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國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山東 平邑 273300)
目前影響養牛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犢牛的成活率。犢牛的成活率和健康狀況直接影響養牛場的經濟效益。通常如果母牛近親繁殖或懷孕母牛分娩前營養不良,促使犢牛發生先天性疾病,自身體質較差,出生后死淘率較高。母牛分娩過程中助產工作失誤或對犢牛護理不當也會引起犢牛發生死亡現象。在犢牛飼養管理過程中,環境或衛生條件較差犢牛感染疾病,致使成活率降低。養殖戶需要在不同階段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案,降低犢牛死亡現象給養牛場帶來的危害。
犢牛先天性疾病往往是因為在母牛配種中,如果系譜登記不清楚會引起近親交配或繁殖現象,生產的犢牛易出現先天性疾病,犢牛體質和抗病能力較差,甚至一些犢牛剛出生就會死亡,犢牛發生死亡的概率極大增加。同時母牛在懷孕期飼料搭配不合理,機體營養缺乏,犢牛在胚胎時期就會發育不全,剛出生的犢牛也易感染先天性疾病,犢牛很難成活。
母牛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犢牛的生長發育,隨著母牛體況下降或年齡的增加,母牛的繁殖能力逐漸降低,生產的犢牛成活率也會受到影響。一些養殖戶為降低飼養成本,留用體弱多病或年齡較大的母牛繁殖后代,這些母牛對營養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降低,體況很差極易感染各種疾病,生產的犢牛成活率降低,所以使用年齡較大、體弱多病母牛來繁殖犢牛,是一種錯誤的選擇。養牛場應做好長遠規劃,及時調整牛結構,將一些年齡較大、體弱多病的母牛進行淘汰,嚴禁使用這些母牛來繁殖后代,否則犢牛的成活率也會大大降低,給養牛場帶來損失。
犢牛的體質直接影響成活率的高低,體質較差的犢牛肯定成活率較低,通常情況下犢牛體質較差是由于母牛懷孕期間管理不善引起的,尤其是母牛在懷孕后期,腹中胎兒生長速度較快,只有營養豐富、全面、足量且營養成分之間的比例合理,才能滿足胎兒生長發育需要。如果母牛管理不善,攝入機體的營養不足,致使犢牛各個組織和器官發育不良,體質和免疫力就會低下,進而降低犢牛的成活率。
母牛的分娩過程對于犢牛非常危險,一些母牛在分娩時,往往缺乏人工助產而導致犢牛死亡,母牛自行分娩時,犢牛的成活率就會降低,即使有人工助產,如果母牛分娩時間過長也會造成犢牛窒息死亡。同時母牛分娩過程中還易發生難產現象,如果助產人員未將所用器具或手臂進行嚴格消毒,在助產時就會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犢牛,增加犢牛感染疾病的風險,再加上犢牛體弱且抗病能力較差,感染疾病后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會死亡。母牛在分娩前缺乏活動,自身體質會明顯降低,易在分娩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增加母牛發生難產的機會[1]。
多數管理人員在犢牛出生后立即進行斷臍工作,易引起犢牛發生缺氧現象,致使犢牛很難恢復體力,這樣吸吮初乳也會受到影響。同時在斷臍過程中沒有將臍帶內的血液往回排擠,或者斷臍位置不當等,都會降低犢牛今后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因為臍帶內的血液富含造血干細胞,可促使犢牛機體免疫器官良好發育,對提高犢牛體質和免疫力非常有利。在斷臍時消毒工作不嚴格,極易致使犢牛臍帶部位發生感染,給犢牛感染疾病埋下隱患。犢牛出生后的斷臍工作很重要,直接影響犢牛的健康程度和成活率。
剛出生的犢牛需要精心護理,如果母牛母性較差,再加上管理粗放,發生母牛踩踏或壓死犢牛的事件。同時犢牛出生后沒有吸吮足夠的初乳也會降低犢牛成活率,犢牛免疫力低下、體內缺乏免疫細胞,而初乳中含有豐富的母源抗體和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犢牛可通過初乳來盡快恢復體力和免疫力。同時犢牛出生后體內蓄積胎便,易發生胎便中毒而死亡的現象,犢牛在吸吮初乳后,刺激胃腸蠕動,促使胎便排出體外。所以及時幫助犢牛吸吮初乳也是提高犢牛成活率的關鍵技術環節。
犢牛弱小,免疫器官發育不完善、免疫功能較差,對環境條件比較敏感,如果環境溫度較低或受到冷風刺激容易發生感冒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果母牛乳頭、飼料或飲水受到病菌污染,或飼料營養成分發生改變、粗纖維含量較高等,容易發生腹瀉或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此時需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果斷措施進行改善或治療,否則犢牛就會發生死亡現象而降低犢牛的成活率。
