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晗,但 林
(1.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初中部,湖北 武漢 430079)
高校體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身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體育教育活動應秉持“以德為本”和“以德育人”的原則,結合高校體育課程標準和大學生發展需要建立新穎的教學模式。體教結合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一種模式,這一模式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符合我國當時階段性的體育發展需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飛速發展,我國的體育實力也邁上了新的臺階,需要源源不斷的體育人才,且新一代的青年也應該有強健的體魄。基于當前我國體育人才的不足及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低下的狀況,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的再部署,旨在改變體教“兩張皮”分化狀態,探索全流程、全系統、全課程、全學科滲流與整合,推動體育與教育齊頭并進,推動青少年健康成長。
1.1.1 體教結合與體教融合的區別體教結合是教育和體育的結合,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加強體育鍛煉、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整合了體育和教育等資源,體現了教育和體育事業最基本的培養目標,同時也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能為社會提供豐富充足的競技體育人才。體教結合的教育指我國教育系統所負責的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的培養。在對體育教育內容進行改革的同時,其改變了傳統的體育教育內容,在一貫的體育教育活動中增加新的因素,把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融為一體,實現了體育和教育的有機結合,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
體教融合提出了“一體化推進”的原則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對體育教育思維的整體性和創新性轉變。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體教融合教育理念更加重視高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希望用體育的發展帶動教育的發展變通,相較于之前的體教結合更加重視高層教育設計,體教融合把目光放在了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上,匯集融合高校體育教育所遇到的問題,全力破除高校體育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阻礙,建立長效特定的高校體育教育運行機制以支撐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進步,進一步促進國家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完善。
1.1.2 體教結合與體教融合的關聯體教融合可以說是在體教結合基礎上延伸而來的,體教結合的“混合型”教育模式為體教融合奠定了基礎,轉變了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式。高校體育教育應與其他教學活動共享資源,達到利益共存和目標共達的目的。體教融合加深了體教結合的相關內容,與體教結合更關注競技體育成績相比,體教融合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上。體教融合將教育和發展融入一個框架,促進體育教育的要素和資源合理流通,實現“一體化設計”,運用新的理念和思路,確定共同的體育和教育目標,進一步研究相應的體制與機制。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體教結合轉變為體教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將體育與教育充分相融并形成各自的優勢,是體育與教育的深化。“結合”與“融合”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偏向于物理變化,而后者更趨近于化學反應。體教融合目標明確:在新的歷史時期,強化學校方面的體育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因此,體教融合著眼點是面對全體大學生,把高校體育教育的受益者作為全體大學生,是覆蓋蘊含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的。體教融合不僅把體育回歸到教育中,更是體育工作者在工作理念、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模式等方面的轉換融合,其充分挖掘和發揮“體育”與“教育”各自的優勢,并取長補短轉換融合為共同優勢。目前高校教育作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高校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同時又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化體教融合,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時刻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推動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體育的教學活動增強大學生的體育能力,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自覺性,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促進大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綜合素質和心理品德的發展,在體育鍛煉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高校體育教育系統及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體教融合的基礎上,應該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育在大學生成長發展中的作用,利用其多方面的功能,在調節體育與教育發展平衡方面,最大限度地調動體育、教育、衛生安全等相關資源要素,實現促進全體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建立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目標。高校體育教育是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和體育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在接受體育教育的同時,并沒有充分理解現階段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性,這使得高校體育教育無法發揮其全部作用,其中顯著地表現在體育教育觀念過時、體育課程中的知識內容與生活中所需要的體育知識脫節或關聯度不高等。與此同時,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也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在高校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可能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除去在教室上課的時間外,多數大學生的休息時間可能花費在休閑娛樂上,并沒有把心思放在加強體育鍛煉上,這就容易導致大學生的身體出現一些問題,如出現腰酸背痛、肩膀酸痛、視力下降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及體育教師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向大學生滲透體育教育知識,讓大學生明白學習體育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大學生可以發自內心地學習體育知識,認真積極地參加體育課堂和相關體育教育活動。
因此,體教融合的新興教育模式相較于體教結合有更大的進步和探究空間。我國相關部門根據高校教育現有情況,為很多體育類高校及普通高校在競技體育和體育教育中的改革指明了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正確方向,也為我國體育事業有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政策機制上的支撐。高校體育教育應以大學生的基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體教融合帶動更多高校體育教育要素改革,使大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領悟體教融合的新興教育模式的內涵和優點,從而使體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同時也促進高校教育的發展。
