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不忘初心跟黨走,定能實現中國夢!”在河南省代表團的分組討論中,黨的二十大代表、新蔡縣練村鎮甘灣村村民王霞真摯樸實的發言,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老家在山東的王霞,是駐馬店市新蔡縣甘灣村的媳婦,她和丈夫馬飛也是這個村子里第一批返鄉創業的年輕人。
2010年,第一次到甘灣村,王霞被村里的狀況驚到了: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大年三十停電,春晚都沒看成……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后,路通了、業興了、村美了,靠養殖致富的王霞家,一口氣買了3輛汽車。
“我以前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小家過好,把老人照顧好,現在想得就多了?!蓖跸颊f,她在組織的感召下積極工作,還入了黨。
在自告奮勇為駐村工作隊當信息員的那幾年,王霞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黨員的使命和擔當就是帶領更多群眾過上好日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讓我堅定了扎根鄉村、服務群眾的信心和決心?!蓖跸急硎荆盎卮搴?,我將用鄉親們聽得懂的話,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好,以實際行動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新風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化力量?!?/p>
國有靈寶川口林場黨支部書記牛文梅:
打造林場黨建特色,
踐行“兩山”理論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黨代表,能夠帶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囑托,再次到現場近距離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我心潮澎湃,倍感光榮,也深感責任重大?!秉h的二十大代表、國有靈寶川口林場黨支部書記牛文梅說。
“愛綠、守綠、護綠,是我的追求和使命?!边@是牛文梅常說的一句話。防治蟲害、保護濕地、建設林場,30余年來,牛文梅一直忙碌在林業一線。
為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牛文梅在兩年時間里踏遍了靈寶的山山水水。風里雨里,寒冬酷暑,牛文梅沒叫過苦和累。在她的努力下,靈寶市繪制出了全市森林病蟲害分布狀況圖,創建了國家級林業有害生物中心測報點。
黨的十九大后,牛文梅開始負責靈寶境內黃河濕地保護工作,“上山下灘”成了她的日常。牛文梅還先后組織科技下鄉100余次,舉辦森林防火知識培訓30余次,培訓林農上萬人,被當地林農親切地稱為“牛大夫”。
“黨的二十大報告舉旗定向、思想深邃、高瞻遠矚、繼往開來,聽了震撼人心,更催人奮進。目標在前,重任在肩,未來我要在服務大局、推動國有林場改革、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等方面下苦功,打硬仗,不斷打造林場黨建特色,更好踐行‘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安鋼集團煉鐵廠燒結工序主管技師公毅:
為中原大地天更藍、山更綠、
水更清作出新貢獻
“制造強國、綠色轉型、尊重勞動……黨的二十大報告里出現的關鍵詞著實令人振奮,也為現代化燒結工序指明了發展方向?!秉h的二十大代表、安鋼集團煉鐵廠燒結工序主管技師公毅說。
公毅是一朵名副其實的“鐵玫瑰”,是安鋼集團煉鐵廠唯一的女性燒結工高級技師,也是安鋼歷史上首位燒結女工段長。
燒結工序產生的二氧化硫,占據了煉鋼全部工序產生二氧化硫總量的70%。為讓燒結工藝更加綠色低碳,公毅和工友們深入討論,總結出“延長燒結余熱發電系統發電解列時間操作法”“抑制燒結礦過分結晶的操作法”等創新工作方法,實現了污染物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讓“只見煙囪不見煙”成為現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代表,我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帶回生產一線,通過對標學習和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行成本,不斷減少污染物排放,為中原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作出新貢獻?!惫銏远ǖ卣f。
中建七局建裝公司設計研究總院院長白梅:
做好低碳、零碳建筑,
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作為一名建筑工程師,她研發出多項企業核心技術,推動了整個行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她在疫情期間主動請纓,深入現場參與設計建造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作為“紅色家庭”的一員,她踐行著爺爺、父親的初心,朝著新的使命奮斗。
她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建七局建裝公司設計研究總院院長、黨支部書記白梅。
作為建筑行業為數不多的女代表,白梅用自身經歷鼓舞著廣大女性?!跋衤榛ㄡ斠粯俞斣诨鶎?,釘在我的崗位上。”這就是白梅選擇的堅守。
從業30年,從項目技術員、總工到分公司負責人、設計研究總院院長,白梅奮斗在項目一線的時間有20年,扎實的技術功底就是靠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積累下來的。
“全國五一巾幗標兵”“中原大工匠”“河南省百名職工技術英杰”“河南省女職工十大創新人物”“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每一項榮譽背后,都是白梅夜以繼日的技術攻關。
“祖輩、父輩的經歷對我來說就是活教材,紅色基因早已流淌在我的血液中?!卑酌繁硎荆鳛樾乱淮慕ㄖ臉I者,她的歷史責任就是做好低碳、零碳建筑,推進建筑業的轉型升級。
“在我看來,要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我們就必須一直創新。”白梅說。
信陽市平橋區龍井鄉南雷村黨支部書記張庭蓮:
書寫“兩個更好”新答卷
“作為一名來自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基層黨代表,能夠坐在黨的二十大會場,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我的心情特別激動,感到無比自豪?!秉h的二十大代表、信陽市平橋區龍井鄉南雷村黨支部書記張庭蓮興奮地說。
