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栩源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
2014 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對體育服務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注重體育場館的使用,以體育場館、體育設施為重要運行載體,綜合提高體育服務質量,由此體育服務業帶動體育場館建設逐漸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點關注領域。鑒于此,在認知體育服務與體育場館建設發展背景及內涵的基礎上,明確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邏輯機理,是推動體育服務業與相關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前提。通過對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發展協同發展的運作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以期能夠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及實踐價值。
近年來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體育服務與體育場館建設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研究的相互依存的重要課題。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打造體育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大體育服務業人力資源的優化調度,增加可供滿足群眾體育消費需求的供給資源,體育場館的再度開發應促進群眾體育消費力度、提升體育消費質量。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體育場館作為體育文化傳播、體育消費場所刺激了體育服務新業態的發展。體育服務新業態發展離不開體育場所的全新打造,體育場所的社交功能、消費功能、服務功能為體育產業釋放更多的服務產業集群熱量。作為體育消費的重要場所,體育場所建設的同時,隱形的拉動了服務、消費與資產等多方面,為群眾提供了體育消費渠道、提升了體育服務平臺、提高了潛在消費能力。
近年來在政策等外界環境的刺激下,體育場館的建設數量明顯增多,為體育服務帶來的新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城市街區大面積聚攏人流,擴大體育服務的輻射面積。尤其是集消費、娛樂、健身、辦公、餐飲于一體的綜合體育場館投入使用,既滿足了城市街區居民日常體育需求,同時增加了體育服務的內容。第二,充分利用體育場館外圍空間。
基于協同發展理念,體育本體產業資源具有互通的資產共性,換言之,當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政策、競爭環境、市場供給需求等外界環境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體育相關產業的實地資源可跨越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邊界,在新的價值鏈上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實現產業內部資源共享互惠互通。
外部因素多維變化對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發展協同發展的影響存在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兩種。積極影響從科技技術角度考慮,5G時代、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加快了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發展的速度融合;從政策加持的角度考慮,一系列相關政策出臺引導了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雙方融合發展,為雙方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消極影響包括: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響,為體育場館的運營帶來了急劇影響;社會經濟與經濟體制改革的變化嚴重制約了體育場館建設市場的發展。
1.內推力融合發展機制
(1)制度規劃融合
體育產業發展的制度規劃相比其他產業發展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互動融合的通性,這就導致了在生產發展過程中體育子產業制度的規劃具有統一指導的作用。在2012年出臺的《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實行)》中,隸屬于生活性服務業大類的,包括體育場館建設與體育旅游、體育文化傳播在協同、融合發展過程中均受相同的法律約束及制度扶持。在“體育健身休閑活動”一類中,對旅游度假區、室內體育場所以及具有體育健身設施的戶外體育場所的管理進行制度資源的整合統一。
(2)發展內容融合
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發展內容融合可與大眾休閑體育融合:以運動休閑健身為核心功能區,結合當地自然文化風貌創建新型體育服務產業內容;與新型體育活動項目融合:以高爾夫球場、室內外高山滑雪場、棒球場等為核心功能區,結合游客參與目的發展體育服務項目;與賽事活動融合:以競技體育、大眾體育項目賽事、各年齡階層體育運動冬令營、夏令營等為核心功能區,結合參與者參與類別發展體育服務項目等。
2.業務協同發展機制
(1)人才協同
人力資源的協同開發是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的重要保障,要想做到體育子產業業務內容的協同發展,要具有“全域體育人才觀”的市場化認知。人才協同就是要求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要熟知體育服務行業的專業知識,還要了解體育場館的基本知識;既要懂得體育服務行業發展趨勢又要清楚體育賽事、休閑體育、競技體育等相關產業經營。人才協同要做到知識協同,高校體育服務、體育場館建設相關專業的設立保障,培養專業型、復合型、國際型的體育人才。建立具有新業態協同發展的業務經驗的專業人才資源,以創新人才主導,才能做到真正的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協同發展。
(2)企業協同
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高質量協同發展要充分利用好企業“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當前者效益逐漸擴大時,組織規模也將逐步擴大。體育服務業與體育場館建設的交叉重組為雙方企業提供了更多合作機遇,通過企業之間的資源整合,將更加靈活的降低了企業業務合作門檻。同時,體育場所建設作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和體育服務業組織之間的協同融合,進一步激化相關企業組織內部管理結構的商業化模式的發展進程。
3.市場延伸發展機制
(1)需求延伸
國民經濟的增長為體育產業發展帶來新動力。體育消費的不斷增長為體育場所收益有所提高,體育服務行業內容呈多樣化趨勢,在體育消費過程中,消費者不僅僅滿足于單項產品與服務的基本功能,開始向更高、更多元的消費足球延伸。消費者對體育服務與體育產品需求的變化加快了體育服務與體育場館建設的協同重組,更多跨界跨行的消費產品的生產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同時消費者的服務需求、產品需求向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為企業提供了更多跨界跨行資源整合的合作方案,推動著體育場所向“一站式”服務模式發展,為消費者提供綜合性的服務,服務產品也更加附有“旅游化”“娛樂化”“信息化”色彩。
(2)服務產品延伸
消費需求延伸加速了服務產品性能多變,在滿足消費者體育及文化、信息、旅游等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體育服務的新業態發展及體育場所的新產品之間的連接速度。體育服務業與競技體育資源、體育賽事資源、體育場所資源、休閑體育資源、體育文化資源、體育傳媒資源的協同融合形成了若干新型體育服務與體育場所融合的服務產品。服務產品的延伸對于促進體育服務的新業態發展及體育場所高質量協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僅推動了體育場所的服務類產品不斷外延,同時也將體育服務的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目前我國對于體育服務新業態發展及體育場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促進政策缺乏協同有效的保障機制作為鏈接橋梁,能夠支撐雙方相互協同、相互支撐的政策尚未出臺,因此在制度政策上應加大體育服務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激化體育服務產品與體育場所在實踐領域方面的資源共享。
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所高質量協同發展缺乏專業的人力資源儲備庫,作為第三產業,從事一線服務行業人員的收入較低,造成人力資源的流動量較大。加大體育服務行業從業人數,保障從業人員的基礎薪酬待遇,鼓勵體育服務業、體育場所盈利企業與相對應專業的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合作,通過校企結合的方式共同培養體育服務行業專業人才。
創新體育服務新業態發展協同管理制度,完善體育場所高質量的服務體系,加快成果轉化。以協同為導向、協同模式發展為保障,從技術、業務、市場的角度,搭建體育服務新業態及體育場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組合式共同發展模式體系。
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建設協同發展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創新的落實路徑,更是延伸體育服務業、體育場館創新發展、增強體育產業價值的內在需要。協同發展初期,我國應抓住發展核心,通過把握體育服務新業態與體育場館建設協同發展的邏輯機理,制定政策保障機制、加大專業人才培養穩定協同模式的創新運行,最大限度釋放“體育生產力”,推動體育服務業新業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