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婭芳
(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有限公司 浙江 慈溪 315300)
笙協奏曲《清照情》是委約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專門為37 簧笙所作,以宋代詞人李清照的4首作品為素材,生動展現了她幸福又坎坷的一生。作曲家企圖用音樂來詮釋詞作的內涵,同時也試圖用音樂來表現詞作難以表達的內心情感,使聽眾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女詞人不同時期的歡樂與悲傷。該作品是一首大型的笙協奏曲,伴奏用弦樂四重奏和鋼琴組合,在笙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
何占豪是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59 年與陳鋼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作品,也是世界音樂舞臺上關于中國音樂的保留曲目。2001 年,香港電臺舉辦的一次民意測驗——“千年最受聽眾歡迎的十部經典音樂作品評選”結果揭曉,《梁祝》與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樂壇上家喻戶曉的偉大作曲家的作品并列其中,為東方音樂贏得了贊譽。
《清照情》是筆者在跟隨何占豪先生學習作曲的6 年間里,無數次請求先生為笙創作一首作品,從2015年開始創作,到2016年1月最終完成該作品。2016 年12 月5 日,筆者的研究生畢業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這首作品即為音樂會的最后一首作品。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感人肺腑的優秀作品,不管是從旋律、曲式結構、情感表達還是和聲色彩上來說都有新的創意,特別是伴奏形式上采用弦樂四重奏加鋼琴伴奏的形式,也許在笙的表現形式上又是一種新的探索。
笙協奏曲《清照情》取材于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是一首用協奏曲多樂章的形式來闡述多情坎坷的人生的作品。何占豪先生選擇將四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作為四個樂章,用音樂詮釋詞作難以表達的內心情感,使聽眾感受到女詞人不同時期的悲歡離合。
本樂章取材于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優雅的生活環境以及京都繁華的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這首詞一問世就轟動了整個京師,成為“天下稱之”的名篇。
本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復三部曲式,慢板、輕快的慢中板。引子引入,大提琴、中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先后加入演奏,描繪《昨夜暴風驟雨》并引出惜春、戀春主題。基本節奏型是三連音加一個二分音符,單音奏出,既緊湊又悠長,既優美又憂愁,一共有4 句[1]。每一句都有自問自答的情愫,第8、9 小節在第一句基礎上的變化體現出情緒的遞進,力度也由mp 過渡到mf。從第18 小節開始,單音演奏與和音演奏相結合,主題變化重復加深聽眾對主題的印象,體現出“綠肥紅瘦”的意境,音響方面也十分豐富多彩。第二段屬于單三部曲式。aba’的結構。a 是一個8 小節主題,笙獨奏、輕快的慢中板。第二段的b 一共四句。笙演奏出抒情的旋律從而襯托a 主題的活潑,形成鮮明的對比,塑造出海棠花清秀的形象。第二段的再現屬于動力再現。除了調不一樣外,還在主題中加入了某些復調,使思春、戀春、惜春情緒更加突出,也展現了笙作為一種和聲樂器的功能性。
本樂章創作構思來源于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作描寫了李清照在少女時期結伴郊游的一次難忘記憶。
本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小型奏鳴曲式。A(a+b)+B(a+b)+C(a’+b’)。A 段的a,歡樂的小快板主題,帶有山東鄉間泥土味的歌唱性曲調,展現了少女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雖然是快板樂段,何占豪先生在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單音與雙音(大多是四度和音)、連音與吐音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來表現姐妹們出游時的喜悅心情。B 段,展開部分的第一主題從A 段的G 調轉到降B 調,以山東民歌為素材,表明了李清照當時的居住地點[2]。雖然與A 段同一個速度,但前者是歌唱性的,后者是抒情的,同樣表現了李清照和姐妹們外出游玩時的快樂心情。主題開始第一小節的和音采用純八度,第二小節六度,第三小節則是四度和音與單音的結合。這并不是笙傳統和音的演奏法,這種整體采用非傳統和音的創作手法在笙作品里并不多見,這是一種新的探索。第二樂章的再現部分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結尾部分則描寫了姑娘們看見鷗鷺漸漸飛遠的情景。
本樂章取材于李清照的《點絳唇·寂寞深閨》:“寂寞深閨,柔斷一寸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家族的政見分歧和社會的動蕩不安使得恩愛夫妻聚少離多,情詞并勝,層層深入地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目中的無限傷情。