“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甭牭綀蟾嬷械倪@段話,張庭蓮熱淚盈眶。
2016年,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張庭蓮,積極響應脫貧攻堅號召,回村創辦了一家利用廢棄秸稈制作工藝品的公司,吸納當地100多名農民就業。幾年下來,公司實現了農旅融合發展,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年利潤達400余萬元,助力94戶191名貧困群眾脫貧摘帽。
在張庭蓮等人的帶領下,南雷村成立了農業旅游公司,引進肉牛養殖、豆腐加工、草莓種植等特色產業,村民年人均收入也從不足7000元增加到11800元。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展望未來,張庭蓮信心滿懷:“黨建強則發展強,產業興則鄉村興。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發揮好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團結帶領黨員干部群眾共同奮斗,書寫‘兩個更好(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答卷?!?/p>
中鐵鄭州局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
電務維修技術中心副主任鄭小燕:
為高鐵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副主任鄭小燕,曾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巾幗獎章和鄭州局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參與研制的高鐵列控車載設備檢測系統獲鐵道科技獎二等獎。
鄭小燕與高鐵結緣的近10年,正是中原地區高鐵大發展的時期。技術裝備越先進,越需要可靠的數據支撐。在電務聯鎖領域,鄭小燕矢志追求“聯鎖關系100%正確、列控數據100%正確”,全力確保鐵路運輸安全。她先后主持參加了鄭開、鄭焦等城際鐵路以及鄭渝高鐵、鄭阜高鐵等新線列控系統施工建設和聯調聯試工作。
工作31年來,鄭小燕始終奮戰在科研一線,參與編寫出版的《鐵路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工程檢測規程》《高速鐵路信號工程施工技術及工藝標準》,填補了我國高鐵在這兩個領域的空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编嵭⊙嗾f,“作為高鐵建設者和維護人員,我要立足崗位,加強課題攻關和科技創新,自覺當好中國高鐵創新發展的排頭兵,嚴守‘兩個100%正確關,為高鐵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專業室負責人郭玉霞:
以實際行動不斷增強
航空強國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參加黨的二十大,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報告,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秉h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專業室負責人郭玉霞回憶起參會情景難掩激動。
郭玉霞說,從拿到報告的那一刻起,她就迫不及待地先去學習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統一等方面的章節內容,逐字逐句做標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國防科技”“核心技術”“創新驅動”等詞語頻頻出現,讓郭玉霞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支撐。會議期間,她的筆記本上記錄了滿滿20多頁學習感想和體會。在返回的高鐵上,她和同車廂的代表們還在交流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心得。
“新時代10年,是航空工業從奮起直追到制勝打贏的10年,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不斷增強航空強國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郭玉霞說。
“黨的二十大代表是一種身份,更是一份責任?!惫裣急硎?,自己要當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積極團結職工群眾,以更加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投身到民族復興、航空強國的偉大事業中,干出“鑄箭人”的精氣神,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鄭州圓方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薛榮:
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培訓用貼心用心服務贏得群眾口碑
再一次身穿大紅色的家政服走進人民大會堂,近距離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黨的二十大代表,鄭州圓方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薛榮激動萬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并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薛榮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字字句句都說到了我們心坎兒里。圓方集團從事的正是母嬰、家政、物業服務等行業,就是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p>
近年來,鄭州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整合各類資源,新增黨群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室、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助餐點等。
“作為綜合性物業服務企業,我們充分發揮常駐社區、貼近居民的優勢,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努力做好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長期照護。”薛榮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對養老服務人才的專業化培訓,用貼心用心的服務贏得群眾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