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志琴
陪伴著小講解員的吳蓉瑾,始終堅守如一,放棄雙休日和節假日,十幾年如一日地默默守護著學生們的每一次精彩綻放。
2021 年9 月3 日,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在鼓勵小小講解員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吳蓉瑾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帶著沉甸甸的收獲滿載而歸?;爻绦心抑校幸患滟F的禮物——一本有著上海代表團72 名黨代表親筆簽名的《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紅喇叭小講解員”手冊》。手冊上,每一個簽名的筆畫里,都蘊含著上海代表團的伯伯、阿姨們對孩子們的關心和鼓勵。
“去的時候我帶著孩子們的期望,回來的時候我要帶回黨的聲音。”吳蓉瑾想好了,要在學校升旗儀式上同孩子們說一說她在北京參會的經歷,把這本充滿紀念意義的手冊給全校每一名孩子傳閱,將來自長輩們的鼓舞傳遞給他們。
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吳蓉瑾也被大家稱為“云朵媽媽”“鐵人校長”。在學生眼中,她是能叫出全校所有學生的“云朵媽媽”;在家長眼中,她是認真負責,全天24 小時在線的“秒回校長”;在同行眼中,她是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鄉村學校的“種子校長”。
作為一名在黃浦區“土生土長”的基層校長,吳蓉瑾常自稱是“黃浦的女兒”。在她周圍,沒有人懷疑這份發自心底的真心和熱情——平均每天在校時間超15 小時,手機永遠24小時開機,信息幾乎“秒回”……扎根基礎教育的近30 年當中,每一天,吳蓉瑾都帶著對事業的摯愛、對孩子的喜愛,實踐著教育的初心和夢想,并在這份愛的事業中,找到一份為人師的甘甜。
2022 年11 月1 日,中共一大紀念館報告廳,“二十大代表講二十大”專題黨課首場開講。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紀念館宣傳教育部主任楊宇以《從初心始發地踏上趕考新征程》為題,用感受非凡偉力、凝聚奮進力量、書寫時代榮光3 個篇章,結合親身經歷,滿懷深情地分享了出席黨的二十大的切身感受。
楊宇工作在黨的誕生地。22 年來,她的工作一直圍繞如何講好建黨故事來進行。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楊宇更感使命在肩:“傳播好紅色文化就是我的使命,要讓偉大建黨精神滋養一代又一代人。”
在中共一大紀念館,還有一批特殊的“老員工”——“紅喇叭”小小講解員。
2006 年暑假,吳蓉瑾發起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由小學生組建的紅領巾講解員社團—— “紅喇叭”小小講解員服務隊,用孩子們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吳蓉瑾所在的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共一大會址,有著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蘊與豐厚的黨史學習資源。多年前,兼任少先隊輔導員的吳蓉瑾第一次帶學生去中共一大會址參觀時就注意到,孩子們很開心,但就是聽講解時“不認真”,便在學校支持下展開調查研究?!敖ㄒ恢в缮傧汝爢T組成、專門為小學生觀眾服務的講解員隊伍,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給同齡人講黨史!”吳蓉瑾說。
2006 年年初,楊宇作為校外輔導員走進盧灣一中心小學,給這些小講解員培訓。幾十分鐘講下來,孩子們的眼神依舊似懂非懂。在一旁的吳蓉瑾則大膽建議:“能不能在你們的指導下,讓孩子們自己來寫講解稿?”
