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偉
(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小學教育是我國系統教育的奠基環節,同時也是形成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性階段,有著十分顯著地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師對于國防教育的開展并沒有形成更加科學的理念,對新時代元素在其中的價值體現缺乏必要的認知,普遍存在著教育資源陳舊、生本開發不到位以及信息技術應用不具體、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小學國防教育的具體執行效果得不到鞏固、擴大和優化,學生很難形成與之對應的良好素質。因此,教師應當首先對國防教育和新時代元素融合的積極意義形成完整的認知,對仍舊存在于其中的問題做出具體的分析,最終形成系統性的執行策略來實現有關工作局面的全面改觀。
對比常規的課程教學,小學階段的國防教育必須要體現出更為濃厚的“與時俱進”的色彩,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主觀和客觀層面上實現對我國國防建設方向、成果以及各類具體知識的準確攝入和完備存儲,需要教師在開展有關工作的過程中突出對最新國防背景、技術信息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引入和利用,讓小學國防教育呈現出更強的務實性和效果性。
“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是一句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話語。絕大多數身處和平環境下的小學生對于“國防”并沒有清晰的認識,想當然地認為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良好的生活環境是與生俱來,對國家國防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無法形成正確的理解,甚至會產生居安忘危的錯誤認識。
通過在國防教育中融入新時代元素,學生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到在自己生活圈之外更為廣闊的世界中所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并對我國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所面對的安全挑戰生成具體、直觀的了解,從而在這個基礎上對國防建設的價值形成相對正確、完整的認知,有助于其居安思危意識的樹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來自國外,特別是西方社會的文化思想開始進入國內社會,并對小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巨大沖擊,并導致其愛國主義情懷的生成基礎被削弱。
通過在國防教育中融入新時代元素,學生將能夠接觸到更多、更新的我國在國防建設當中所取得的具體成果,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同軍兵種的發展狀況和先進武器裝備的入役情況等形成全面認識,同時深刻感受到強大的國防所帶來的我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地位,進而在這些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國防教育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其中不僅包含數量眾多的知識點,同時也對學生基于“國防”二字的多維素養提出了形成和優化的要求。傳統模式下的小學國防教育對新時代發展成果之一的信息技術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融合教學能力,教師大多是通過理論輸出的模式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學生的認知能力無法與之形成有效的“信息流通差”,導致總體的教學成效并不如人意。
通過在國防教育中融入新時代元素,教師能夠依托于具備良好信息獲取和表現能力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國防資訊,同時將這些內容以更為生動、具象、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有機消化,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構建起國防知識鏈條和綜合國防素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自然可以實現國防教育成果的鞏固、擴大和優化。
雖然將新時代元素融入到小學國防教育中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一項基本共識,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對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形成科學、完備的策略體系和認知系統,導致各種問題仍然在課堂當中普遍存在。在筆者看來,這些問題大體可以被總結為以下幾點。
很多教師在開展國防教育時沒有對新時代我國的國防建設成果和發展態勢做出必要的提煉、反映,仍舊將本世紀初乃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資源作為教學開發的主要對象,較少體現出我國在最近一二十年間所新取得的國防成就。這導致小學生所接收到的國防知識存在一定的“時差”,無法以最為精準、現代的目光去審視我國的國防發展。同時,在主觀上更容易忽略國防教育的具體執行意義,不利于基于國防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等思政項目的有效開展。
小學生雖然尚未形成成熟的自我認知和思考能力,但他們卻具備十分旺盛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索訴求,同時具備一定的行為條件。但出于種種方面的考慮,不少教師的國防教育還秉持著“教師為主”的傳統思路,將國防教育課程退化為教師向學生做單向知識輸出的“一言堂”,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表達空間,也錯過了很多發現、利用學生個性化條件開展精細教學的機會。這不僅打擊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積極性,教學活動難以得到基本的生本情緒保障,也矮化了國防教育對學生個性化國防思維、意識和國家情懷的能動塑造意義。學生的國防積極意識得不到有效萌發的土壤,也不利于課程德育目標的同步達成。
