中醫兒科學教學。因此,以課程效能改革促進醫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研究中,實習實訓必不可少。即課程效能改革實施措施之一,有效開展中醫兒科學實習實訓。實習實訓中面對的是真實或仿真的醫學職業的情境,不僅給高職學生職業知識和技能鍛煉提供了實踐環境和平臺,也是高職學生體驗職業認知、培育職業素養、感悟職業價值的極佳場所,必然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養成,進而影響到高職學生的職業判斷和職業選擇。通過進修、實踐、定期與專業教師集體備課等形式,提升教師的臨床實踐及教學能力,在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等方面更符合高職教學特色。
(6)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倡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模式。共享資源主要從線上教學角度引入,通過線上與線上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亦可稱之為共享資源教學。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教師上傳教學視頻、線上規劃教學信息共享、導學等方式開展。在學生端,學生可通過登錄賬號進行線上新課預習、新課重點難點知識點學習、線上資料查找、線上問題討論、預習檢測等。與此同時,對線上預習課程進行報告制定并上傳,以此方便教師實時掌握學生預習情況,掌握預習學情,進而制定針對性、更科學有效的課下教學方案。此外,除學校資助研發和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也提倡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自學。現階段我國乃至全球有很多的線上公開課,包括但不限于慕課(MOOC)。其包括清華的學堂在線,以及更有針對性的醫學慕課平臺。其不但擁有前沿研究,也有名師大家教學資源,均可以供學生自學利用。其可以學習,也可以進行學習拔高查找資料等。通過上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滿足不同能力、不同水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課前分三個環節:①案例設置,教師推送案例,引發思考,明確任務。②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提煉專業課程的德育內涵和元素,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平臺、在線課程學習以及臨床實踐,建立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教育,將教書育人所蘊含的真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得以貫徹、落實;③視頻制作,學生完成學習后制作PPT,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講解,并拍攝成小視頻。
課中主要在線下進行,主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素養,改善課程教學效能。其共分四個環節:①教師播放學生自制視頻,學生觀看思考,提問,師生討論,教師點撥。其主要凸顯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視頻會看,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和深入思考。亦能通過同學、師生討論來提升學生學習效果。②教師對于共性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集中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消化和掌握知識點。③案例教學。理論教學是基礎,是學生接觸和學習中醫兒科學的起點。但真正能夠幫助學生具備職業專業素養,具備崗位實操能力,提升學生專業核心素養的更在于案例教學。完成學習內容后,教師可給出臨床案例,引導小組展開討論,角色扮演,進行診斷、人文關懷訓練。④完成教學閉環。通過師生共評,小組互評來尋找差距,發現不足。教師進行點評,從治療的角度強調醫患溝通的技巧,最后教師點評總結。
課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觀看推送文獻、故事或小視頻,在云平臺上書寫感悟。教師也能通過本步驟掌握學生學情,進而靈活調整階段教學內容。通過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提升和保證課堂教學改革效果,提升課程效能。
通過對回收的有效問卷作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實驗以及實驗數據的有效性用P表示,以P值0.05為臨界值,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職業認知、職業理解、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均優于對照組,各項目分析數據P〈0.05,存在顯著差異性。

表1 兩組不同教學模式下教學對象各因子得分比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概括和精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為個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了動力,指明了方向[7]。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價值觀教育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并且通過切實有效的教學設計,將價值觀教育有效融入和滲透進教學環節的整個過程,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不能脫離了具體的職業情境,必須做好改革課程知識內容意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上的深度整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8]。通過對《中醫兒科學》課程效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夠專業教學目標中的素質目標真正落到實處,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環節。
總之,職業價值觀教育是高職院校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學生順利就業并實現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高職院校應當遵循高職學生成長特點和職業發展規律,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從而實現高水平的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