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劉萬敏
(聯勤保障部隊天津康復療養(yǎng)中心中醫(yī)針灸康復科,天津 300381)
缺血性腦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由于腦血供不足引發(fā)的腦組織損害現象,多與血管壁病變、局部血流動力學障礙等原因有關[1],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進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腔隙梗死、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失、邊緣區(qū)梗死等,可導致神經功能受損,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風險[2]。目前,關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多涉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理學說,亦缺乏有效防治藥物,其研究進展一直是醫(yī)學領域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3]。中藥在缺血性腦血管損傷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豐富經驗,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普及,大量研究證實中醫(yī)藥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確切療效,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結合該病的病因病機,對中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防治作用進行綜述,以期為該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傳統醫(yī)學理論并無缺血性腦血管病這一概念,依據其病位及病理特征,可歸屬于“瘀血”“痰濁”“脈痹”等范疇[4],其臨床癥狀散見于“中風”“胸痹”“心痛”“痰飲”“眩暈”“薄厥”“偏枯”“腎痹”等病癥[5]。中醫(yī)認為,此類疾病的發(fā)生多與氣血津液失常密切相關,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癥,其中,“本虛”多為肝脾腎氣虛,“標實”則以痰瘀互結為主[6]。論其“本虛”,多由素體虧虛、飲食失節(jié)、情志不暢等原因所致,其中,脾虛可致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則生痰濁而入脈中;腎主元氣,為諸氣之源,腎氣虛則無力行血,血管無氣,必停而為瘀;肝主疏泄,肝氣郁滯,則血隨氣滯以致瘀[7,8]。上述“正虛”所生痰濁、淤血皆為“實邪”,可阻礙氣機,使氣血津液受阻,而痰本源自于津,淤又源自于血,二者同源互衍,相互膠結。痰濁內阻則血行不暢,血瘀脈中則痰結不化,此二邪作為病理產物可損傷正氣,而正氣虛則邪實更甚,長此以往,虛實夾雜的惡性循環(huán)逐漸形成[9]。脈絡作為衛(wèi)氣營血的重要通道,是氣血津液的主要交換場所,亦為病邪入侵的重要途徑,當痰瘀實邪盤踞脈中,久之化為有形之邪,這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現代病理機制相對應[10],若遷延不愈,則毒邪蘊生,傷及臟腑,最終發(fā)展為各種病變。綜上,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機可概括為“正氣虛損、痰瘀邪實、痰瘀互結、血脈凝塞”,以致膏脂不得外泄,留于脈膜而發(fā)病。
2.1 通絡化痰法 痰瘀互結是貫穿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礎,痰濁與淤血同源互衍,二者作為病邪可傷及正氣,導致惡性循環(huán)的產生[11]。因此,通絡化痰法是臨床治療多種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基本方案之一。劉東坡[12]采用化痰通絡湯治療腦梗死疾病,結果顯示該方案療效確切,治療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不穩(wěn)定標志物[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劑(TIMP-1)]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該方案具有良好的腦保護作用。遲海濤等[13]研究發(fā)現,通絡化痰膠囊有助于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降低腦損傷。由此證實,通絡化痰法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具有積極治療作用。分析認為,以上組方中均含有法半夏及白術等藥,可燥濕化痰、健脾益氣,二者配伍,有助于健脾燥濕、化痰熄風,天麻、膽南星、丹參等藥分別具有平肝熄風、清熱化痰、行氣解郁之效,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燥濕、通絡化痰之效,化痰濁、散瘀血,脈絡通則諸癥除[14,15]。
