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峰?胡偉杰


11月19日,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上,生態環境部命名的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名單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出爐,江門恩平市榮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這標志著在奮進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上,江門再下一城。
2019年新會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2020年開平市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如今,恩平市獲得“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為江門生態文明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是黨的二十大之后,江門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收獲的最新國家級榮譽。
高位謀劃,
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日臻完善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是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成就,也彰顯著一個地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的努力與實踐。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近年來,江門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作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堅持點面結合,整體推進,按照“1+7”的模式,以市級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統領,同步推動下轄7個縣(市、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
為此,江門全面貫徹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高規格成立江門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雙主任”,成員由各縣(市、區)黨委、政府以及市相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組成;印發了《江門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搭建起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大環保”工作格局。
制定綱領,張目未來。2019年,江門市印發了《江門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規劃(2019—2030年)》,明確了江門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通過掛圖作戰,細化分解任務,有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江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多項創新舉措均走在全省前列:出臺江門第一部實體法《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創新設立約談河(段)長制;發布《江門市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成為在全省率先出臺并實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地級市;在全省率先出臺《江門市市區山體保護條例》,保護城市綠核;出臺《江門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引領和規范各級政府與執法部門以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守護藍天白云,全市生態文明法治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
黨建引領,
全力保障創建工作落地見效
“犀利!我大恩平又拿到一張‘國家級名片。”“真棒!為我的家鄉自豪!”......恩平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消息公布后,一條條點贊的動態瞬間刷爆了恩平人的朋友圈,大家奔走相告。
恩平市黨員領導干部心里同樣高興,但卻沒有因此而懈怠,而是有條不紊地繼續做好各項工作,因為他們心里清楚地知道——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成績來之不易,全市上下既要創建好,也要守護好這份榮譽,讓恩平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1月23日,在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4天后,恩平便召開2022年總河長暨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工作會議,恩平市委書記和市長雙雙出席,部署推進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刻繃緊生態環境保護這條弦。
多年來,恩平市一直以這樣高度的責任感和緊張感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底蘊悠久的歷史生態文化,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2018年,恩平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創建工作,編制印發《恩平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創建規劃(2018—2030年)》,把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等工作有機銜接起來,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提出了相應的重點建設工程及其保障措施,注重一規與多規、一創與多創的有機統一,使整個創建工作做到相互策應、相互促進、主題突出,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繪制了輪廓清晰的發展藍圖。
為把這份寫在紙上的規劃藍圖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美麗現實,恩平市堅持黨建引領,高位推進,以“黨旗紅”引領“生態綠”,為創建工作提供堅固的組織保障。恩平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寫入黨代會報告,作為城市發展“三項任務”之一,舉全市之力高位推進創建工作。創建過程中,恩平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黨建工作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先后成立了恩平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領導小組,恩平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專班,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市委、市政府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農業、文旅等33個有關部門均為成員單位,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以強烈的政治意識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以強而有力的方式加大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以更嚴格的考核制度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有效保障各項創建工作落地見效。
鐵腕治污,
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原始次生林——總面積達10萬畝的七星坑原始森林,大灣區面積最大的紅樹林——鎮海灣紅樹林,大灣區最大的水庫——錦江水庫......優質的自然生態資源,一直是恩平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這座城市最迷人的底色。
為了守護好這份大自然饋贈的“綠色寶藏”,恩平市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以“山體要青、水體要凈、氣體要好、天體要藍”為目標,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恩平著力推進清潔生產,推動全市陶瓷、制革和紡織印染等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清潔化技術改造,同步抓好化工園區和石化、化工企業排放管理,推進水泥行業等重點項目減排降污,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2021年,全市71條生產線完成“煤改氣”,陶瓷生產線全面使用天然氣。
水污染防治方面,恩平加快推進15條潭江流域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禽畜養殖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縣、鎮(街)、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完善水質考核機制。錦江河兩岸,恩平高標準建設碧道14.7公里。針對飲用水源地及飲水水庫,恩平每年進行6次以上水質監測,完成高質量水源林造林更新6841畝。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恩平系統推進危險廢物全過程嚴格管控,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量。目前全市沒有受污染耕地。
一系列得力措施的實施和落地,讓恩平的生態環境持續不斷向好。
2021年,恩平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6%,在江門各縣(市、區)排名第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70,同比改善3.6%,變化幅度排名第一。六項空氣質量常規監測指標全部達二級標準;縣鎮級飲用水源達標率100%,錦江主干流水質長期穩定達到Ⅲ類;土壤環境總體安全。目前,恩平市森林覆蓋率49.60%,林地面積103.91萬畝。恩平成功創建響水龍潭、鰲峰山2個省級森林公園,先后創建大田、那吉、橫陂、牛江4個省森林小鎮,其中大田、那吉、橫陂入選全國最美森林小鎮100例。
“兩山”轉化,
為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打通兩者之間的轉化通道,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將恩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變現”,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人民增收致富的強大動力?在做好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恩平市針對這一課題進行積極探索,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今年1月29日,恩平市揭牌成立江門首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和該市11個鎮(街)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獲得8家銀行總授信235億元。依托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恩平積極構建“1+11+1+N”運作機制,通過整合全市11個鎮(街)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以及適合集中經營的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農房、古村、老街等各類資源,匯聚成生態項目“一張圖”,通過組建開發公司或引入金融機構等方式,統一規劃部署,統一開發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文旅項目,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有效激活水經濟,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利用資產“零存整取”實現流通溢價。
聯合良西鎮9個村(社區)經濟組織合資組建恩平市良西鎮福稻農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稻公司”),通過墾造水田項目以及整治撂荒地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聯合金融機構推出“生態貸”“整村授信”“真豬貸”等,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整合城區零碎土地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實施紅樹林恢復造林項目及撫育項目,完成17.67公頃紅樹林恢復造林……
在恩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恩平市“1+11+1+N”運作機制成效初顯,一個個項目有力推動農戶增產增收,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從守護、保護、呵護生態,到如今將生態稟賦轉化為發展紅利、轉變為共同富裕的強勁動力。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恩平,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找到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促互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8月22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公布了六大典型案例,恩平市“生態產品交易中心”促進“資源-資產-資本”轉化案例成功入選,為全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貢獻了寶貴的“恩平經驗”。
新時代,新征程。在新的“趕考”路上,恩平市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生態示范城市,為江門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恩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