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 羅帷 萬承賢
神經外科患者全身營養狀況差、住院時間長、病情危重,加上靜脈高營養治療、脫水藥物對血管刺激性大,增加外周靜脈穿刺難度[1]。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是一種通過外周靜脈穿刺的臨床靜脈輸液技術,具有留置時間長、操作簡便、維護方便等優點,在臨床各科室使用廣泛[2-3]。但因神經外科患者多伴有肢體活動障礙、意識障礙等,PICC置管時無法按要求配合,易發生導管尖端異位,增加患者痛苦,還可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如血栓性靜脈炎等,影響后續治療與患者疾病康復[4-5]。因此,識別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的高危因素,盡早制定相應的預防對策干預至關重要。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神經外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6例患者為調查對象,調查分析其導管異位的危險因素,為今后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對策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神經外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6例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周歲;臨床資料完整;需留置PICC導管。排除條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血常規、凝血功能異常者;靜脈栓塞史;合并造血系統疾病;服用抗凝藥物治療者;合并精神疾患。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臨床資料:采用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性別、深靜脈置管史、年齡、焦慮情緒、穿刺血管類型、穿刺血管側向、氣管切開、送管次數、機械通氣、意識障礙、導管異位等。
(2)焦慮情緒: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6]評估焦慮情緒,包括害怕、焦慮心境、緊張、失眠等,共計14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值≥14分提示患者存在焦慮,分值越高則焦慮越嚴重。
(3)意識狀態: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7]評估,共包含語言反應(1~5分)、運動反應(1~6分)、睜眼反應(1~4分)3個計分項目,滿分為15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意識狀態越好,當GCS評分為15分表示意識清楚,12~14分表示存在輕度意識障礙,9~11分表示重度意識障礙,≤8分表示昏迷。
X線正側位顯示PICC導管頭端未進入上腔靜脈,而進入腋靜脈、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以及其他血管內位置。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 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導管異位發生率為9.68%。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深靜脈置管史、焦慮情緒、穿刺血管類型、氣管切開、送管次數、機械通氣、意識障礙與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穿刺血管側向與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單因素分析

續表
以是否發生導管異位為因變量(是=1,否=0),以單因素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變量及賦值見表2),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深靜脈置管史、有焦慮情緒、穿刺血管類型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氣管切開、機械通氣、送管次數>3次、意識障礙是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3。

表3 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的多因素分析
PICC置管可減少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并可防止化療藥物損傷血管及周圍組織,保護外周靜脈,為患者提供長期靜脈治療途徑,是臨床使用較多的靜脈輸液技術之一[8-9]。但PICC置管也具有維護專業性強、難度大等特點,無法完全按照預期達到指定位置,易出現導管異位,增加液體外滲、導管堵管、靜脈血栓等不良情況發生,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備受國內學者關注[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60歲、深靜脈置管史、有焦慮情緒、穿刺血管類型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氣管切開、送管次數>3次、機械通氣、意識障礙是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的高危因素。原因在于:①老年者身體機能退化明顯,長期血液循環不良可造成血管干癟、塌陷,增加穿刺難度,同時此類患者聽力、語言功能有程度不一的下降,無法良好的配合操作,尤其在送管過程中易有未充分壓低肩部等異常情況發生,導管易移位至頸內靜脈[12]。②既往有深靜脈置管史者可能會因刺激性藥物的輸入而造成血管損傷,拔管后靜脈穿刺處會有瘢痕出現,再次置管時易有靜脈折返異位現象發生,增加導管異位發生風險。③PICC置管過程中,患者會因擔心疾病預后、害怕疼痛等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進一步加重機體應激反應,促使血管回縮,增加送管時的壓力,還會對靜脈血液回流造成不良影響,亦會造成部分患者發生不由自主的憋氣行為,胸腔壓力明顯增高,促使靜脈血液回流至心臟,易引起導管異位[13]。④肘正中靜脈一般位于肘窩的淺筋膜內,由外下向內上連接于頭靜脈與貴要靜脈之間,存在較多的變異,而頭靜脈管腔匯入靜脈時角度較小,前粗后細且高低不平,導管送入時易折返至腋靜脈,故易發生導管異位[14]。⑤機械通氣、氣管切開者的導管一般置于甲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窩處,其可能會受到壓肩、轉頭等動作影響,且因頸內靜脈下段呈紡錘形膨大,管腔常處于開放狀態,故易發生導管異位。⑥神經外科患者多伴有意識障礙,無法良好的配合護士,頭偏向一側可能不徹底,無法確保頸內靜脈處于封閉狀態,增加導管誤入頸內靜脈概率,易發生導管異位。⑦送管次數多時會相應的增加對血管造成的刺激,促使血管痙攣,減小管腔,阻礙導管尖端,增加送管難度,增加導管異位發生概率[15]。
針對上述情況,可行以下措施干預:①對于年齡大的患者在靜脈穿刺前耐心與患者溝通,詳細說明置管注意事項、配合要點等,提高患者配合度;②置管前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詳解PICC置管相關操作、優勢、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情緒,置管過程中與患者保持良好的語言交流,并經呼吸配合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其緊張情緒,促進其對置管的配合;③以貴要靜脈為PICC置管的首選穿刺血管,盡量避免選擇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④置管前用血管超聲定位標記頸內動脈位置,術側頸內靜脈橫斷面用高頻超聲尋找,用探頭在頸內靜脈近心端壓閉其管腔,避開頸動脈竇,隨后再將導管送入,若無導管回聲則表示送管到位;若壓閉靜脈腔內有導管高回聲出現,則將導管退出,對探頭按壓角度和力度適當調整,隨后實施送管,在高頻超聲下送管可看到導管有無進入靜脈,提高置管準確性。⑤反復穿刺置管失敗時,須果斷更換置管位置,減少對血管造成的損傷和刺激,不能操之過急,靈活多變地應對。
綜上所述,年齡≥60歲、深靜脈置管史、有
焦慮情緒、穿刺血管類型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氣管切開、送管次數>3次、機械通氣、意識障礙是神經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發生導管異位的高危因素。但由于研究對象有限和觀察時間短,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仍需進一步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