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慧,沈會權,張英虎,楊紅燕,徐 肖,梁志浩,陳 健,程怡璠,汪 強,薛 松
(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鹽城 224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消費不斷增加,畜牧、水產養殖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結構正沿著“種養一體化”的方向發生根本性調整。2022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初步測算,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 億t,現尚有近5 000 萬t 的缺口,飼料原料供應嚴重不足。尤其是高緯度、高原、高寒地區因冬春季飼草料短缺,畜牧養殖依然存在“秋肥冬瘦春死”的問題,這已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瓶頸[1-2]。一直以來,我國飼料原料對進口的依存度非常高,形勢相當嚴峻,飼草進口已成“卡脖子”問題!
大麥是全球重要的農作物之一,用作飼料和釀造啤酒是大麥的兩大主要用途。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糧改飼工作的全面推進,青貯大麥的發展受到了高度關注。青貯大麥作為畜禽養殖的優質飼料,從前期青苗到中后期綠色植株、籽粒和干草均可使用。大麥作為養殖業的重要優質飼料,除了能量稍低于玉米外,其粗蛋白質和可消化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玉米,尤其是色氨酸、賴氨酸、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含量更為豐富,硒含量更是玉米的3 倍以上[3]。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飼料糧需求日益增長[4-5]。在江蘇沿海地區,青貯大麥作為畜牧業的優質飼草,可以填補青貯玉米季節性的供應不足,是青貯玉米的必要補充,其用量可達青貯玉米的50%左右。然而,江蘇省作為大麥主產區之一,多年來一直重視啤酒大麥的選育,導致飼料大麥生產上20 余年沒有品種更新[6]。因此,選育高產、優質的青貯大麥品種,滿足飼料大麥的生產需求,對推動大麥產業及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鹽麥7號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號為GPD 大麥(2020)320059,是 2005年以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蘇啤4號為父本、單二大麥為母本進行人工雜交配組,2006年其F1為母本,再用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鹽麥3號為父本,繼續進行人工雜交配組,經6年連續選擇育成的青貯大麥新品種。2012年定型穩定,編號為鹽05028,定名鹽麥 7號。
鹽麥7號的選育過程如表1 所示。

表1 鹽麥7號系譜圖及選育過程
鹽麥7號屬弱春性品種,苗期長勢強,幼苗半直立,分蘗性較強,冬季抗寒性較好;春季返青拔節早,抽穗期較遲;成熟期較遲,熟期正常比蘇啤3號晚2~3 d,成熟期熟相較好;葉片呈披垂型,全生育期207~210 d。鹽麥7號成穗率較高,穗層較整齊,平均有效穗數為50.7 萬~56.7 萬個/667 m2,穗二棱、直立,為閉穎開花類型,穗部臘質層厚度中等,紡錘型穗,穗長7.0~8.0 cm,芒長中等有小刺,芒尖端顏色較淺,落芒性中等。該品種株型緊湊,穗下節間較長,株高中等(85.0 cm),籽粒數為29.8 粒/穗,籽粒呈橢圓形,籽粒外附有不易脫落的穎殼,籽粒飽滿度好,細皺紋多且密,腹溝較淺,千粒質量較高,為 41.1 g。
鹽麥7號(鹽05028)植株產量高,5月初收獲,植株鮮質量可達3~4 t/667 m2,飼用品質好,適宜做青貯飼料。籽粒產量高,該品種正常產量水平為500.0 kg/667 m2左右,在水肥條件較好的田塊產量最高可達600.0 kg/667 m2,增產潛力較大。2011—2012年參加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新品系鑒定比較試驗,鹽05028 表現突出,平均產量為513.5 kg/667 m2,比對照蘇啤 3號增產 6.2%。2012—2013年鹽05028 繼續參加該所大麥新品系鑒定試驗,平均產量為497.3 kg/667 m2,比對照蘇啤3號大麥增產8.5%,達極顯著水平。2013—2014年鹽05028 參加該所新品系比較試驗,參試新品系9個,以揚農啤5號和蘇啤3號為對照,鹽05028 平均產量為522.7 kg/667 m2,比揚農啤5號增產8.3%,比蘇啤3號增產11.3%。2014—2015年鹽05028 繼續參加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大麥新品系比較試驗,參試新品系12個,以揚農啤5號和蘇啤3號為對照,鹽05028 平均產量為534.0 kg/667 m2,比揚農啤5號增產5.6%,比蘇啤3號增產13.2%。鹽麥7號經過多年多點的試驗鑒定,表現出很好的穩產性、豐產性。