隨后幾個月,吳蓉瑾帶領孩子們和楊宇她們一起查資料、講故事、聊天、磨稿,用兒童化的語言把解說詞變成了一個個精彩小故事。很快,全國第一個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指導、小學生執筆的兒童版講解稿就此出爐。
楊宇至今還記得這樣一個畫面:2006 年暑假,中共一大紀念館里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小小志愿者,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不過十一二歲,最小的看上去只有八九歲,稚氣未脫,一臉正氣,又“一本正經”在中共一大會址里為南來北往的觀眾講述一大開會的前后經過。國保(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的修繕原則是“修舊如舊”,大暑天里,在沒有空調,甚至沒有電風扇的環境中講述建黨故事的孩子們,用不了一會兒就會汗流浹背,汗水順著發絲,一滴、一滴匯聚到下巴,再一滴滴打濕校服……沒有一個孩子叫苦,15 個孩子輪番講述,在贏得了觀眾一次次掌聲后,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望向會址里的小天井?!盎仡^望向站在天井里的吳老師時,她總是默默點頭微笑,給他們莫大的肯定和無窮的力量。”
如今,這支“紅喇叭”社團已培養了千余名小講解員,志愿講解場次超千場,講解方式也從普通話講解拓展為滬語、英語講解,還創新了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而陪伴著小講解員的吳蓉瑾,始終堅守如一,放棄雙休日和節假日,十幾年如一日地默默守護著學生們的每一次精彩綻放。
如今,在吳蓉瑾的推動下,“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已經成為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全校所有學生均可以用普通話和英語講解,并形成了全校愛國主義教育全學科育人體系,給予“拔節孕穗期”的孩子們精神給養。
已經就讀華東理工大學的莊啟良至今仍然堅持著這樣的志愿服務。他感慨,“這么多年,中共一大紀念館的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在我的心中永遠種下了一粒紅色的種子,生根發芽”。
辦一所有愛的學校、做一名仁愛的教師,是吳蓉瑾身為一名老師、一位校長的初心。
從2004 年起,在老校長程華的帶領下,吳蓉瑾和同事們開始探索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2011 年,年輕的吳蓉瑾接過老校長的接力棒,繼續打造“愛的學校”。
每周的學校課程之余,她都利用15 分鐘的時間,親自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與學生們搭建起心靈交流的橋梁。有了煩惱,大家一起出主意;受了委屈,大家共同來安慰。情感教育課的坦誠相告、真情流露,暢通了生生、師生,甚至孩子與家長的情感?!懊總€孩子都應該得到充分的關注和重視。除了及時提供幫助,還要給予溫暖的關懷,這樣才能讓他們學會積極面對挫折,成為適應社會、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吳蓉瑾認為,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一個“穴道”,這個“穴道”可能是特長、可能是興趣點、可能是隱藏的情緒、可能是獨特的品質,找準這個“穴道”點下去,學生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為了讓情感教育惠及更多學生,她還開設了上百節情感教育示范課,用自己滾燙的情感把學校建設成一個“充滿愛的學校”。
這些年來,吳蓉瑾不斷地創新情感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從批改“晴雨表”到“溫馨郵局”給孩子們回信,再到有10 名老師參與、畢業生也可以報名的“云朵媽媽聊天室”,吳蓉瑾將情感教育從線上拓展到了線下、從課堂做到了校外,希望能覆蓋盡可能多的學生。
小學三年級時,楊思捷學會了用一張“晴雨表”來記錄心情。10 年后,大三在讀,當年的紙和筆已被今天的手機備忘錄所代替,但他仍保持著記錄“晴雨表”的習慣。
“這是人生的寶藏啊?!睏钏冀輿]有想到,小時候就讀盧灣一中心小學,語文老師吳蓉瑾教給他的這一心靈交流的方式,竟陪伴了自己那么多年。翻開厚厚一沓“晴雨表”,往事瞬間閃回眼前,“仿佛回到了那一年,在淡水路三樓的教室,吳老師在講臺前,我在座位上的那段美好時光”。
來源:視覺中國
楊思捷就是在三年級時遇上了語文老師吳蓉瑾。“‘晴雨表’更像是一種日記的形式,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并給自己的情緒打分?!彼貞浀?,這是幼年的自己最愛的一項作業,“我早已不記得小時候學過哪些課文,卻清清楚楚地記得‘晴雨表’。”也正是在“晴雨表”的記錄中,楊思捷發現,自己有著不同于班上其他同學的情緒感知力。
“如果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愿意把想法講出來,他怎么會不陽光?”吳蓉瑾用心聆聽每個孩子的喜怒哀樂,用愛書寫著每個孩子的成長心跡。
“以情育情”,因為心中有情——吳蓉瑾朋友圈里“曬”得最多的,是她在巡視校園時抓拍的孩子們的表情;學生憶起的,是她在滂沱大雨中把他們抱進校門,看著他們喝下姜湯;同事們說起的,是她零點剛過,就發來的生日祝?!?/p>
