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鋒 龍門縣文化館
在攝影作為一種新鮮事物而誕生的時候,人們雖然抱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只將攝影當作是場景再現的技術手段而非是藝術手段,無法與雕刻、速寫、繪畫等藝術表現形式相提并論,這種觀點完全地忽視了攝影藝術創作主體的作用[1]。為了反駁這一觀點,許多攝影師積極為攝影藝術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攝影藝術在中國發展了不過一百多年,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的變革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藝術攝影的追求不斷地提升,攝影領域的發展較為迅速,并且廣泛地滲透在各行各業中。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關于攝影藝術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充分分析了藝術攝影的特點和發展歷程。在總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本文采用了文獻法和比較研究法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搜集了部分優秀的藝術攝影作品進行分析,針對藝術攝影的意境營造方面進行研究和討論。由于藝術攝影在我國的發展較為迅速,人們對藝術攝影的熱衷度較高,本文將探討的重點放在了使用東方審美來闡釋藝術攝影的意境表達。首先,對藝術攝影的相關概念進行闡釋。其次,嘗試使用東方審美的觀點來闡述藝術攝影的意境表達。最后,將探討的結果進行總結。
意境是人對客觀現實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應,具體上來說,意境是人對自己以及對和自己有聯系的周圍世界的一種主觀態度和評價,因而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藝術攝影通過意境營造帶給觀眾豐富的情感體驗,沒有意境便不存在攝影藝術[2]。因此,藝術攝影中最具有意義的便是創作者的意境表達,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感受。藝術攝影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性,使用東方美學觀點來分析藝術攝影的意境表達,能夠讓人更深層次地感受藝術攝影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創作者的審美情趣,為推動東方美學與藝術攝影融合提供助力。藝術攝影的意境營造是藝術攝影研究繞不開的重要話題,研究意境營造對于藝術攝影作品藝術性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傳統的美學領域,意境美學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作品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也是中國最高的審美標準。意境在我國的產生時間較早,涉及范圍較廣,不僅局限于藝術,在文化和宗教范圍內也有滲透。早在秦漢時期便萌生了意境的概念,又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變,時至今日,意境經過了相當長的發展歷程[3]。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無數的藝術家都先后對意境的概念進行了論述。在三國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文學創作中有了“意象”和“境界”的說法,那時候的文學名家,如陶淵明、謝靈運等人擅長山水田園詩,不僅借助詩歌表達自己悠閑自在的心情,還對自然山水風景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對以后的山水畫的審美和藝術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到了唐朝中期,意境的概念內容基本確立下來,劉禹錫根據自己的創作見解進一步豐富了意境的內容。到了明清時期,意境美學理論已經成熟,王國維出版了我國的第一本關于意境的作品《人間詞話》,在這部作品中強調了意境論的重要作用。
所謂藝術攝影指的是通過個人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手法,以攝影為媒介集中體現出富有個人情感的藝術形象。它的實現方式超出了傳統觀念的束縛,能夠通過任何的技術和方法來實現。藝術攝影可以說得上是來源于攝影,并伴隨著攝影的發展而發展。藝術攝影不同于攝影的其他類別,如新聞攝影、勘探測量、辦案攝影等,這些攝影要求盡量還原事實,不能造成過大的偏差,而藝術攝影則更具有攝影者的主觀表達性。藝術攝影在中國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流傳和發展,深受中國傳統審美觀點的影響,表現出特有的東方意境美。劉半農曾經強調藝術攝影一定要表現出作者的意境,讓中國的藝術攝影作品能夠有別于國外的藝術攝影作品[5]。
說起中國藝術攝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不得不提到攝影家郎靜山。郎靜山的父親十分喜歡研究中國的戲曲和繪畫,郎靜山在少年時一直受到父親的影響,后來,郎靜山將中國傳統美學和攝影結合起來,創設了具有個人特色的“集錦攝影”。郎靜山十分重視攝影創作的主觀感受,熱衷于改變客觀的事物并展現出內心的感想。觀看郎靜山的藝術攝影作品,能夠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動氣韻,借助于拍攝的客觀實景,又結合了中國繪畫技法,如散點透視之法、線條結構、畫面比例等,使藝術形象鮮明、形神兼備,流露出中國文人山高云淡、閑云野鶴般的文人雅趣意境,能夠吸引人入畫,盡情地飽覽山水的詩情畫意[6]。
1.構思與立意
雖然意境表達只是藝術攝影作品追求的某一方面,但是從東方美學觀念的角度來說,東方美學歷來有追求意境表達的傳統,東方藝術創作者一直思考該采用什么樣的創作手法,才能夠使營造更加深沉的意境。和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如雕刻、繪畫等不同,藝術攝影在構思和立意上,更加地重視客觀世界的景象、人物以及事件的選擇構成,經過準備階段的構思把這些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元素轉化成藝術攝影中的藝術形象。在構思的過程中,藝術攝影家通常會思考一系列的問題,包括選擇什么樣的主體,想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如何提煉藝術形象,如何充分挖掘藝術的內涵,如何選擇恰當的拍照時機,拍攝時的光線陰影等。不經過構思的過程,就無法有效地促進情景交融,最終完成的藝術攝影作品很可能不盡如人意,無法充分表達出作品的意境[7]。在構思的過程中通常會閃現出靈感,這些靈感主要是源自于攝影師通過觀察客觀世界而進行的個人主觀的思考,將這些靈感有效地轉化為構思則需要攝影師個人具備足夠的藝術修養,大多數優秀的藝術攝影師都十分擅長抓住這些瞬即逝的靈感閃現瞬間。所以在構思過程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觀的“景”,把情緒表露出來,與主觀表達的“情”相呼應,而后達到“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境生象外”意境。
