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雯
(大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 大同 037049)
十九世紀末的西方文壇是十分活躍的,涌現出了許多新興的文學思想與流派,其中,現代主義小說(也稱“現代派小說”)備受矚目。在西方文學創作當中,現代派小說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它并不是一種文體的簡稱,而是融合了多種小說創作流派的統稱,闡述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現代派小說涵蓋了著名的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小說,也有后世人稱之為“迷茫的一代”的小說創作,本文主要闡述的對象是其中的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派小說當中的一種類型,它與其他多種類型的小說之所以被歸類為現代派小說,除了它們都具有現代主義新銳、先鋒的文學精神之外,它們還具有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內容表達的共性特征。在當時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冷漠與隔膜,社會矛盾顯著,許多文學家都在自己的作品當中表達出內心的苦痛、孤寂和自我彷徨、自我懷疑的情緒,文學創作的情感和內容上呈現空前的“自我性”,顯得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現代派小說的創作者總是善于與傳統的文學創作博弈,開創出標新立異的表現手法和顛覆認知的表達形式。提及現代派小說,很難不想到“意識流小說”,本文重點探討的《墻上的斑點》就是伍爾芙所創作的一部意識流小說,它是西方現代派小說當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意識流小說出現并一舉成為令人矚目的新興小說樣式。之所以稱之為“意識流”,是因為這種小說樣式在敘事和情感表達上更加重視人物的意識流動,與傳統文學創作中的固定時間、空間搭建的敘事格局不同,意識流的小說采用對意識的直接闡述來構建小說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時間、空間的禁錮,也幫助人物意識自由穿梭交叉,從而構建出一個強大的精神體系,讓人更加注重敘事與情感、意識之間的關聯性,也形成了強有力的作品表現力與敘事空間立體性。
《墻上的斑點》是艾德琳·弗吉尼亞·伍爾芙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伍爾芙出生于英國,是著名的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也是意識流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同時,她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在這部作品當中,伍爾芙通過一個普通日子墻上的黑色斑點引發了意識流動,產生了無邊的遐想和幻想,通過細膩的心理活動和跳躍的思維穿梭,構建了一個個具體的影像與故事場景,不同于以往傳統小說創作的敘事策略,她用看似偶然、隨性的一個普通事物,引發主人公的意識流動,從而反映主人公不斷變換的心緒和思想意識,使整部作品看起來飄逸自由,展現了極為精彩的、獨特的敘事效果。在《墻上的斑點》這部作品當中,意識流小說的特征顯現無遺,而伍爾芙也通過這部作品向讀者和世界展示了意識流小說從客觀陳述到主觀意識流動所進行的獨創性探索。
意識流小說雖然有著異于傳統小說創作的敘事策略,更注重主觀意識的流動變化,并不完全依照所謂的時間順序、故事發展的順序、空間邏輯等展開故事敘述,但是在這自由的構建當中仍然是有跡可循的,下面本文就結合《墻上的斑點》這部作品,對其敘事策略進行剖析:
在傳統小說的敘事視角中,讀者能夠看到的敘事者的視角不外乎兩種。要么就是站在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進行故事的講述,仿佛整個故事的發展全盤被講述者掌握,而敘述者自己往往剝離在故事之外,不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過多的糾葛,仿佛在講述一個他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講述一個他看到的故事,講述者就像上帝一般俯視著整個故事世界的發展,既不干預,也不強求。這種情況之下,講述者在整個敘事層次之上,對敘事當中的人和事進行了重要的評價總結,用自己全知的視角注視著事態的發展。要么就是講述者從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出發,他的目光時而跟隨某個人,用自己的口吻講述這個人的事件和情緒,時而以自己為中心,講述自己與他人之間所發生的種種故事。在這種情況之下,講述者的視角與之前截然不同,是一種從內而外的觀察角度,在熱奈特的觀點當中,這種視角被認為是“內聚焦”[1]。此時的敘述者本身就是故事當中的一員,參與敘事的進程,而不是獨立于敘事層次之上,與之前的俯視觀察大相徑庭。
如果將小說當中的敘事者用“我”來作為代號,那么《墻上的斑點》作為意識流小說,“我”的敘事觀察視角則始終由內向外形成“內聚焦”,這種視角固定不變,不像傳統敘事那樣有許多種變化。在《墻上的斑點》當中,主人公站在敘事者的內聚焦視角,她與正在閱讀小說的讀者一樣,對故事情節的發展知道的并不多,只是隨著自己的思緒流動不斷地迸發出更多的猜想與遐想、幻想,而讀者也仿佛在這樣的內聚焦下被帶入了相同的主人公視角,不斷地跟隨著她去探索,去想象,再去推測,重新迸發新的幻想,意識不由自主地同主人公一道流動起來,產生了主觀想象。故事的敘事性在“我”的一次又一次遐想設定與推翻設定的循環中往復,以達到層層推進,幻想確信的指數不斷從低到高演變,再由演變推翻而歸零,看似周而復始,實際上不斷的波動已經將飄忽自由的思緒推向頂峰,再由“一只蝸牛”戛然而止。故事的敘事性就這樣回到了現實當中,結束了一波又一波的推進。此時,讀者在被拉回現實之后,或許會遺憾,感傷,意猶未盡,又或是悵然所失,種種思緒都是敘事帶來的輻射波。
