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曉
漢末襄樊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也就是東漢滅亡、魏國建立的前一年。這場戰役對當時正處歷史交替時期的中國格局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它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形成過程中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次戰役過后,關羽丟失荊州,劉備集團慘?。粚O權集團占據了荊州大部分土地,收獲最大戰果;而曹操則守住了襄樊一線,鞏固了其政權的南部邊境線。這年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相繼結束,這兩次戰役使得曹、孫、劉三家的勢力范圍基本劃定,也就是日后魏、蜀、吳三國的基本分界線。盡管劉備集團在兩年后的夷陵之戰中試圖奪回荊州,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對襄樊之戰的研究,筆者認為,以《孫子兵法》中所提出的“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作為主體思路進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分析襄樊之戰各方的勝敗因素。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一系列作戰原則的核心,是孫武強調的重要的戰爭制勝之道?!秾O子兵法》中講到:“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1〕意思是指善于指揮作戰的人,往往善于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夠牢牢把握戰場主動權。這一觀點歷來被兵家所推崇,后世《李衛公問對》中便有言:“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孫子兵法》中講到想要實現“致人而不致于人”,需要遵循多條作戰指導原則,其中以“先勝而后求戰”“我專而敵分”“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這幾條尤為重要。本文將分別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襄樊之戰各方的勝敗因素。
“先勝而后求戰”講的是要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是孫武強調的“備戰”“慎戰”思想的重要指導原則。這也是欲在戰爭中實現“致人而不致于人”首先要做到的一點?!秾O子兵法》中講道:“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薄?〕這一思想強調的是要確保戰爭能獲勝或能獲利,否則不能輕易發動戰爭。那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主動發起襄樊戰役的劉備集團一方應不應該發動這場戰爭,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首先,襄樊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襄樊地區指的是當時荊州北部的襄陽、樊城及附近區域。這里自古就是連接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交通要沖,多條水路旱路在此交匯,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3〕赤壁之戰后,襄樊地區一直在曹操集團的控制之下,但劉備和孫權集團也都一直想奪取這一地區,三家對襄樊地區的爭奪非常激烈。荊州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兵爭要地,從當時的戰略格局來看,荊州正處在聯合對抗曹操的孫、劉兩家勢力范圍的中間位置,起到聯絡東西的重要作用。而荊州北部的襄樊地區由于處在南北方勢力的邊界地帶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襄樊地區本身極有利于軍事上的防御,襄陽城北鄰漢水,與樊城隔江相對,又處鄂西山地之間,群山環繞,構成了抵御外敵的天然屏障?!?〕如果南方勢力占據了襄樊地區,就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有效保衛己方腹地;如果北方勢力占據了襄樊地區,則可以占據進兵江漢平原的門戶,對聯系孫、劉兩家的長江航道構成嚴重威脅,對孫、劉集團的腹地形成潛在威脅?!?〕可以說當時中國的形勢是“天下之爭在荊州,而荊州之爭在襄樊”。
有了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關羽主動出擊襄陽和樊城是有必要的,也是應該的。但問題是應不應該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這個時間出擊襄樊。關羽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此次主動出擊獲勝的幾率有多大?這些是問題的關鍵。
我們必須要談到襄樊之戰前夕的基本軍事格局。先理清一下時間,至多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兩個月前,劉備與曹操剛剛結束了在漢中的激烈爭奪?!?〕劉備奪取漢中后,在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當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這條時間線可以很清晰地告訴我們,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劉備集團已經占據了益州的全部和荊州的三郡,〔7〕集團的勢力范圍達到鼎盛。但此時劉備集團在表面強大的背后其實存在著極大的隱患,那就是荊州地區面臨著空前的軍事壓力,這種壓力主要來自孫權一方,少部分來自曹操一方。