經揚州大學大麥研究所黃化葉病田間鑒定,鹽麥7號高抗(HR)大麥黃花葉病,有較強的耐肥抗倒性。
經杭州愛科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青貯大麥鹽麥7號測定,其檢測結果(均以干物質計算)為:干物質含量(質量分數,下同)32.4%,粗蛋白含量12.2%,淀粉含量23.4%,脂肪含量2.7%,酸性洗滌纖維含量25.9%,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5.3%,30 h 中性洗滌纖維消化率49%,干物質可生產牛奶質量1 892 kg/t。
選用粒大飽滿、發芽勢強、純度99%以上、凈度98%以上、發芽率85%以上的種子。播種前曬1~2 d,用種子包衣劑、拌種劑等進行處理,預防大麥條紋病、網斑病、黑穗病等。
鹽麥7號適宜在江蘇、安徽、湖北等冬大麥產區種植。江蘇鹽城里下河地區應在10月20—11月15日播種,江蘇鹽城沿海地區應在10月16—11月5日播種;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及蘇南地區最遲應在11月中旬播種。
鹽麥7號的分蘗力較強且成穗率較高,應當合理密植。在適期播種的條件下,基本苗以240 萬株/hm2左右為宜;適期早播或者肥力水平較高的田塊,可適當降低播種量10%~20%;播種較遲或者肥力較差的田塊可適當增加播種量10%~20%,最終成穗達740 萬~820 萬穗/hm2時,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依據不同土壤類型、土壤供肥狀況,科學合理使用肥料。肥料使用應符合NY/T 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規定,按照“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合理運籌。氮肥分配:基肥占60%,苗肥占20%,拔節孕穗肥占20%。磷、鉀肥基施,包括尿素320 kg/hm2,過磷酸鈣(含 P2O512%)1 300 kg/hm2,氯化鉀(含K2O60%)180 kg/hm2。肥料施用過程中,避免使用碳酸氫銨等堿性肥料,鼓勵施基肥,重施有機肥。
苗期施肥:麥苗 2~3 葉期,施尿素 110 kg/hm2,看苗施肥。返青拔節肥:在大麥基部第1 節間伸長、葉齡余數3.5 葉前施尿素130 kg/hm2。對苗期群體不足、弱苗地塊,追施尿素75~105 kg/hm2作返青肥,并適期劃鋤,促苗情轉化升級;對群體過大有旺長趨勢的田塊,要適當控苗,用15%多效唑粉劑600 g/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
3.5.1 清溝理墑。冬前至越冬期間搞好清溝培土,確保溝系健全通暢;拔節前,全面清理加深內外三溝,確保三溝水系暢通,雨止田干,防御澇漬危害。
3.5.2 防除雜草。播后苗前,用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防除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硬草、薺菜、豬殃殃、牛繁縷等單、雙子葉雜草;或返青后至拔節前用20%使它隆(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m2對水450 kg/hm2均勻噴霧。單、雙子葉混生田塊,將上述防除單、雙子葉雜草的除草劑混合使用,但藥劑要現配現用。
3.5.3 防治病害。根據田間病害發生的特點,選準對應藥劑,適時適量進行有效防治。同時注意合理使用不同作用機理或有負交互抗性的藥劑,克服和推遲病蟲害抗藥性的發生和發展。對白粉病,根據病情,當病葉率達18%~20%時,用15%三唑酮乳油600 mL/hm2對水750 kg/hm2進行噴霧;對赤霉病,大麥齊穗后,當10%~15%麥穗揚花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進行噴霧;用藥后如遇陰雨連綿天氣,隔5~7 d 再用藥一次。對紋枯病,3月中下旬對麥田進行病情普查,對病株率達到15%以上的麥田,用20%井岡霉素粉劑 1 125~1 500 g/hm2對水 750 kg/hm2噴霧;一般防治2 次,防治間隔期7~10 d。
3.5.4 防治蟲害。防治蚜蟲:在麥子揚花灌漿初期,有蚜穗率達5%~10%,或百穗蚜量達500 頭以上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
防治黏蟲:當蟲口密度達到9 萬頭/hm2時,應于5月上旬(黏蟲幼蟲3 齡盛期)用5%氯氰菊酯乳油 450~750 mL/hm2或20%氰戊菊酯乳油 300~450 mL/hm2對水 750 kg/hm2噴霧。
3.6.1 作為青貯收獲。4月底5月初,在大麥乳熟期,即灌漿最旺盛的時期,籽粒干物質大量積累,粒質量增長速度快,含水量由初期65%~70%降低至末期46%~48%,收獲包括大麥穗在內的地上部植株,作為青貯飼料原料。全株青貯大麥要求切割整齊,切割長度2~3 cm。田間留茬高度應大于10 cm,不得把泥土帶入青貯飼料,保證收割質量。
3.6.2 作為種子收獲。5月下旬,大麥臘熟末期及時收割,收獲后及時曬干揚凈,使籽粒含水量低于13%,貯藏于通風干燥處。當鹽麥7號有30%~50%的麥穗彎曲時,即可進行收獲。注意不可過早收獲,防止發芽率降低。及時脫粒曬干,收獲后不可堆捂,以保證籽粒較高的發芽率,提高籽粒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