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揚州 225200)
網絡時代下,學校接收的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思維活躍、專業基礎扎實、勇于接收新知識、發揮想象力,這對啟迪學生思維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青年教師對教師崗位了解不足,缺乏實踐經驗,為此,學校應當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強青年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可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方面探究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中的問題,探究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設計的主要路徑,發揮政策引導性作用,定期開展教師職業培訓,做好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跟蹤工作,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在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學校應當將教師發展過程視為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缺乏對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的了解,缺少對教師職業生涯多元化發展的考量,如若只是采取整體鮮明的規劃方式進行職業設計,過于突出教師的群體性,將會導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精度不足。教師承擔著優秀人才培育的重任,教師職業培養屬于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環節,忽視教師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就無法發揮出社會培訓工作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些教師在進入學校后,由于自身專業素養不足,加之教師入職培訓內容缺少對學校歷史、學校文化的有效滲透,一部分教師雖然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但不具備應有的教學能力,無法實現教師的持續學習與成長。職業生涯設計的核心在于推動青年教育工作者成長為正式教師,因此,學校需要豐富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然而,當前學校開展的青年教師培育活動,多數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成熟的實踐經驗作為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主要元素,職業培訓過程與現實相脫節,導致青年教師無法將社會教育資源轉化為個人知識和教育行為。
一些教師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足,尤其是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他們缺乏社會閱歷及教學實踐經驗,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身份轉換,加之所設定的職業目標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導致青年教師難以制定出切實有效的職業發展路線。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許多教師雖然認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但設定的職業規劃目標大多為五年以內,缺乏對長期職業發展的思考。對教師而言,個人的成長訴求與群體化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將群體規則與個體需要進行有機結合,提高教師在未來工作崗位上的參與積極性。職業生涯設計忽略了個體期望與整體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行為準則和職業素養對教師個人的約束,無法針對教師的個體需求靈活設計職業生涯規劃。
國家高度重視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打造優秀的教學團隊培養出優質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進一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此,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需要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社會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師培養環境,探究多元化的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可成立專門為青年教師服務的社會組織機構,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建立學校、企業、政治機構通力合作的教師發展體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提出,要求學校與社會共同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在豐富教師理論素養的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分析現階段職稱評定的各項指標,引導教師明確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在創造更多科研成果的同時,不斷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設計出高水平且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政策性引導需要落實行業發展要求,引導教師做好前景展望,職業生涯規劃不能拘泥于學校教學本身,要探究當前我國教育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從未來教育改革的角度出發,探究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設計的主要方向,提高教師的政治敏感性。明確教育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教師在未來教育中的專業能力,設置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教師群體的中堅力量,在集體交流與探討中明確素質教育的前沿需求。提高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前瞻性,分析個人所具有的教育優勢,結合學校推出的各類考評機制進行自我審查與反思,將自我水平與學校反饋相結合,明確個人的優勢所在,優化職業生涯規劃。
學校對青年教師進行統一培訓,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在培訓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教育強度,學校要根據教師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要引導教師明確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將教師培訓與學校發展結合起來,建立多方協作的素質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要與教師培訓活動相結合,更新傳統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增強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應不斷完善學校基礎設施,通過思想的正確引導,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意識,校本培訓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保證培訓內容的持續性。尊重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師培訓方案,注重入職培訓與在職培訓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滿足現代化教師的多樣化發展需求,讓青年教師更快地適應教育環境,促進教師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核心是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堅持職業與行業并重的發展原則,要求學校制定明確的發展規劃目標,學校要為教師搭建發揮角色職能的平臺,讓教師在實踐中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此外,學校要完善業績考核評價機制,協調好科研工作與教學之間的平衡關系,將教師職業生涯融入到學校統籌規劃過程中,完善績效獎勵體系,優化職稱評定方案,改善職務晉升環境,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考核評估的過程中,實現教師個人利益最大化,解決教師的生存問題,優化青年教師的工作行為,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與科研中。
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是一個長期系統性的教育工程,學校要引導教師制定長期職業規劃,并以此為基礎劃分短中期職業規劃目標。學校要定期開展集中培訓,全面提高教師對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跟蹤工作開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教師當前的職業生涯目標,分析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科學研究突破以及職業素養,從而制定出優質的系統培訓方案。結合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幫助教師形成職業特長,并根據長期跟蹤所獲得的教師職業目標完成情況,在信息技術平臺建立“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將教師當前的教學水平記錄下來,建立動態化、系統化的評估機制,保證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性。此外,要豐富教師的文化知識儲備,提高教師的個人實踐能力,尤其是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本體性知識十分豐富,但對產教結合、三全育人等現代化教育改革政策理解不到位,因此,需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通過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建立系統化的職業規劃和自我調節機制,讓教師能夠認清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激發自身的無限潛能。由于青年教師承擔著工作與生活的多重壓力,導致部分青年教師難以在入職初期制定出明確的職業規劃。因此,青年教師需結合教師行業發展趨勢,對教師這一角色有一個深刻認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校要為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優化激勵政策,讓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進行教學思考,并根據教師的主要類型,調節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流程,促進教師良性發展。
當前,部分教師的職業發展意識薄弱,為了滿足現代化學校發展對于優秀教師團隊建設的根本需求,加強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學校人力資源管理機制,需將教師的個人目標與學校組織目標相結合,促進教師與學校的共同發展。為此,學校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讓教師明確自身所承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促進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持續性、健康性發展,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提高學校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