2.光線和色調
光線和色調是藝術攝影的靈魂,對于藝術攝影的意境營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藝術攝影作品無一不是充分地利用光線和色調來進行意境的營造。劉半農曾說過,形是畫的骨子,光是畫的命脈。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這兩者之間如同雙生花一樣形影不離,無論是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季到冬季、從溫暖到嚴寒,光線的變化背后一定跟隨著影子的變化,如水中倒影、鏡面反射、日光投影燈,有光就有影[8]。早在唐朝時期,李白的著名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就表現出來光和影的關系,光和影擾亂了喝酒之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引發了其對“形單影只”的聯想,因此營造出了超凡脫俗的優美意境。前蘇聯藝術家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無論他的電影還是圖片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光影和色調來營造如夢般的悠遠意境。
3.選材與構圖
攝影如同許多藝術創作那樣,需要尋找優秀的素材作為參考。藝術攝影的構圖是一個思維的過程,而不是思維的結果,是對參考素材進行充分的觀察之后,將想要表現的元素重新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并且在其中融入突然閃現的靈感。中國的藝術攝影在充分汲取西方攝影觀念的同時,又融合了中國繪畫的獨特理論,采用散點透視之法和構圖的規律,如虛實相生、主賓位置、疏密關系、藏露、繁簡、留白等方法來處理畫面。使主體突出,主題鮮明,布局勻稱,形神兼備[9]。郎靜山先生認為,攝影師圖畫,繪畫同樣是圖畫,雖然兩者的使用工具和方法手段不同,但是在構圖上都是一樣的道理。
4.技術及技巧
藝術攝影是技術和攝影的結合,就其中的技術來進行討論。首先攝影師需要了解攝影機的工作原理,然后學會使用攝影機進行拍攝;其次攝影師掌握一些基本的攝影操作,如光圈、曝光、光線、焦距等,這些方面的變化深刻影響著光影的明暗、虛實效果、透視、景深等變化。隨著攝影機技術的發展,攝影師的操作步驟變得簡單和快捷,攝影師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充分表達出藝術攝影的意境。最后,攝影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攝影技巧,在攝影的過程中利用一些附加的效果營造出意境,有時候會營造出一種具有模糊感、朦朧感的意境。這種模糊分為“美術糊”和“透視糊”,所謂的“美術糊”就是拍攝時與后期處理中使用的各種柔光技巧,而“透視糊”指的就是由于拍攝手法造成的空間感覺[10]。
自然世界中有著豐富多彩的攝影素材,身為優秀的攝影師應該在眾多的素材中進行取舍,選出最為合適的攝影素材。我國最為杰出的當代攝影藝術家馬良的藝術攝影作品跨越了傳統攝影的界限,無論是從對模特的擺拍到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再到擺拍生活物件的裝置,都是以他獨特的視角來展現出極具意境的畫面效果。在他的眼中,繪畫有一種虛構的特性,而攝影則是存在的證明。如果存在一個荒誕的畫面,使用攝影的方式來記錄會比繪畫的形式更具有強烈的反差,這是真實和虛無之間的碰撞[11]。曾經有人說過,中國藝術的沖動源于山水。在這次的藝術攝影創作中,將鏡頭語言和東方意境審美理論結合創作。
隨著藝術形式的多元化發展,藝術攝影同樣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藝術攝影不僅受到了藝術家的廣泛認可,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藝術攝影中的意境營造是創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從這個角度出發,開始相關的研究分析。藝術攝影從參考素材的選擇,再經由構思等過程,直到完成攝影作品都集合了創作者的真情實感。以大自然為創作素材的藝術攝影最為常見,本文選擇了藝術家蔡國強的作品《春夏秋冬》進行研究分析。這部作品展現了能夠反映四季變化的形象,重新審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出來作品的意境。
構思過程是藝術攝影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對創作題材進行系統的分析之后,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創作意圖,思考如何表達自身的情感體驗。意境在藝術攝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意境能夠提升藝術攝影作品的審美,通過構思希望能夠找到更加完美的方法將意境完全地融入藝術攝影作品中。
雖然有了構思的過程,但是不代表可以直接實施藝術攝影的拍攝工作。拍攝意味著更加辛苦的實際操作過程,在拍攝的時候,選擇在室內和室外分別進行拍攝,讓不同環境下的光線和色調呈現出不同的拍攝氛圍,并且在拍攝的過程中,要思考想要通過藝術攝影作品真正地表達出什么,除了光與影的關系外,素材的主體和整個環境的交融才是整個畫面的主體,弱化光與影的影響效果,盡可能地呈現出最能夠表達出意境的畫面效果。
藝術攝影是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攝影藝術最初的起源來自繪畫藝術的啟迪,通過科技手段將現實生活以藝術的方式來展現出來,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和視覺效果。意境是人對客觀現實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應,具體上來說,意境是人對自己以及對和自己有聯系的周圍世界的一種主觀態度和評價,因而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在中國傳統的美學領域,意境美學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作品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也是中國最高的審美標準。中國的意境理論對于藝術攝影來說有著重要的審美意義,藝術攝影就是通過意境營造帶給觀眾豐富的情感體驗,沒有意境便不存在攝影藝術。本文通過藝術攝影相關的研究基礎之上,對藝術攝影和意境進行了闡釋,展示了意境營造對于藝術攝影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