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慧
卵巢癌為女性生殖系統疾病中惡性度較高的腫瘤之一[1],臨床90%的卵巢癌病理類型均為卵巢上皮細胞腫瘤。卵巢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且缺少有效的早期檢測方法,致使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腫瘤。目前手術配合鉑劑或紫杉醇化療等多學科聯合治療模式被普遍認可[2],但患者預后較差,治療后易復發。手術聯合術后化療是治療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常用方式[3-4],大量無異常組織細胞的凋亡以及化療藥物引發的骨髓抑制等毒副反應成為導致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5],中晚期卵巢癌患者確診后通常存在諸多負面心理障礙,恰當的臨床護理干預,能有效減輕其化療引發的不適癥狀,提高其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本研究探討治療性溝通結合數字化故事敘述對中晚期卵巢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應對方式及心理彈性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中晚期卵巢癌同步放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診并符合中晚期卵巢癌診斷標準[6];生存期在6個月以上;具有良好的認知與理解能力。排除條件:合并嚴重心、肝等臟器疾病;具有嚴重神經性疾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意識模糊無法交流溝通;臨床資料不全。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47~61歲,平均48.05±10.17歲;腫瘤分期:Ⅲ期39例,Ⅳ例21例;病程1~4年,平均2.97±0.15年;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33例,高中及大學27例。觀察組年齡49~64歲,平均51.86±11.80歲;腫瘤分期:Ⅲ期34例,Ⅳ例26例;病程1~3年,平均2.90±0.33年;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37例,高中及大學23例。兩組患者年齡、腫瘤分期、病程及文化程度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愿意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治療性溝通結合數字化故事敘述護理,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建立護理干預小組:由具有專業技能水平、資歷深厚的專科護理主任、主治醫師、主管護師和護士長各1名以及高資質的3名專科責任護士組成護理干預小組,組內成員均統一參與治療性溝通和敘事人文理念與技術,在熟練掌握其核心原則并可靈活運用該療法后,共同查閱國內外該護理應用于不同臨床研究的相關文獻。隨即由專科護理主任負責設計該護理思路與目標,完善干預計劃并分配人員工作崗位,與主治醫師共同對患者病情展開針對性討論,主管護師協助上級完成相關護理監督管理工作,根據自身專業水平與經驗提出相應意見和臨床反饋,組內成員各司其職,同時在干預期間建立微信工作群,便于及時交流患者病情變化,確保護理的動態化與質量。
(2)構建治療性溝通護理方案:在查閱與總結文獻以及循證心理學專家意見的基礎上[7],采用由圓形羅盤與擋板組成的性格色彩羅盤,歸納出與羅盤上端面設計嵌有磁鐵的4種顏色相匹配的性格特點,分析其優劣勢和語言與法則的溝通策略的同時,為數字化敘述管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結合系統評估患者的各項客觀和主觀生理指標,羅列不同治療性溝通的主題和解答方案,提前預約合適的時間、方法及溝通內容,備好筆記本等輔助設備,每次干預頻率控制在45~60 min,確保護患雙方以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治療性溝通,治療性溝通護理實施方案見表1。

表1 治療性溝通護理實施方案
(3)數字化故事敘述管理:①目標設計。秉著充分尊重患者地位與需求的主體性原則,以及故事敘述符合患者性格特點、生活習性與疾病發展的的貼近實際原則,采取分組形式對數字化故事敘述的主體進行討論,并準備好搜集的作品制作和數字化操作(圖形、音頻與視頻制作、插播)等活動環節。以鼓勵患者積極表述關于故事的想法和觀點,整體上促進其適應疾病的能力,以及對疾病護理的了解程度為護理目標來展開故事主題。②故事分享。在前期治療性溝通中聆聽的個體自我感受負擔和心理情緒中,針對不同患者病情特征編制不同主題的數字化故事,于本科室健康教育室展開數字化故事敘述活動。在敘述期間由護理人員搭配音頻素材進行解說。期間引發患者充分投入其中,患者之間可通過座談會、調查等不同形式,配合音頻或圖片展開交流,進一步了解自身病情發展與治療情況。明確化療期間所用藥物名稱和初步認識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做好預防工作和心理準備,以提升患者臨床配合度,維持良好預后。③患者配偶同步參與。鼓勵患者配偶加入其中,向其家屬介紹化療期間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癥狀,提高其照顧的護理能力,同時注重重塑配偶角色的賦權能力,培訓其心理支持手段和人際溝通技巧等相關內容。
(1)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A)[8]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不明確(13個條目)、復雜性(7個條目)、信息缺乏(7個條目)和不可預測(5個條目)4個維度共32個條目,每個條目均以“強烈不同意~強烈同意”的Likert 5級評分法,分值越高表明該組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越強,其中32~74分屬于低等水平,75~118分為中等水平,119~160分即為高等水平的不確定感,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3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應對方式:采用由Feifel H等[9]編制的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回避(7個條目)、面對(8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3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哪條維度得分值越高,表示該組患者最常使用該應對方式。
