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歡,孫紅亮,肖宗花
(河北醫科大學圖書館,河北 石家莊 050017)
大數據、5G、區塊鏈、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數字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的轉型。館員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能力素質直接影響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社會價值[1]。然而當前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與館員職業能力相對滯后的矛盾日漸凸顯,已成為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阻礙[2]。因此,如何提升館員的職業能力,使其適應圖書館智慧化發展進程是圖書館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2020 年,高彩嬌等[3]人對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進行調研,智慧館員作為該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出現,排序第9 位;點度中心性為0.39,排序第19 位。由此可見,在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熱點課題中,智慧館員盡管從未被學者忽略,但關注度仍然偏低,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智慧館員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館員的角色定位、職業能力以及隊伍建設等方面[4-8]。關于智慧館員的角色定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為用戶解決問題的專家[9];二是專業的“全才”和“通才”[10]。關于智慧館員的職業能力及人才隊伍建設,學者們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許春漫等[11]提出智慧館員應具備學科知識分析、教學科研輔助、新知識快速吸收等核心能力,在智慧館員隊伍建設中要合理解決人才缺乏、角色定位、制度建設等問題;甯佐斌[12]提出從設立選拔標準、加強培訓、增強交流、建立合理的管理度4 個方面培養智慧館員;王君[13]指出要通過優化招聘標準、崗位設置、開展圖情專業培訓、加強館員績效考核等方面加強智慧館員人才隊伍建設。
綜上,我國關于智慧館員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理論有待完善。在高校“雙一流”和“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背景下,隨著圖書館從知識服務走向智慧服務,實現館員向智慧館員的轉變,不斷地深入探索智慧館員職業能力建設策略與方法勢在必行。
智慧圖書館背景下,館員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水準、更強的綜合素質。本研究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智慧圖書館內涵與特征,從人力資源角度,根據不同崗位要求,按照館員個人發展逐級遞進的規律,將智慧館員職業能力歸納為基礎能力、服務與行動能力、發展與創新能力3 個方面,其中服務與行動能力依據崗位分類歸納。
基礎能力是確保智慧圖書館環境下,館員能夠為讀者提供正常服務的最基本要求,是基礎性指標,具體包括職業素養、基本業務知識與技能、信息技術知識、溝通與協作能力4個方面。
2.1.1 職業素養
館員的職業素養可進一步具體分為職業精神和職業行為。依據中國圖書館學會制定的《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圖書館員的職業精神可概括為敬業精神、誠信精神、專業精神、平等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14];職業行為即對待讀者能夠保持謙虛禮貌、熱情友善、積極主動的服務態度,尊重讀者權益及數據隱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有信譽,能奉獻,不利用館內資源謀取私利。
經證實,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重癥患者的恢復[11]。10月13日,患者神志清楚,病情允許在床上進行活動,肌力評估為Ⅲ級。終止鍛煉標準同上。鍛煉從大關節開始:上肢屈伸10次/組,每日兩次;下肢屈膝蹬腿10次/組,每日兩次;床上端坐位10 min/次,每日兩次。每日對肌力進行評估并記錄。機械通氣第5天起以主動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輔。主動運動:拉皮筋鍛煉;床上端坐位15 min/次,每日兩次;上肢屈伸10次/組,每日兩次;下肢屈膝腳尖內收10次/組,每日兩次;屈膝蹬腿10次/組,每日兩次;直腿抬高、支腿外展5次/組,每日兩次。
2.1.2 基本業務知識與技能
一名合格的館員應具備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本行業的國內外最新動態和知識前沿,熟悉圖書館的各項管理制度與服務流程;掌握特定專業學科知識,具備輔助教學與科研的學科知識體系;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
2.1.3 信息技術知識
