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雯


11月19日,在2022年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上,生態環境部揭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等獎項,深圳再添兩塊“國字號”招牌。龍崗區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深圳市光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獲“中國生態文明獎”。此次榮獲兩項國家級榮譽,是深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的最新答卷。
從深圳全市10個區完成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到深圳成為第一個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副省級城市;從2019年的南山區、2021年的大鵬新區,再到此次的龍崗區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幾年來,深圳每年都交出了國家認可、人民滿意的“成績單”,形成了一套套可推廣、可復制的“深圳經驗”。
以綠為底,勇當“碳路先鋒”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和快速工業化地區,龍崗區近年來積極開展了綠色低碳為特征的“兩山”實踐探索,在不斷建設發展過程中,龍崗區深入理解并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推動龍崗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全面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龍崗區敢為人先,率先探索創新走出一條以綠為底,“雙碳”引領,工業大區“兩山”轉化探索的新路徑——以不斷提升的高品質生態空間打造雙碳引領兩山轉化樣本,全面推動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并打造了龍崗河生態修復治理、深圳國際低碳城等一系列低碳特色的“兩山”轉化范例。
作為龍崗的母親河,龍崗河承載著兩岸居民美好的集體回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兩岸工廠越來越多,產業無序發展,排污量大,龍崗河逐漸變成了臭水溝。
為了系統推進龍崗河環境治理。龍崗以“深調研”為抓手制定治水策略,建立區委區政府為雙組長的“1+11+5”指揮體系,圍繞水污染治理開展的系統性深入調研。按照“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的思路,統籌實施流域設計、施工、管養等工作,以“大兵團”為核心攻堅治水工程,充分發揮央企技術能力強、管理經驗多、施工力量足的優勢,推動治水工作提質提速。系統構建可靠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宜居水環境、健康水生態、先進水文化、綠色水經濟“六水統籌”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強化河流與城區的融合發展,推動河流生態治理經濟價值提升。
如今,龍崗河全河段水質達標,徹底告別黑臭。河流生態景觀亮點紛呈,龍崗河龍園公園、龍崗河濕地公園成為市民的休閑好去處,“龍河映翠”入選最美龍崗“新十景”,初步彰顯了龍崗河水碧岸美的生態效益。
為保障“兩山”理論成果轉化,龍崗區積極創新長效體制機制,逐步打通生態產品增值、降碳減污價值化的轉化路徑。開展以“雙碳”為核心的“兩山”實踐探索,將綠色低碳融入全區“一芯兩核多支點”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打造“低碳智造核”。搶抓廣東省首批碳中和試點示范區建設機遇,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將低碳產業與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并列為全區三大主導產業,加快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動“山環水潤”的生態碳匯資源增值,創新減污降碳實施機制,推動深圳國際低碳城打造生態低碳轉型“兩山”模板。
如今的深圳國際低碳城,從原來的粗放發展模式、高耗能低附加值產業居多、廢水廢氣亂排的大環境,變成高度融合“生態、生產、生活”三大元素,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布局優化,擁有餐飲、文娛、旅游、創意工坊等產業功能,經濟實體不斷壯大的國際低碳城片區,實現名副其實的“華麗轉身”。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龍崗區將繼續深入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錨定“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區”新目標,持續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全力打造創新龍崗、東部中心、產業高地、幸福家園。
做排頭兵,解鎖“綠色密碼”
光明區位于深圳西北部,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本底優越。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搶抓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光明的重大戰略機遇,光明區在深圳全市率先成立由區委書記掛帥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下設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光明區環委辦”),具體負責統籌推進全區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本屆廣東省唯一獲“中國生態文明獎”的單位,也是“中國生態文明獎”設立9年來深圳市首個獲獎單位,光明區環委辦爭做生態文明實踐的排頭兵,加快解鎖光明區生態文明建設飛躍式發展的“綠色密碼”。
光明區環委辦充分發揮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協調發展、跟蹤督辦、健全機制五大職能,聚焦打造高質量高顏值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構建一整套從頂層設計到實施落地、全過程全方位的“1+1+N”基層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體系,鐵腕開展治山理水,深耕厚植綠色基因,推動轄區“科學+生態+產業+城市”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
近年來,光明區環委辦不斷從機制建設、監管能力提升、服務發力、全民行動四大領域破題,推動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實現治理能級躍升。通過堅持“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光明科學城建設同步規劃、同步部署,超前布局科學城生態體系,出臺《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構建“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總體空間格局,高效整合空間資源,助力光明區留白增綠。
堅持鐵腕治山理水,實施“紅黃綠、盯關跟”的跟蹤督辦機制,對各類生態環境問題一抓到底,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如今,茅洲河實現從曾經的“墨汁河”到入選2021年“全國美麗河湖”的跨越,全區空氣質量也穩步提升,創十年以來最優水平。
協同促進綠色發展,構建以創新、綠色為特質的現代產業體系。在科學城建設發展源頭融入綠色低碳基因,統籌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科學家園”,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以低碳技術引領,推動產業低碳發展,以綠色建筑示范,推動科學城低碳建設。全區1493萬平方米綠色建筑通過認證,成功打造“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區”。
短短幾年,光明區生態空間大幅優化、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生態城市華麗呈現、生態惠民落到實處、生態機制日趨完善,實現了“科學+生態”同頻共振、同步蝶變,開創了以科學驅動綠色轉型發展的光明之路,生態顏值的不斷刷新,使得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也在不斷提升。
接下來,光明區將搶抓“雙區”驅動和“雙高”發展的黃金期,繼續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打造“生態綠”與“科學藍”交相輝映的現代都市田園景觀。
引領示范,打造“深圳樣本”
龍崗、光明兩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只是深圳全面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始終堅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高位謀劃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堅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雙區”“雙改”“雙碳”重點任務,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探索超大型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打造生態文明實踐“深圳樣本”。
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近年來,深圳高質量完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萬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強度分別為全國水平的1/3、1/8和1/5,綠色建筑超1.4億平方米,公交車、出租車和網約車率先實現全面純電動化,綠色競爭力在全國289個城市中排名第一。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水環境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轉好,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2022年1—10月,全市21個國考省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5.2%,茅洲河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案例。深入實施“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空氣質量連續9年排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10,2022年前三季度PM2.5降至15微克/立方米,再次取得新突破,進入世衛組織第三階段過渡期目標值區間。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加快建設“無廢城市”,生活垃圾已實現全量焚燒。
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7處,陸域受保護面積約占24%。保育“地域最小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種類數量約占全國的1/4,水蕨、唐魚、歐亞水獺等曾經“消失”的野生動植物重新回歸。實施“山海連城”計劃,建設“公園里的城市”,公園總數達1238座,是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
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率先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制度體系,擴大核算范圍。各區結合實際逐步構建起具有區域特色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模式和路徑,如南山區的經濟發達城市中心區“兩山”高水平轉化模式,大鵬新區的濱海生態資源向“濱海生態+”多類型生態產業轉化路徑,共同譜寫出高質量發展的卓越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要求“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圳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最新國家級榮譽為激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邁進,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爭做碳達峰碳中和先鋒城市和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