傳統的體教結合教育更加注重結合,雖然符合當下的時代特征,但是缺少對體育和教育內涵的思考,結合方式過于生硬,無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體教融合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基礎上發展,汲取傳統教育觀念中的優異教學理念,以大學生為核心,結合新進教育理念對大學生開展教學,與傳統的體教結合教育模式相比,體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教學效果更好,切入點更全面。相關部門應提高對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視度,高校和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學模式轉變的重要意義,從而把一定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理清工作重點,秉承體教融合的核心理念,體育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時刻把大學生作為主體,一切從大學生出發,發揮大學生在體育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高校體育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充當幫助和指導的角色,轉變既往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方式,改變大學生一味接受知識并且聽從教師安排的教學理念。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向大學生講解高校體育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也要培養其實踐能力,把體育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在一些大學生的心中,體育課程學習沒有其他課程學習重要,他們更加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常利用體育課時間休息,因此體育教師要幫助大學生轉換這種理念,把體育學習放在與其他專業課程學習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轉變固有的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為出發點,平衡體育學習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進步的學習理念。與此同時,體育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方面,應多安排戶外體育活動,創新課堂教學環節,提升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熱情和興趣,使大學生養成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應同其他學科教育齊頭并進,共同實現新課程改革創新。體育教師應該以現有的體育教育形式為基礎,實現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模式深層內涵的轉換,提煉高校體育教育的核心內容,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進一步提升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相關部門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異,不斷完善高校體育教育形式,在原有基礎上創新固有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大學生獨特的心理個性特征,適當引入新穎的、吸引大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實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休閑娛樂活動和比賽,在保證課堂內容多元化的同時,創造新鮮的教學活動環節,實現體教融合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運用。
體育教師要擺脫單一教學形式,整合多種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和現實環境資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戶外實踐活動,如組織籃球聯誼比賽、高校聯合足球比賽、友誼聯賽等。課外實踐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形式,同時也能拓寬大學生的特長表現途徑,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在良性競爭中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好勝心、競爭意識等,通過體育活動大學生會認識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朋友,共同努力、共同進步。舉辦這類活動也體現出高校及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使大學生也更加看重高校體育教育。另外,在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過程中,高校和體育教師要在保證大學生身心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給予大學生自由活動的機會。體育教師可以給予大學生一定的指導,在提高大學生體育能力的同時,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師生增進感情。通過豐富課堂教育教學形式來豐富高校體育教育內容, 使高校體育教育完成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的現實性轉換。
在實現高校體育教育轉變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障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觀念上的障礙、管理制度上的障礙、大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過程中的需求和供給的矛盾等。其中,體育與教育在不同階段應該是融為一體的。經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階段,教育與體育也日漸緊密相連,文化教育與體育競技成績之間也應該有所側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與也應該順應國家發展趨勢,進一步發展高校體育事業,在大學生當中選取優秀的體育苗子組建高校運動隊,應該科學合理地選用人才、制定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案、因材施教分層指導、文化學習與體育訓練并舉,在提高大學生體育專業水平的同時加強大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提高成才率。
完善高校的招生訓練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招收大學生的標準,在看中其體育成績的同時,也要看重其文化成績,拓寬招生層面,定制專門的體育教育活動制度,增設與體育相關的專業,豐富大學生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減少優異體育生的生源流失。在新一輪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克服這些障礙是完成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模式轉變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高校在這些方面擁有更多的優勢,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來發展我國的體育教育事業,為體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背景,推進高校體育教育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模式的轉變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體育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來應對時代變化,在體育教育事業中不斷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素質。相關體育部門也可以找機會與高校體育系統聯合舉行一些活動,增加大學生的積極性,消除改革過程中產生的阻礙,抓住重點,落實相關政策。只有在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體教融合才會完成改革并不斷推進,讓高校體育教育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