寒來暑往,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吳蓉瑾都會送上一張小卡片,上面有她的微信號,還有一句她說過無數遍的話:“有困難找‘云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近20 年過去了,情感教育在實踐中一步步迭代升華,“情感教育不僅僅是一門拓展課,而是要滲透到學科教學當中,并進行有機融合”。吳蓉瑾希望老師有這樣的自覺——上每節課時,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注,都是一種情感疏導。“我們要指導學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培養高尚的情操,激發生活的情趣,最終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鏈條?!?/p>
吳蓉瑾給孩子們的不只有“愛”。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急劇變化,學校教育應該有怎樣的改革實踐和行動探索?教育有怎樣的改變與堅守?對此,吳蓉瑾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
在校園里,大大小小云朵無處不見,有看得到的云朵形態,更多的是融入課堂的新型教育手段。2010 年起,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云課堂”致力于在現代教育大背景下,進一步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學效益。
10 余年里,吳蓉瑾帶領師生積極投身于“云課堂”的探索實踐,她探索的智慧課堂,打破傳統“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了解每名學生的課堂進度、學習習慣等,用數據讀懂學生的成長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個性化指導。
從2009 年至今,“云課堂”歷經迭代,如今已是3.0 版本。3.0 版也已日臻成熟: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26 個指標,勾勒出詳盡真實的學生數字畫像,讓老師們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所在、潛力所在,更全面地來看待孩子的發展。
吳蓉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為學生勾畫的“數字畫像”比作“放籃子”,“當一個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各類數據被匯總起來,放進了一個‘籃子’,再經過老師的觀察、分析、調整,再運用,便能對孩子的成長有更科學的指導?!?/p>
這位語文教師出身的校長,從零開始學習信息化,積極探索AI+教育,被大家親熱地稱為“云朵校長”。
吳蓉瑾很喜歡這個昵稱,她說云朵高高飄在天上,望得很遠,像她想成事的高遠志向,而云朵又是軟軟的,像她永遠溫暖而柔軟的內心,尤其是人們總覺得技術是冰冷的,而她想做的不是技術,而是借技術之力更好地開展情感教育,培養有溫度的“云端少年”。
這些年,吳蓉瑾到過青海、貴州、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地的250余所學校,走到哪里就把“云課堂”帶到哪里,推廣先進教育理念,努力踐行教育均衡,實現著她的教育理想。
當下,“去屏化”“無感知”“護隱私”地采集學生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勾畫學生的數字“學習畫像”,是吳蓉瑾正在探索的新課題,她期待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學生特點,借助技術的力量更好地實施大規模因材施教,借助新技術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放學后,學校會議室常常燈火通明,老師們一起研究教學數據。比如,以往只能看到學生的學習結果,但借助新技術,就可以知道在學習過程當中,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甚至細微到這個孩子在做題過程中,筆觸停頓了幾次。從單科目分析,拓展到多科目全面立體調研,當這些細節被關注,就可以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
從最初“云課堂”借助于平板電腦進行課堂教學開始,到今天“去屏化”“無感知”“護隱私”地采集學生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吳蓉瑾一直在積極學習和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除了“云課堂”外,吳蓉瑾還牽頭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在吳蓉瑾看來,面對信息化,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不變”和“變”,“不變”的是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而“變”則是要駕馭新技術,借助技術的力量賦能教育教學。
而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實施,吳蓉瑾的新目標是要讓歷史的沉淀與時代的創新融合在一起。她說學校正在致力打造云上家長學校,以更好地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凹议L學?!普n堂’將設計家長指導、學生人格培養、青少年保護等各類20 多門課程,為家長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拓寬家長的教育視野,提高家校共育促成長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