信息技術知識是指館員能夠熟悉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基本應用,具備信息技術的組織、應用和管理技能,能夠熟練使用圖書館相關軟件系統與硬件設備,具備一定的設備維護能力。
2.1.4 溝通與協作能力
良好的溝通與協作能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書館各業務部門館員在課題、項目、活動中協作配合,實現不同學科與專長館員的能力互補,共促個人及圖書館的發展;館員與讀者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及時了解讀者需求,有助于為讀者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智慧服務與支持;館員與校內其他部門或外館機構加強溝通與合作,從而拓寬圖書館服務范圍與影響力。
服務與行動能力是基礎能力的進階,主要考察智慧圖書館背景下館員更深層次的業務能力,可定義為技能性指標。基于不同的崗位,其能力要求也有所區別。通過調研,目前高校圖書館的部門設置主要包括:讀者服務、參考咨詢、資源建設、系統管理和辦公室五個主要部門,文章將逐一分析不同崗位智慧館員服務與行動能力的要求。
2.2.1 管理崗
圖書館的管理崗位包括館長、書記、辦公室秘書、各部門負責人等,他們是圖書館發展的領頭人,應具備卓越的領導能力,具體包括:
①頂層設計能力:能夠根據圖書館性質、規模、讀者類型,結合學校的發展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圖書館戰略規劃;②組織管理能力:能夠明確任務、目標,協調各方力量有計劃、有組織地推進完成;能夠制定或修訂圖書館規章制度、業務流程,編制管理與預算;能夠公平合理地考核或評估館員;③危機管理能力:具有危機意識,能夠做到危機事件的提前預警,勇于承擔責任,能夠從圖書館發展戰略的高度妥善處理危機事件,并做好危機事后恢復工作;④評估能力:對圖書館整體運行狀態的評估,如各項規章制度、業務流程是否合理,新技術或新設備的使用是否提高了用戶滿意度,當前的咨詢與信息服務水平、信息資源質量是否滿足用戶需求等。
2.2.2 讀者服務崗
①人際交往能力:讀者服務崗直接面向讀者,為讀者提供服務、處理讀者用館過程中的各類瑣碎問題,因此該崗位上的館員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與讀者進行高效溝通,妥善處理讀者投訴和糾紛等問題,維護圖書館形象;②閱讀指導與推廣能力:讀者服務智慧館員除提供基本的文獻借還服務外,還承擔了閱讀指導的主要職能。因此,讀者服務智慧館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人文素養,能夠利用各種策略推廣和示范閱讀,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價值觀;③信息資源發布與交互能力:網絡的發展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范圍,同時也拓寬了信息資源發布的渠道。讀者服務智慧館員是閱讀推廣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應該能夠熟練地處理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資源,通過多種平臺或渠道發布、傳遞、展示信息資源,運用多種形式宣傳和推廣圖書館的各種活動和服務。
2.2.3 學科服務崗
①信息處理與挖掘能力:面對海量的學科信息資源,學科服務崗智慧館員必須具備數據分析與挖掘能力,能夠熟練地使用文本分析、可視化分析等工具處理信息,對知識內容進行重新組織,挖掘深層次的見解與內涵,為學科用戶提供有序的學科信息環境;②教學與科研輔助能力:了解課程設計、教學理論與方法,能夠開展用戶信息素養和相關技能教學工作,根據教學需求為各學科教師提供教材、課件等信息資源;能夠承擔文獻檢索、科技查新等工作,為科研人員提供嵌入式的科研信息服務;③學科服務能力:具備學習與研究能力,關注所服務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研究熱點;并具備交叉學科的知識更新能力;熟練掌握館藏學科信息資源,能夠主導所服務學科資源建設;具備學科資源評估能力,確保學科資源的先進性,不斷優化、提升服務質量。
2.2.4 資源建設崗
①資源管理能力:資源建設崗智慧館員承擔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主要任務,因此必須具備資源的規劃與管理能力,熟悉各類信息資源,能夠出色地完成文獻及信息資源的預算、采購、組織等業務工作,并能依據圖書館發展的戰略目標、文獻購置經費、學科結構及發展狀況、外部環境變化等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館藏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方案;②資源評價能力:能夠全面掌握館藏文獻及信息資源的質量與利用情況,準確評估館藏文獻及信息資源與讀者信息需求的契合度,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更新館藏資源、調整資源結構。
2.2.5 系統管理崗