第三樂章,慢板,曲式結構是復二部曲式。本樂章綜合了詞人的寂寞、悲傷、思念、盼望之情,用“孤寂”“盼歸”兩個音樂主題的呈示、變奏及稍作展開的手法,傾訴女詞人的相思之情。第一個“孤寂”的主題在前5 小節描繪孤獨的環境時引出,這一樂章的伴奏開始加入鋼琴,在弦樂聲聲嘆息后,鋼琴的柱式和弦加重了背景的沉重感。這一“孤寂”主題的演奏,除了按譜面標記的速度、力度演奏外,演奏者還要按旋律音型走向,在力度上有所變化,當然對于曲中的長音則要運用頻率較慢的顫音演奏。經過樂隊的過渡句和“孤寂”的主題變奏,變奏時旋律有了節奏變化,由單音加入了下加四度和音,雖是幾小節的復調,但是因為指法的變化而非常考驗技術。之后,情緒慢慢過渡到吶喊的主題。這個主題結束后又插入一個孤獨悲傷的樂段,并沒有始終沉浸在“吶喊”中,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然后是“呼喚”主題的再現,非常符合情感的自然規律。本樂章的結束句在D、F、G 上,好像作者眺望著遠方,深情盼望遠方的人歸來[4]。
本樂章取材于李清照的《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詞作講述了李清照的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她的內心卻像一團烈火,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本樂章采用多段體結構,一共五段,一氣呵成。第一段寫戰亂中的難民潮,Allegro,四拍子的節奏,兩小節的引子后笙在mf 的力度上用兩個八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后付點的激進節奏并配合伴奏四小節為一句的憤怒壓抑的情緒進而塑造了戰亂中的難民形象。緊接第二段是“難民李清照的掙扎”。社會的動蕩使得李清照也成為難民中的一員,這個主題的素材從第一樂章李清照戀春的主題中來,但旋律和織體的改變又表達了李清照的痛苦。以多聲創作技法為主,準確運用速度、力度、節奏等音樂元素刻畫了李清照的難民形象[4]。吶喊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后是第四段“痛苦的回憶”。第四段是自由的,根據第二樂章出游的快樂音調變奏而來。單音演奏通過節奏和速度的改變,塑造出詞人痛苦絕望的心情,使音樂產生鮮明的對比。最后一段“一腔怒火”表現了李清照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從第五段開始,伴奏三小節一個組合,音是密集的、快速的,而笙節奏雖快,但旋律是拉寬的,運用了中國戲曲中有名的緊拉慢唱的手法。
演奏笙協奏曲《清照情》,對于筆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從中也深刻地體會到了何先生“旋律優美,感情真摯”的創作特點。總體來說,《清照情》這部作品用37 簧笙演奏更具有表現力,也更具有鑒賞價值。例如第四樂章第一段描寫難民潮的混亂場面,曲作者用四小節的八度音程半音階來展現,這是除37 簧笙外任何傳統笙都沒有辦法演奏的,可以說在中國樂器中也是極少見的。作品音域寬廣,除了旋律更加豐富外,調式也十分多變。為了改良傳統笙,樂曲大多以D 調、G 調為主,E調要用E 調笙,C 調、A 調音階不全,更無法考慮頻繁轉調了,這其實給作曲家帶來了很大限制,而何占豪先生在該作品中不斷轉調,使樂曲的欣賞性更強,內容也更豐富[5]。
1.音色變化的幅度可以表現各種情感
音域變寬可以增強樂器的表現力,而曲作者在作品中多次運用低音區來表現多愁善感的情緒。例如第三樂章的“孤寂”主題的后半部分,最低音落在大字組的G 上,充分表現了李清照的孤獨傷感,這在其他傳統笙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是mp的力度,但筆者在演奏第一小節第二拍的“c1、g1”兩個十六分音符時,口風稍微放大漸強,并在“g1、f1”兩音上口風收回到mp 的力度;在第二小節第二拍“c1、d1”兩個十六分音符上口風稍微放大漸強,這樣更能恰當地表達孤獨傷感之情。再比如,第一樂章戀春的主題旋律在小字一組上開始,單音演奏。第一句大部分音都在小字一組的低音區,mp 的力度淡淡進行且略帶傷感;第二句則轉向小字一組的中高音區,力度由mp 過渡到mf,只要求力度來改變音色,而不要求亮度,更進一步體現留戀的感覺。
2.突破音階進行所能達到的速度
《清照情》這部作品有很多快速的樂段,比如第二樂章、第四樂章,特別是第四樂章表現了難民逃難的場景。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難點,在練習過程中也在這個地方屢屢受阻。何占豪先生表示,一個新作品要有創新就要有新嘗試,雖然他也對這樣的嘗試并不確定,但還是希望筆者可以多試試。事實證明,經過不斷練習,這種高難度樂句是可以被攻克的。
3.音量、力度變化的大小使音樂充滿張力
單音、傳統和音力度的處理和變化決定音樂的色彩。笙是可以演奏和音的樂器,而且是可以同時演奏多個和音的樂器。單音旋律優美抒情,和聲旋律豐富多彩。同一句旋律用單音演奏與用和音演奏在聽覺上是有區別的,加上力度的控制,從而使音樂充滿張力。例如第三樂章《望斷歸來陸》中第44小節表現李清照強烈呼喚遠在他鄉的親人,雖然作曲家沒有在譜面上標明力度,但是為了充分表現詞人的內心,在前四小節又用了八度和音。所以筆者在演奏時用的氣息是較強、漸強,第46 小節達到最強,以表現撕心裂肺的情感,而到第48 小節,樂譜馬上由八度和音變成單音,力度也迅速變弱。在演奏時,筆者的口風稍微收一點并控制氣息,讓聲音弱而不虛,表達李清照強烈呼喚后無比孤獨的憂傷,這對于演奏者的氣息控制力和情感把握的要求也比較高。
何占豪先生創作的這首笙協奏曲《清照情》給筆者最深的體會還是他運用詞人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階段創作的四首詞來刻畫悲歡離合的經歷。不管是第一樂章的惜春、戀春的主題,第二樂章李清照和姐妹們出游時驚擾了藕花深處的鷗鷺,還是第三樂章李清照的“孤寂”和“吶喊”,第四樂章李清照逃難和對于社會的憤慨,何先生都把人物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感動不已。根據筆者個人演奏體會,笙的音色的確很美,但如何在表達“情”這一點上進一步突破,值得我們不斷地去發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