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濱
涌現性思維是一種基于涌現性特征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即在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時,注意把握組成它的單個要素及其總和所不具有的性質和關聯。運用涌現性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對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特征與構成要素特性及其之間的聯系、運動和發展進行邏輯運思,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相應客觀條件、機制和規律的把握,有的放矢做好改進提高工作。
部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描述為一個具備非加和屬性、耦合效能明顯的涌現性生態系統,其構成基本要素主體、客體、介體、環體之間關系緊密并形成規律穩定的系統功能,所產生的整體涌現性需要從整體聯系上進行認識。一是組分及其構象效應。部隊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統或元素的個體差異明顯且動態存在,作為主體的政治教員和客體的部隊官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團”,都離不開成長和接觸經歷中不斷形成的認識體系和認知邏輯,其活性表現為一種多維結構下的不對稱,且基于各組分的構象不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質效產生具有整體涌現性的影響。二是結構及其規模效應。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結構從宏觀上可分為部隊任務性質結構、崗位層級結構、專業類型結構、編制布局結構等;從微觀上看主要是各要素自身的結構,如政治教員資質結構、教育對象的成分和學歷結構等,在相應規模中以疊加、耦合、衍生等復合作用產生效應。在單一的、線性的、可疊加的分析中,能夠一定程度上基于基本結構對系統進行部分的確定性聯系還原,但部隊官兵作為一個復雜的規模整體,具有不等于孤立部分之和的特質,只有用涌現性思維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一窺全貌。三是環境及其交互效應。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是開放性的獨立的體系,一方面它持續與軍營外部環境進行信息能量和精神產品的交換,另一方面它的目標指向、流程框架、運行機制完全獨立于社會教育,因此所形成的小環境內外部觸點復雜、交互頻繁、衍生龐雜,作用表現為整體功能不等于個體因素簡單疊加的一種涌現性有機現象。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關鍵在于思想分析和矛盾化解,難點就是容易糾纏于各種信息的龐雜和狀態的不確定,以及如何找到對立的基點和統一的線路。實踐中在運用線性推衍無法完全還原“廬山真面目”的情況下,基于涌現性的認識與解構,能更好地為我們打開一扇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難題之門。一是解決“一元化”要求與“多元化”觀念的對立統一問題。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標準是“一元化”的,我們尊重“多元”社會思想觀念的現實存在,但必須與之作堅決的斗爭。辯證地看越是“多元化”的東西越具有可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處理好增效涌現性與減效涌現性的分合、取舍,把“多元”向“一元”進行統一、約束、規范,在思考問題的原點特別要注意不被碎片化信息而迷惑、不就孤立的觀點而執著、不因聯系的復雜而畏難,做好在“眾說紛紜”中醍醐灌頂的工作。二是解決“灌輸者”身份與“啟發者”作用的角色統一問題。現實外部環境容易使官兵思想受到拉扯,各種“偽論證”“毒雞湯”會帶來不同程度的隱性沖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對許多復雜突變的涌現性狀況。應當抓住指向辯證認識、回歸正確理論這條主線,更加注重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過程中具象化回應現實問題,啟發官兵透過淺薄性、偏執化的現象表達去主動思考問題,從涌現性角度解析導致矛盾的關鍵及關聯,洞察負面認識“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偏頗,從而認清“浮云”本質、廓清“望眼”迷障。三是解決“講過了”形式與“聽進去”效果的過程統一問題。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入腦入心,是一個挑戰不斷的課題。從涌現性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比要素本身更重要,在個體上用力即使面面俱到也難以達到預期,只有聚焦關聯性和作用力,把目的、選題、取材和現實條件統一好、糅合好,尤其是注意克服經學思維形成不刻板唯書的導向、克服實用主義做好不簡單迎合的文章,才會實現官兵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整體涌現。
思想政治教育的質效是難以量化評價的,但有其運思方法和潛在結構。堅持涌現性思維,就是要從底層關聯性上思考分析問題,分層剝離思考、循序深入本質,不斷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規律的更清晰把握。一是把握官兵思想表達的規律以建立參照系。官兵的思想反映無論積極與否,都有其存在的物質生活過程基礎和精神生活爆發矛盾。針對一些偏頗思想認識開展教育引導,不能簡單地去“校正”“平復”甚至“壓下去”,而應當找準這個過程基礎、找到這個爆發矛盾所蘊含的涌現性規律,分析其背后的客觀存在及感情傾向,以之為參照主線統合考慮各種誘因,進而化解矛盾、因勢利導、爭取人心,不斷激發正能量。二是把握官兵認知邏輯的規律以明晰靶向度。官兵的家庭有著各自的社會處境,不同的利益條件都有其不同的觀察事物的角度,其表達價值主張也就有其一定的社會邏輯合理性,這也必然會影響到官兵的認知邏輯。因此,必須把握官兵個體認知邏輯的涌現性規律,解決好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認識框架和邏輯標準的同一性問題,才能在求大同時校正好小異的思想、講主流時引導好支流的認識。三是把握官兵情感認同的規律以找準發力點。實踐中,單純講道理的表達常常不如立足于感情的表達更具備說服力,一堂政治課往往不如一個戰壕的戰友幾句話的提醒管用,這其中附著的正是情感認同的涌現性規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決施教者所具有的威信和親和力問題,只有把工作的基礎和重心建立在立場一致、情感共振和關系認同上,才能夠進一步深入人心、解決問題。
運用涌現性思維加強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部隊特點和強化系統意識,從復雜的纏繞和嵌套中梳理出系統關聯的脈絡并加以實踐運用,實現對官兵的思想引領和精神萃取。一是用好底數“建模”。官兵思想底數是由價值觀念及派生出的思維習慣、行為原則涌現產生的結果,我們常講的“看人準”更多是基于價值觀來判斷的。思想底數是一種難以抽象的涌現表達,但對于一個具體問題的價值主張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評價的。基于價值觀建立思想底數“模型”,就是對官兵的聚向價值觀進行分析,把握官兵認定事物、辨定是非的思維和取向,預測思想心理趨勢,找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優選點。二是用好認知進化。官兵在接收新的知識和觀念后,會利用原有的知識基礎進行遷移和同化,會尋求已有的間接經驗加深理解和領會,以加工成適合自己的認識,這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涌現的過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前置介入到這個過程中,在官兵認知的組分階段即影響信息整合、知識組織和觀念創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一事明一理、一課解一題,幫助官兵破除荒謬、偏激、情緒化等負性干擾,涌現形成積極的情感、科學的態度和正向的認知。三是用好思維置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如果想當然,其結果必然南轅北轍,運用涌現性折射官兵的視角,有些事情就得就事論事、有些情況就要將心比心。因此,教育者不能孤立、固執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不能簡單以個人好惡影響判斷,不能讓個人情緒支配走向,只有站在官兵的角度耐心觀察,才能找到其基本概念、價值標準中存在的混淆點、模糊處,才能找準思想斗爭的突破口。四是用好情感化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施教者與受教者相統一的互動過程,不能簡單局限于由此及彼的直線灌輸,更重要的是尊重官兵的生活體驗、實踐檢驗、間接經驗,首先拉近情感距離、把握情感節奏、注意情感反應,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催化劑”“氧化劑”“還原劑”的作用,對各種涌現性正負效應趨利避害,能正著說的話就不要反著說,能用切身體會啟發的就不要空講大道理,在潛移默化、寓理于情中激發共鳴、抓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