很顯然,意識流小說由于具有獨特的觀察視角,敘事性無法與傳統小說比肩,這本身就是尊重創作者、觀察者意識流動轉移的一種小說敘事樣式,必然不能用傳統的情節推進作比較[2]。伍爾芙在《墻上的斑點》這部作品的敘事性上弱化了情節,從一個普通的“引子”進行觀察和遐想,從而以觀察者本身的猜測展開無限的思維放大。相較于一般小說,在伍爾芙筆下,故事情節變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遐想當中的假設和意象表達。在《墻上的斑點》當中,主人公“我”無意間瞥見墻上的斑點,就此展開了猜測,在頭腦風暴的推動下,“我”對這個一無所知的“斑點”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而在每一次想象的過程當中,通過不同的“意象物品”來賦予這次想象新的畫面和演變的動力,一些原本難以掛鉤的畫面和設想被這些意象物品勾連起來,變得逐漸清晰,并賦予了現實的可能,讓原本無厘頭的想象和猜測變得越發真實可信。那么,“墻上的斑點究竟是什么?”這是“我”每次猜測被推翻之后重新回歸的起點,也是一次新的想象的開始。在這部作品當中,“藍色罐子”“鳥籠”“水仙花”“白骨”“汽車”“紅色巖壁”“騎士”甚至是“生命”“宇宙”等意象的強化,都是“我”與“斑點”之間所產生的意識鏈接,那些意象代表著現實世界,代表著心中的疑惑,代表著浩瀚無垠的宇宙,也代表著古往今來的人類歷史,看似一個小小的斑點,囊括的卻是讀者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空間[3]。“我”和“斑點”就像是所有問題與遐想的空間聚合處,以“我”對“斑點”的想象推動層層擴展的意象變化,而一切的盡頭,最終都拉回到了“斑點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之上。在這樣的情節弱化與意象強化基礎上,敘事的情節變得不再重要,人們更關注的核心就轉移到了“我”的流動的思緒之上,展現了意識流小說的跳躍性與飄逸感。
在伍爾芙的《墻上的斑點》當中,能夠看到沒有具象化的時間呈現,這也是意識流創作的一大敘事特色。傳統小說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情節的推動和故事的發展,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敘事策略。在這種策略之下,讀者可以清晰地按照時間的節點看到故事當中時間的流逝與情節的演變。一些特殊的代表時間的符號也往往清晰可循,而“時間線索”就成為一般敘事框架下極為常用的敘事策略。但是在《墻上的斑點》當中,遵循了意識流小說對于敘事時間的弱化,通篇幾乎沒有能夠象征或代表時間推移、流動的符號性詞語,文中的“我”似乎在研究“墻上的斑點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沒有在意過時間的流逝,但這并不代表著時間沒有推移。從“我”一次又一次面對“墻上的斑點”發出疑問的過程當中,頭腦風暴無數次展開,各種意象不斷充斥著“我”的思緒,“我”也隨著飄逸的遐想不斷地轉換著幻想的畫面,“墻上的斑點到底是什么?”就像是一顆小石子,墜入“我”思想空間的一瞬間,激起了層層漣漪。而每一圈漣漪之間蕩漾的是由小到大的空間景象,一幕幕愈發壯觀,一次次愈發激烈,而在這不斷的空間更迭變化之中,難道沒有時間的流轉嗎?答案顯而易見。因此,在這里可以認為,伍爾芙通過不斷的空間轉換來裹挾著思緒的輪轉,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時間不知不覺流走了,敘事性也就在這樣的隱隱流動中向著新的方向發展[4]。
在英文當中,墻上的釘子寫作nail,蝸牛寫作snail。有趣的是,兩個單詞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差異性就在于這個“S”,從形態來看,字母“S”具有扭轉螺旋,往復相似的特征,雖然“釘子”和“蝸牛”二者之間本來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但在伍爾芙的筆下,通過意識的流動與現實之間的拉扯,最終讓二者之間出現了驚人的聯系。作品一開始,“我”無意間注意到了墻上的斑點,于是順理成章地對這個斑點賦予了最接地氣的猜想,認為是釘子釘過的痕跡,從而在這一基礎上展開了一層一層遞進的遐想,遐想的漣漪逐步擴散,整個作品構建的龐大空間和世界也呈現在讀者面前,但無論如何,“我”不可能始終沉浸在這樣的主觀想象和無盡的猜測當中,雖然這種意識的流動是那么自由,那么無拘無束,但現實世界的問題終歸要現實來解答,因此,“我”終于看清了“墻上的斑點”,原來那不是一個釘子,而是一只蝸牛。自此,所有的意識流動得到終結。故事一次次的往復循環都在釘子和蝸牛的會面之后結束了,既解答了開篇的疑問,也緊扣了現實的主題。而這種類似于螺旋扭轉的敘事結構與那個多出來的“S”相互呼應,形成了具象化的敘事結構。正如“我”那不受控制的思緒一般,敘事的結構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有著巧妙設計的,令人稱贊。
伍爾芙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她的構思和設計新銳超前,種種令人不解的思緒轉移和空間構建,總能在“蝸牛”出現時得到一個解釋,而往復多變的空間轉換,以及貫穿始終的一個問題,共同形成了《墻上的斑點》獨特的敘事特色,正如人的思維意識不可固定走向一樣,意識流小說的精彩也是難以估量的。綜上所述,《墻上的斑點》是一部偉大的、典型的意識流小說,而意識流小說的魅力遠遠不止本文探索的這些敘事策略,更多的精彩和疑問都等待著進一步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