首先是孫權一方。孫權一直企圖奪占荊州,不管他的理由是不是劉備“借荊州”,奪取荊州都是孫權集團發展道路上必須要完成的一步。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已經成功奪取西川、占據益州大部,這時的孫權就已經計劃用武力奪取荊州,只是當時雙方用和談的方式暫時解決了爭端(見前文注釋7)。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奪得了漢中,這也就意味著益州的全部都落入劉備集團手中,這時的孫權更能感受到劉備集團對自己的威脅。因為劉備這時已經可以調動兩州的力量,從水路和陸路威脅孫權的勢力范圍。尤其是劉備占據了長江中上游地區,可以順江東下對孫權集團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孫權集團一定是時刻緊盯著荊州的動向,隨時都在等待機會奪占荊州。而關羽對襄樊地區的主動出擊恰好給了孫權這個機會。其二,曹操集團剛在幾個月前輸掉了與劉備集團的漢中爭奪戰,此時不可能再輕易丟掉襄樊地區這一戰略要地。雖然表面看去關羽在荊州的兵力明顯優于曹仁在襄樊地區的兵力,但曹操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堅守此戰略要地,關羽想要成功打下襄樊地區的難度是很大的,退一步講即便是能打下來也大概率是難以速勝的。
因此從當時整體的軍事戰略格局來看,關羽出擊襄樊并不是一個穩妥的選項,而是帶有極大的軍事冒險性質。當然,有的學者在這里提出過一種觀點,那就是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是為了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軍事行動。這種觀點的論據主要出自于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曾經在《隆中對》中講到“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8〕仔細看其實不難發現這里面的問題,一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不具備《隆中對》所言“天下有變”的條件。二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間離漢中之戰不遠不近,這個“不遠不近”是個很大的問題。正常來講,適合發動襄樊之戰的時間有兩種選擇:要么就與漢中之戰同時發動,讓曹操首尾不能相顧;要么就等劉備集團的主力回到荊州,全力出擊??墒顷P羽偏偏選在了漢中之戰結束后兩個月,這時劉備集團的主力部隊尚在益州,而曹操卻將主力慢慢調回腹地。關羽在荊州的兵力十分有限,且從益州到荊州路途遙遠,劉備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對關羽形成有效的策應和支援,當關羽在荊州的部隊獨自面對曹操和孫權兩方勢力的時候壓力會非常大。
我們分析下來不難發現,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軍事冒險,他沒有準確地判斷出當時的戰爭形勢,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沒有做到“先勝而后求戰”,不應該在這個時候主動發起這樣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我專而敵分”是孫武強調集中兵力的重要原則。孫武深刻認識到兵力優勢是取得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他主張作戰時要集中兵力,并設法盡量分散敵人的兵力?!秾O子兵法》強調“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使“我專為一,敵分為十”〔10〕,以便在兵力對比上,達成“以鎰稱銖”“以碫投卵”〔11〕的優勢,從而達到“以眾擊寡”的目的。襄樊之戰中的曹操一方和孫權一方各自都是集中兵力對付一個方向的敵人,而關羽則處在了被迫分兵的狀態,需要同時面對兩個方向的敵人。
嚴格意義上講,我們所指的襄樊之戰的戰場并不局限于襄陽和樊城地區,應該包括了當時荊州地區的整個北部和東中部地區。關羽的兵力在整體上被分散在了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襄陽、樊城一線,一個是荊州后方(指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主要是南郡)。結合許多學者的分析,筆者認為,襄樊之戰時關羽在荊州地區所擁有的兵力大概是三萬余人。這一結論有一處有力的佐證,就是在前文提到的建安二十年(215),孫權、劉備雙方為爭奪荊州而劍拔弩張之時,劉備曾派關羽率三萬軍隊進駐益陽?!?2〕考慮到荊州地區在漢末軍閥混戰之中受到的波及較小、征兵的基礎較好,所以判斷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手里能動用的兵力大概是稍多于三萬人的。但問題是關羽在戰爭前期只是將其荊州部隊的一部分投入到襄樊戰場的前線,留下了相當一部分兵力在后方防備孫權。直到孫權這邊的呂蒙裝病返回建業,關羽才放心把留下防備孫權的兵力悉數調往襄樊前線?!?3〕可見關羽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面臨著兩線作戰的風險,這導致其無法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集中兵力于一個方向,作戰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更何況關羽此次面對的敵人都動用了相當強的力量來對付他。我們前文已經強調過孫權是一直覬覦荊州地區的,但凡有一點機會他一定不會放過,更不用說是這種對方大規模用兵所帶來的機會。事實上呂蒙、陸遜、朱然、潘璋等重要將領都被孫權派出參加這次奪取荊州的軍事行動,這也證明孫權這次是動用了其東吳軍隊的主力出擊荊州。曹操這邊也投入了相當強的兵力來救援襄樊地區。首先是于禁的軍隊,數量至少有三萬。〔14〕之后是徐晃的援軍,這支部隊雖然新兵多、戰斗力有限,但數量應當是非常可觀的。因為曹操曾經多次向徐晃的部隊派去援軍,并命令他要等各路兵馬到齊之后再向關羽發動進攻。〔15〕