國防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并且可以被劃分為數量眾多的知識模塊。小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還具有突出的“點”式特征,對于具體知識信息的攝入和主觀連綴意識、能力并不完備。很多教師對于這個問題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解決態度,依舊嘗試通過傳統的宣講模式來做出“小修小補”,結果使自己的資源投入無法轉化為對等的效果產出,浪費了國防教育的資源。這從本質上來說違背了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沒有幫助學生在國防教育方面形成相對應的認知和學習方法體系,對學生基于國防教育內容的中高階段思維框架和精神情懷的形成、優化無法帶來足夠的返促作用。
將新時代元素充分應用到小學國防教育中并不是一個“點”式的工作,需要一整套富有執行價值和效果的策略作為支撐,更需要有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思考、磨合、發展,同時要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多種策略之間的效果滲透和載體、資源共享與共融。在筆者看來,開展這一工作具體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因材施教”是為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認同的至理,自然也同樣適用于小學的國防教育工作。教師在開展國防教育之前,應當對每個學生的認知基礎、理解能力、認知思維以及性格等方面的條件進行充分調查,并結合這些信息為具有不同情況的學生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在執行這一項工作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互動來了解學生上述方面的信息,判斷出一個學生大致的國防素養水平,為后續的教學工作提供參考。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三防”方面的內容時,教師不妨先帶領學生參觀“三防”方面的實物,或者就一些“三防”教育用品的使用方法等對學生做簡單的提問,根據不同學生給出的回答來判斷出他們在對應方面的“底子”,同時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和學習、表達能力等。
若要讓學生形成準確而深刻的認知印象,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感性意識,也就是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樣”再讓學生理解“有什么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國防方面的信息用事例體現或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呈給學生,具體以事例場景、圖片、視頻等方式來從微觀和具象化的角度做講解,進而使學生的認知成果更具質感。例如,對于“火炮發展”方面的信息介紹,教師可以通過PPT 或者視頻軟件,將網絡上的相關資源整合成動態的視頻,為學生具體展現火炮這種武器自誕生以來所經歷的形態、威力和軍事用途方面的變化,并可結合一些典型的軍事事例來幫助學生做進一步了解。如此一來,學生既能感受到火炮這種武器的細節性元素,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孩子自覺探索、了解有關軍事資訊的熱情。
學科教學是小學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努力找準國防教育與日常教學的結合點,把課堂教學作為國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例如,語文課中通過給學生講長征、《雞毛信》、小英雄雨來等軍事故事,讓學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品德、綜合課可以結合中國近代史上的抗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義和團起義、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歷史事件,突出帝國主義入侵和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事跡。音樂課中通過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打靶歸來》等愛國主義歌曲,歌唱人民軍隊,漚歌英雄人物,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美好情感;美術課中通過畫國旗軍旗、神舟系列飛船,讓學生感受科技強則國強的責任;科學課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適當滲透有關兵器知識,教育學生樹立起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意識,通過軍事兵器知識的講授,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創新思維;體育課可以結合隊列訓練,軍體拳、軍事體操、軍事游戲等,對學生進行體能技能和頑強品質的訓練。
對于學生國防觀念和愛國情懷的培養是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不妨利用播放革命戰爭題材的影片,舉辦演講會、報告會,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軍營等校外國防教育基地等形式,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高國防教育的吸引力,增強學生對國防的感性認識,塑造學生基于國防事業的正確思想價值觀。如果條件允許,還可邀請現退役軍人、國防工作人員為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講座,或者開展走軍營體驗、擁軍服務隊幫助周邊區域義務勞動等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橫空出世》等反映新中國建國初期國防建設的故事電影,并對片中所出現的角色及其原型做圖文介紹,還可通過有關紀錄片來對這些信息做進一步的還原講解;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等方式帶領學生和一些參加過國防建設工作乃至革命戰爭的專家、前輩做互動訪談,了解我軍艱辛而光榮的成軍、強軍之路以及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無私忘我、不斷進取的可貴品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