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海,張媛霞,李澤芬
(1.張家口學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2.康保文學藝術聯合會 河北 張家口 076650)
張家口歷史悠久,是北方文化的交融地之一,在此產生了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展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勤勞和智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張家口產生和保留下來的各類民間音樂藝術形式,通過多年的發掘和整理,先后進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晉冀蒙地區廣大群眾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有極高的認可度。張家口地區的民間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當地傳統文化的代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人的職責,培養非遺傳承人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和保護。張家口民間音樂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非遺傳承人,使其持久發展下去顯得尤為重要。2005 年,國家明確提出非遺工作的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這為地方的非遺文化發展提供了指導,指明了方向,張家口地區也積極展開以保護、傳承為主的民間音樂搶救工作,其中,傳承人才的培養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民間文藝家鄭一民指出:“老藝人,是非遺文化產生、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掌握非遺文化的精髓。因而,保護他們就保護了非遺文化,促進他們對非遺文化的延續,才能落實非遺保護與傳承。”顯然,對于非遺文化而言,培養源源不斷的傳承人,才能為非遺文化發展注入動力。近年來,張家口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才。尤其是在民間音樂的傳承人培養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政策、經濟、精力、經驗、市場運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民間音樂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還面臨許多的問題。
第一,民間音樂非遺傳承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出現斷層現象。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根基在民間,民間音樂依賴于鄉土文化,因而傳承人大多來自文化尚不發達的農村地區。這些傳承人的專業能力突出,但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而且,很多民間音樂傳承人已值暮年,一旦這些老藝人離世,很多珍貴的民間音樂形式面臨著消失的問題。而年輕人對民間音樂的興趣不高,認知不夠,很難像老一輩人熱愛民間音樂那樣純粹,能夠投入全部的精力去研習民間音樂的精髓。著名非遺保護專家田青曾提出,在非遺文化保護過程中,要關愛和保護傳承人。首先要讓非遺傳承人有飯吃,其次能夠傳承他的技藝。當前,張家口民間音樂傳承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非遺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給民間音樂傳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夠在不影響他們生計的情況下,使他們這些人更專注地進行非遺的守護。眾所周知,張家口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年輕人絕大多數迫于生計背井離鄉,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學習父輩們掌握的民間音樂文化精髓。或者更多的是受當前快餐文化的影響,年輕人對文化審美的需求點不一樣,對民間音樂的興趣度不高,不愿參加民間音樂的表演,導致區域內民間音樂傳承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大部分藝人面臨經濟來源困難、家庭生計困頓、年老無力的艱難狀況,極大地影響了傳承人的積極性,這成為民間音樂傳承人斷代的主要根源。
第二,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了解,難以從文化保護視角全面地認識民間音樂。盡管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思想認知卻相對滯后。事實上,張家口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規范、可行的非遺人才培養模式。這主要體現在沒有制定傳承人培養方案,以及工作落實不到實踐中等。雖然有些地方文化部門結合本地民間音樂傳承現狀,制定了一些簡單的民間音樂傳承計劃,但是缺乏理論和實踐支持,難以在現實中實施。究其原因,還是認識不夠,對文化遺產缺少應有的文化認知和傳承意識,這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另外,民間音樂傳承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質量不高。雖然近年來張家口地區也將一些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到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條件。但由于文化部門自身的各種條件限制,很難持續地展開民間音樂傳承人的全面培訓工作。對傳承人過于強調“技藝性”,忽視了理論文化根基,也使傳承人的文化傳承意識不強,影響了民間音樂傳承人才的整體質量。