犢牛感染先天性疾病的情況往往容易被管理人員所忽視,一旦感染先天性疾病,犢牛很難成活,即使生存下來,整個生長過程中犢牛體質較差、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和生產性能明顯降低。這樣處于亞健康狀況的犢牛還會成為疾病暴發的傳染源,給整個牛群的健康狀況帶來威脅[2]。
分娩過程中助產失誤,不僅引起犢牛成活率低下,還可對母牛機體產生危害。如助產器械消毒不嚴格,也會對母牛產道造成污染,外界病原微生物可感染子宮或陰道,造成母牛感染子宮炎和陰道炎,給今后順利配種或懷孕帶來影響。另外母牛發生難產后,還易發生胎衣不下現象,也會降低母牛的繁殖能力。
如果母牛懷孕期間飼喂管理不善,母牛體況和膘情都會直接受到影響,不利于母牛處于健康水平,不僅影響分娩和犢牛的健康狀況,而且母牛還容易發生流產現象,延長母牛的空懷期而降低繁殖能力。另外母牛懷孕期間活動量不足,體質和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疾病。
剛出生犢牛體表沾滿羊水,通過蒸發可以將機體熱量帶走,如果環境溫度較低,犢牛自身保溫性能較差,容易受涼發生感冒。在做好助產工作的同時,等到犢牛出生后讓母牛來舔舐犢牛體表的羊水,還可用準備好的干凈毛巾將羊水擦干,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引起的體熱散熱情況,同時將產房溫度升高到20 ℃,減少環境溫度與犢牛體溫的差異,有利于維持犢牛體溫,減少溫度過低帶來的影響。還可在地面鋪設厚厚的墊料,避免地面過冷引起犢牛腹部受涼而發生腹瀉現象。
建議在犢牛出生后10 min才開始斷臍,能夠很好地緩解犢牛的缺氧情況和提高犢牛的活力,促使犢牛盡快尋找乳頭來獲取足夠的初乳,為今后健壯生長奠定基礎。同時在斷臍帶過程中,需要先將臍帶血液往回排擠,然后從距離臍部5 cm的位置剪斷,并且用碘酊對臍帶進行全面消毒處理,以后每天消毒1~2次,一直到傷口愈合為止,避免臍帶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降低犢牛感染發病幾率[3]。
剛出生的犢牛體質較弱,如果沒有人為輔助就很難自行吸收營養,再加上環境條件較差,在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極易感染肺炎和腹瀉類疾病而死亡。在犢牛出生后需要進行人工輔助,幫助犢牛盡快吸吮足夠的初乳,并且逐漸讓犢牛形成條件反射,以后可以主動尋找母乳來哺乳。管理人員還需要認真觀察犢牛整體情況,一旦發現犢牛出現腹瀉情況,立即停止吸吮母乳,避免母乳脂肪含量過高引起的腹瀉,同時查找腹瀉原因進行有效治療。
犢牛體溫調節能力較差,需較高的環境溫度才能維持正常體溫,應該供給溫暖的環境,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應提前做好保溫措施,避免犢牛受涼發生感冒或腹瀉類疾病。保持犢牛生活環境衛生干燥,消除病原微生物繁殖場所或條件,減少環境中存活的病原菌數量,降低犢牛感染疾病的風險。加強通風管理,降低環境中氨氣濃度,避免氨氣對犢牛呼吸道黏膜產生的損壞,降低犢牛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幾率,進而減少犢牛死亡給牛場帶來的影響。
犢牛機體新陳代謝旺盛,生長速度較快,如果飼養管理不當,不僅影響犢牛對飼料的消化和吸收,還可抑制犢牛生長發育,甚至感染疾病而發生死亡現象。一些養牛場的管理人員不具備專業技術水平,無法根據犢牛的生理特點進行科學管理,隨意給犢牛更換飼料、或飼喂時間不固定,致使犢牛消化功能受到抑制,機體營養不良,長期下來勢必影響犢牛體質和健康狀況,進而降低犢牛的成活率[4]。
管理人員需要正確掌握犢牛的健康狀況,根據不同生長階段制定合理的管理程序,每天定期飼喂,并合理搭配飼喂,在飼喂前將剩余飼料清理出來,避免飼料發生霉變而影響犢牛身體健康。同時犢牛飼料營養全價且容易消化,保證飼料營養相對穩定,減少更換飼料給犢牛帶來的影響。
母牛的繁殖能力較強,如果養殖技術水平低下,生產管理不善,就會降低犢牛的成活率,而犢牛的健康狀況直接決定牛場的經濟效益和健康發展。對造成犢牛成活率低的因素進行分析,希望廣大管理人員重視起來,在實際生產中,加強母牛懷孕期管理,避免近親繁殖,做好分娩期的助產工作,精心護理犢牛,保證犢牛和母牛的健康狀況,這樣能夠提高犢牛的成活率,確保整個養牛業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