由于兵力的分散導致關羽進攻襄樊的力量十分有限,他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拿下襄陽和樊城。雖然有過全殲于禁軍隊的巨大戰果,但他無法徹底實現奪取襄樊地區的戰略目標。而當關羽把防備孫權的兵力調往襄樊前線的時候,曹操派出的援軍也一波接一波的投入了襄樊戰場,關羽不但仍然拿不下襄陽和樊城,反而在后方遭遇了孫權的偷襲,最后全盤皆輸。關羽迫于形勢做不到“我專而敵分”,而對于曹操和孫權來講,這兩方則都是在自己的作戰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做到了“我專而敵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襄樊之戰的結局。
“避實而擊虛”是《孫子兵法》中關于正確選擇作戰方向和打擊目標的重要原則?!疤摗钡谋憩F主要有“怯、弱、亂、饑、勞、寡、惰歸、無備”等,“實”的表現則主要有“勇、強、治、飽、佚、眾、銳氣、有備”等?!氨軐嵍鴵籼摗钡暮诵木褪且荛_敵人的強項,打擊敵人的弱點?!氨軐嵍鴵籼摗迸c“我專而敵分”有著同樣的戰略目標,就是實現“以鎰稱銖”“以碫投卵”的效果,形成對己方最大的戰爭優勢。“避實而擊虛”強調要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戰機,做到“敵人開闔,必亟入之”〔16〕。孫權集團在襄樊之戰中充分遵循了“避實而擊虛”這一作戰原則。
首先,此次孫權對荊州采取的軍事行動是名副其實的以強攻弱。我們前文提到,孫權一直覬覦吞并荊州,但苦于一直未找到合適的機會。孫權做決策一向非常謹慎,即便是關羽已經率主力前去圍攻襄陽和樊城,他也沒有立即行動,而是等到關羽把留在公安、江陵的部隊都調到襄樊前線的時候才派遣呂蒙、陸遜等人開始行動?!?7〕呂蒙在對孫權的上疏中明確寫到了他們的計劃:“羽討樊而多留備兵……蒙乞分示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上,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薄?8〕當孫權和呂蒙行動的時候,他們所面對的關羽留下的守備力量已經相當薄弱了。關羽守軍力量的薄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力被調走導致兵力太少;二是留守的兩個主將糜芳和傅士仁也都與關羽有著不小的矛盾,〔19〕這更加降低了其守軍的戰斗力。
其次,呂蒙的“白衣渡江”是典型的“以有備攻無備”。呂蒙率領的精兵統一身著白衣、打扮成商人模樣晝夜兼行,快速控制了關羽的崗哨,致使關羽的荊州守軍完全沒有意識到東吳的軍隊已至?!?0〕《孫子兵法》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21〕為兵家先勝之道。呂蒙的這次突襲可謂效果極佳,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局勢的變化完全出乎了他們的預料,實在是來不及組織有效的防御?!?2〕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很容易發現,“避實而擊虛”是孫權一方在此次襄樊之戰中收獲巨大戰果的重要原因。
“因敵而制勝”是《孫子兵法》強調戰爭指導靈活性的重要原則。孫武強調靈活運用兵力和戰術變化的問題,他認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23〕。孫武主張指揮作戰必須做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24〕,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孫武在提出“因敵而制勝”原則的同時,還提出了許多運用該原則的策略和戰法,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動之,親而離之?!薄?5〕孫權一方在襄樊之戰中可謂將“因敵而制勝”這一原則運用到了極致。
對敵方指揮官的研究是做到“因敵而制勝”的先決條件之一,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26〕。孫權一方對關羽的用兵特點和性格特點做了充分的分析,針對其弱點專門制定了偷襲荊州的一整套計劃。
東吳方面清楚,關羽異常驍勇,且一直有吞并東吳所控制的荊州地盤的心思,所以必然會對他們可能的行動有所部署。為了讓關羽放松對東吳的戒備,呂蒙特意裝病返回建業。事實上關羽當時主要擔心的確實是呂蒙會在荊州有所動作,所以不敢放手調兵圍攻襄樊,而是留下了不少數量的守軍防備東吳。而當他得知呂蒙因病返回建業后,果然就開始把原本用來防備東吳的軍隊一波一波調往襄樊前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期間陸遜針對關羽性格特點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對關羽決策的改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首先,陸遜被選擇接替裝病的呂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有遠名,非羽所忌”〔27〕,而陸遜接替呂蒙后也一直在關羽面前表現得“不為羽所忌”。陸遜到達與關羽防區接壤的陸口之后,立即給關羽寫信,信中表達的核心思想有三條:一是表示愿意繼續鞏固雙方的同盟關系,二是極力夸贊關羽的功績,三是“好意”提醒關羽注意提防曹操的下一步動作。三條信息條條切中要害。第一條讓關羽感覺東吳仍然把曹操當做最大的敵人,不會輕易破壞與劉備集團的同盟關系;第二條讓關羽感覺陸遜非常恭敬謙虛,不敢在他面前有什么動作;第三條則是企圖把關羽的注意力更多地移到曹操那里去,從而放松對陸遜這邊的警惕。事實證明陸遜這封信的效果極佳,《三國志》記載:“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28〕一向為人驕傲的關羽聽了陸遜的話非常開心,果然上當,不再對東吳這邊有任何防備之心,放心地把留守的部隊大規模調往了襄樊前線。得知關羽調兵消息的陸遜立即報告孫權,孫權立即行動,派呂蒙和陸遜成功奪取了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地盤。關羽被孫權集團研究得極為透徹,其弱點被充分利用,成為左右襄樊之戰最終結局的關鍵因素。筆者個人認為,充分研究關羽,做到“因敵而制勝”,是孫權集團在襄樊戰役中能夠收獲巨大戰果的最重要原因。