(3)心理彈性: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0]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堅韌性(13個條目)、力量性(8個條目)、樂觀性(4個條目)3個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4分的Likert 5級評分法計分,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高,護理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降低,并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應對方式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應對方式中回避、屈服評分降低,而面對評分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回避、屈服評分低于對照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CD-RISC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D-RISC量表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兩組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卵巢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且因腫瘤標志特異性不高導致發病癥狀較為隱匿,2/3的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屬中晚期,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11]。中晚期患者通常無法實行手術治療,且手術切除無法徹底清除癌組織與淋巴結,腫瘤細胞減滅術等化學物理方法的輔助放化療,雖可有效殺傷腫瘤細胞,控制患者的疾病進程,然而受卵巢位置、不良反應嚴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具有較高的復發率[12]。加之放化療藥物應用帶來的惡心嘔吐、肝腎損傷等不良反應,致使患者受內外刺激產生疾病不確定感。有研究表明[13],患者產生疾病不確定感的原因主要包括疾病引起的刺激框架、個體認知能力和對事件的熟悉程度三部分。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在于本研究考慮到患者受該疾病發展及預后不可預測的影響,加上對疾病的信息缺乏,造成其產生較高疾病不確定感,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可改變患者的心理調試和應對能力,使其在社會與家庭中的角色轉換不良,是產生負面心理情緒的主要原因,不利于疾病的轉歸[14]。故本研究結合不同患者的性格特點與系統評估結果,在分析其優劣勢和語言與法則后予以社會、認知等方面的治療性溝通,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能力進而提升康復進程[15]。
自我接納及傷殘接受度較高人群,可幫助其人體內心與人格達到完滿、健康狀態,若不接納自我將使其在面臨挫折時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而做出回避、屈服等消極應對方式,導致治療依從性較低,不利于預后康復效果[1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應對方式中回避、屈服評分低于對照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心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在于本研究治療性溝通是以專業的疾病知識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以專業的溝通技巧轉變個體健康觀念,促進身體康復和實現自我組織的成長,該溝通理論系統區別于傳統性口頭上且單方面輸出的溝通模式,促進患者產生創傷性成長的正性心理變化[17]。有研究顯示[18],患者的認知能力即為處理刺激的能力,疾病不確定感與其呈負相關,故本研究通過成立專業護理干預小組,建立良好的關系性溝通拉近護患之間距離,在了解患者主觀感受與心理狀態后提供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治療性溝通,對提高其正確認知與正性情緒均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運用數字化手段與共享信息的方式,通過目標設計、故事分享和配偶同步參與的數字化敘述,利用強大的信息關聯能力,動畫、音視頻等相關多媒體技術描述的敘述方式,激發患者學習護理知識的積極性并在疾病治療中靈活運用[19]。同時構建數字化故事敘述患者的治療經驗[20],幫助患者整理并分析現階段自身行為的不足,在團體交流中引導其改變動機,并以針對性的運用溝通技巧,使其明確自身在治療期間遇到的問題,靈活性做出與相關應激事件的身體和情緒反應。
綜上所述,對中晚期卵巢癌同步放化療患者實施治療性溝通結合數字化故事敘述護理,可有效提高其心理彈性,促進其采取積極正面的應對方式,減少疾病不確定感。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樣本選取范圍較窄,研究時間跨度不長,難以預測治療性溝通結合數字化故事敘述干預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心理彈性和應對方式的長期影響。今后的研究還需增加樣本量,加入其余指標的觀察,延長干預時間并觀察其遠期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