2.2 益氣活血法 痰瘀實邪的形成與氣虛密切相關,氣主布津行血,氣虛則血行無力、津液不化,久之血停為瘀、津聚成痰,最終發(fā)病[16]。可見,氣虛為腦血管病起病之根本病機,在通絡化痰的同時,需重視益氣活血之法的應用。劉月秋等[17]研究發(fā)現,益氣活血通絡湯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下調其炎性反應,有利于提升整體療效。任勝洪等[18]研究發(fā)現,益氣活血法有助于穩(wěn)定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提高其臨床療效。分析認為,氣虛易引邪風侵腦,以致經絡阻滯、氣機逆亂,而以組方中均含有雞血藤、當歸等益氣生血、調和陰陽之藥,可促進血液運行,丹參、桃仁等藥材則具有破血散結、活血化瘀等功效,有助于化除腦部瘀積血塊,配合黃芪、地龍等益氣固本、祛瘀開竅之藥,可共奏扶正益氣、舒經活絡之效,通過祛除腦部邪風、散結竅中濁氣,恢復行血之力,進而改善患者腦部缺血、缺氧病癥,促使神經功能恢復[19,20]。由此可見,益氣活血法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2.3 健脾補腎法 脾主濕,腎主水,二者可運化水液,若脾腎漸衰,則健運失職,無以運化水谷津液,水濕停滯以致瘀而成痰,痰濁內生,沖任失調,則氣滯血瘀,礙血釀毒,成積成癰[21]。因此,脾、腎乃生痰之源,亦為治瘀之本,凡是痰癥,必與二臟有涉[22]。針對缺血性腦血管這一痰瘀之癥,健脾補腎為其治本之法。王紅娟[23]應用平肝健脾補腎法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發(fā)現此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水平,緩解缺血性疾病癥狀,安全可靠。此外,張濤軍等[24]研究證實健脾補腎活血方可顯著改善患者缺血區(qū)的血液灌注狀態(tài),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恢復。可見,健脾補腎法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積極治療作用,結合其治療機制發(fā)現培補脾腎可有效減少痰濁的產生,防止其聚集于血管壁,由此改善機體代謝水平,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積極防治意義[25]。
2.4 舒肝解郁法 肝主疏泄,可保氣機通而不滯,散而不郁,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郁結,則氣機不暢,久而化火,可影響脾腎的通調運化能力,使氣血津液無法正常輸布,導致沖任失調、氣滯血瘀,久而發(fā)病[26,27]。因此,舒肝解郁法可作為痰瘀之癥的有效治療方式。吳建明等[28]研究發(fā)現,舒肝解郁膠囊可改善模型大鼠的神經功能及腦缺血體積比,延長其存活時間,對實驗性缺血腦卒中具有良好防治作用。此外,裴晉云等[29]報道顯示,疏肝解郁藥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對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可見,舒肝解郁法在缺血性腦血管治療中也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分析認為,肝氣郁結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精神抑郁與氣機失調等方面,而舒肝解郁法的應用,可疏肝活血、理氣化痰,有利于以上病機的不斷改善[30]。
2.5 清熱解毒法 飲食失宜、多坐少動等均可導致機體火熱內生,日久不解則蘊熱化火,釀生熱毒,可影響臟腑功能,致使機體氣血津液運行失常,進一步誘發(fā)痰毒、瘀毒、脂毒等棘手病邪[31]。內熱與內毒相互結聚,久之為熱毒之邪,若邪氣亢盛,可致脈絡腐蝕,最終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形成[32]。對此,清熱解毒實為防治之良方。葉普法等[33]研究顯示,清熱涼血通瘀湯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流動力學,緩解其臨床癥狀,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較為理想。王濤等[34]研究發(fā)現,清熱化痰解毒湯可減輕缺血性腦卒中大鼠腦水腫程度,改善其腦神經功能。可見,清熱解毒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較為理想的應用價值。分析認為,熱毒可與瘀血、痰濁、陰虧等相互兼容、轉化,郁結于體內,日久可損傷脈絡,這與現代醫(yī)學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具有一定相通性,而清熱解毒法是利用寒涼之藥解熱毒之邪,阻斷其內生熱毒病機,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一定防治價值[35]。
基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因病機,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該病可從通絡化痰、益氣活血、健脾補腎、疏肝解郁、清熱解毒等角度入手,且結合多項研究分析可知,活血化瘀是本病治療基礎,而肝、脾、腎之“正虛”與痰、瘀、毒、熱之“邪實”則各有側重,其主要作用機制在于保護病變血管內皮、改善局部循環(huán)、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在中醫(yī)體系中,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癥狀較為豐富,其病名、病癥分型、治則治法、遣方用藥等尚無統一共識,另一方面,當前關于中醫(yī)藥臨床研究的可信度參差不齊,缺乏可靠的循證醫(yī)學證據。加強中藥在現代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開展更具信度和效度的臨床試驗,是未來中醫(yī)藥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