“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這是孫武所提出的一系列作戰原則的核心。想要實現“致人而不致于人”,就需要遵循“先勝而后求戰”“我專而敵分”“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等基本作戰原則。漢末襄樊之戰中的各方在這些方面表現各不相同,尤其是在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兩方之間展現出了巨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正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場戰爭雙方的勝敗因素?!爸氯硕恢掠谌恕彼枷胱鳛椤秾O子兵法》的思想精華之一,對當今的戰場軍事指揮仍然具有極高的現實指導意義,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注釋】
〔1〕《孫子兵法·火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2〕《孫子兵法·火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3〕宋杰:《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402頁。
〔4〕宋杰:《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403頁。
〔5〕宋杰:《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405-406頁。
〔6〕漢中之戰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結束,關羽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發動襄樊戰役。
〔7〕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與孫權商議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荊州東部的江夏、長沙、貴陽歸孫權,荊州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具體可參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27頁。
〔8〕《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44頁。
〔9〕《孫子兵法·虛實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頁。
〔10〕《孫子兵法·虛實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頁。
〔11〕《孫子兵法·形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頁。
〔12〕《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64頁。
〔13〕《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57頁。
〔14〕《三國志》載“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可見于禁前去救援的軍隊至少有三萬人。具體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64頁。
〔15〕據《三國志》載:“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太祖前后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可見徐晃率領的這支救援部隊是由多路人馬集合而成的,數量比較可觀,至少在一萬人以上(一營大約為一千人)。具體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張樂于張徐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17-318頁。
〔16〕《孫子兵法·九地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頁。
〔17〕《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57頁。
〔18〕《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57頁。
〔19〕據《三國志》載,糜芳和傅士仁一直都嫌怨關羽輕視他們,關羽出兵時也多次責備糜芳和傅士仁糧草供應不利,還威脅要懲治他們,因此留此二人防備孫權確實存在很大的隱患。事實上糜芳和傅士仁也在孫權的部隊進攻時選擇了投降。具體參見《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61頁。
〔20〕《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57頁。
〔21〕《孫子兵法·計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22〕關于糜芳投降東吳的原因有多種解釋,本文在此處不做分析
〔23〕《孫子兵法·虛實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頁。
〔24〕《孫子兵法·九地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頁。
〔25〕《孫子兵法·計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頁。
〔26〕《孫子兵法·謀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
〔27〕《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96頁。
〔28〕《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