為了確保張家口區域內民間音樂非遺傳承代不乏人,薪火相傳,當前急需進行的工作就是研究制定合理的民間音樂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方案,采取有效的培養策略,打造專業基礎扎實、文化水平較高、文化傳承意識較強的傳承人才隊伍。結合張家口地區當前民間音樂傳承人的培養現狀,以及非遺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需求,在后續的非遺人才培養中,要充分發揮以下幾種模式的融合優勢。
第一,延續“師徒傳承”模式。在張家口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師徒傳承”是最傳統和最常見的人才培養方式。這種傳承方式優點是復制性強,民間音樂的基本文化內涵不易流失,有利于保留民間音樂的文化精髓。因而,在區域性音樂文化傳承中,張家口地區的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依然要延續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拋棄這種傳統育人方式。文化部門應充分重視“師徒傳承”傳承方式在民間音樂人才培養方面產生的重要作用,在注重民間音樂傳承人才時代要求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傳承人的特殊性,保障民間音樂人才代代相傳。此外,文化部門要為民間音樂傳承人建立檔案,將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列入人才培養計劃之中。加大政府培養傳承人的力度和資金投入,進一步解決民間音樂傳承人的生活困難,使他們生活無憂、心中無愁,全身心地投入民間音樂的傳承工作中。
第二,加強各類文化團體對民間音樂傳承人才的培養。長期以來,活躍在晉冀蒙交匯地帶的張家口地區民間文化演藝團體,除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之外,也為張家口民間音樂藝術續寫著輝煌。他們出于職業演藝發展的需要,將民間音樂表演技巧傳授給團里的成員,促進了音樂文化傳播。社會團體職業型傳承人培養模式在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積極鼓勵這種傳承人才的培養模式,充分調動演藝團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于傳承需要,也要為他們的演出活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以尚義縣的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工作為例,該縣積極鼓勵民間文化演藝團體進行傳承人才培養。民間藝人呂峰在政府的支持下,辦起一所二人臺藝術學校,累計培養張家口周邊及內蒙古、山西等地的學員近百名,擴大了民間音樂傳承人群。為保護地方劇種,挖掘、整理二人臺,其帶領傳承人一直堅守在冀蒙晉交界、烏大張文化廣電演出和非遺傳承的基層一線。呂峰和民間文化演藝團的藝人們帶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尚義二人臺”登上中央電視臺,參加《星光大道》《非常6+1》《神州大舞臺》等節目的演出,展現了地方非遺的藝術魅力。2018 年以來,他將二人臺等地方戲曲、曲藝種類帶入快手平臺,群眾通過民間藝人詼諧有趣的表演形式,對二人臺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對助學濟困、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孝親敬老、移風易俗等內容的演繹,民間藝人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傳播,發揮了非遺傳承人的積極作用。
第三,協同地方高校探索民間音樂傳承人才培養模式。張家口區域內聚集了多所高校,這也為民間音樂非遺人才培養提供了條件,如,北方學院、張家口學院不乏一部分熟知當地民間音樂、民間戲劇的專家教授,他們理論實踐能力兼具,應充分利用好高校這個有利的平臺,對非遺表演藝術傳承人才進行全面的培養。文化部門要積極扶持高校,培養既有相當理論水平又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非遺表演藝術傳承人。高校可結合地方文化特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聘請非遺傳承人進校授課,培養張家口民間音樂傳承人,打造文化層次較高的民間音樂傳承人才體系,以此推動張家口民間音樂非遺項目保護與傳承的良性發展。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結合張家口民間音樂的文化特色,設置口梆子、東路二人臺、霸王鞭等專業,對傳承人進行專業化、系統化的培養。此外,學校可以把民間音樂傳承人請進學校,采取聯合培養的模式,實現傳承人的專業性培養。高校的加入進一步拓寬了民間音樂傳承人才的培養渠道,必將使張家口民間音樂非遺項目余脈涓涓,經久不衰。
第四,倡導張家口地區的群眾參與到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之中,擔負起非遺文化傳承的重任。民間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活態性”,它扎根在民間土壤之中,得到良性傳承也不能脫離群眾的力量。其實,傳統音樂藝術之所以能流傳下來,除了民間藝人的內部傳承,廣大群眾的文化傳承也相當重要。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加入民間文化傳承中,成為非遺傳承人才,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政府要嘗試將非遺音樂戲曲、舞蹈等融入社區文化建設當中,激發群眾的傳承活力。如,東路二人臺唱段在壩上幾乎老幼皆會,以此得以生生不息。因此,積極倡導群眾進行民間音樂傳承,從群眾中挖掘非遺傳承人,也是保護和傳承張家口非遺民間音樂的一條重要途徑。
總體而言,社會逐漸走向高度現代化,依賴于傳統文化土壤的民間音樂文化正面臨關鍵的發展期,如何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強大的人才傳承進行持續的文化發展,是張家口地區民間音樂非遺文化傳承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多年來,張家口地區對民間音樂傳承人才進行大力培養,努力將傳統傳承模式和現代傳承模式相結合,助力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我們也呼吁各界攜手共進,共同提出民間音樂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和好辦法,為張家口地區民間音樂傳承人才體系構建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