①信息感知與適應能力: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智慧圖書館建設走上了快車道,系統管理崗智慧館員應對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區塊鏈等新技術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夠預測或感知新環境下可能帶來的服務模式轉變或讀者需求變化,能夠主動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新知識和新技能,迅速適應技術發展給圖書館帶來的變化;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根據本館實際評價、選擇與之匹配的信息系統或終端設備,具備運維和數據管理能力,能夠建立信息存取和傳遞的解決方案,熟悉新媒體、移動技術、信息安全等技術,能夠保障圖書館信息網絡和管理系統的數據安全;③信息技術開發能力:能夠主導或參與信息系統、應用數據庫的開發,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整合,能夠創建、評估并完善輔助或適配技術以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智慧圖書館環境下,館員必須具備自我提升的意識和創新實踐的能力才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發展與創新能力是衡量智慧館員的保障性指標,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2.3.1 自主學習能力
智慧館員應具備自主學習的意愿和能力,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和培訓,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具備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能夠保持專業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能夠迅速掌握并使用先進的學習工具。
2.3.2 創新實踐能力
善于發現新知識、能夠接受新事物,具有創新性思維,敢于突破,能夠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拓展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助力圖書館實現智慧服務。
2.3.3 前瞻規劃能力
了解當前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掌握國內外圖書館發展現狀及趨勢,能夠根據圖書館發展戰略及當下的現實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隨著智慧圖書館從理論走向實踐,館員能力與圖書館現代化建設不匹配的問題日漸凸顯,已嚴重阻礙了我國圖書館行業的發展。因此,從源頭抓起,完善圖書館員準入制度勢在必行。一方面,我國應該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套具有普適性、權威性的圖書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另一方面,應充分考慮差異性,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圖書館需依據自身發展要求及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招聘標準。
圖書館必須構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長效培訓機制,才能不斷增強智慧館員的核心技能,適應智慧圖書館環境下的發展變化。筆者認為對于智慧館員的培養、培訓可從3方面開展:第一,抓住時機,依靠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提升館員對智慧圖書館整體認知能力,鼓勵館員主導或參與到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來,通過系統的功能設計、論證、調試等實踐過程,提升館員智慧管理能力;第二,開展系統、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培訓內容應以圖情專業知識為主,同時兼顧不同崗位的個性化需求,如開展系統管理崗位館員信息技術開發能力的培訓、讀者服務崗位館員溝通與營銷能力的培訓等;第三,加強合作,形成聯合培訓機制。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優勢,聯合相關教學部門、思政部門共同構建館員職業能力提升培訓體系。
圖書館應加強智慧館員的績效考核制度,調動館員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將智慧館員的各項職業能力轉化為定性或定量指標,依據不同的崗位構建動態的智慧館員職業能力評估體系。圖書館可以成立評估小組,同時借助大數據等技術力量對館員的能力水平和發展空間進行綜合評估與考核。評估與考核結果一方面能夠幫助館員準確定位,促進館員的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圖書館可依據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促進館員職業能力水平提升。
“除了智慧的圖書館員,沒有人能創造出智慧圖書館”。智慧館員是新理念、新技術、新體制的推行者,是實現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力量。因此培養智慧館員、建設智慧館員隊伍是未來圖書館行業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當前,我國智慧館員相關研究仍在起步階段,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實踐研究不足,缺少具有普適性和權威性的圖書情報工作者職業能力體系作為指導,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智慧館員研究理論體系,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管理模式和經驗,全面提升館員綜合素質,推動館員向智慧館員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