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麗,潘廣輝
(1.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明月鎮人民政府,吉林 延邊 133600;2.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畜牧站,吉林 延邊 133600)
腹瀉疾病是黃牛等牛養殖業發展中經常發生流行的一類綜合性傳染性疾病,發病原因復雜,致病原種類多種多樣,通常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養殖管理不當,溫度忽高忽低,飼料營養價值較差等諸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約所引發的一種綜合性的疾病。黃牛是吉林省安圖縣的當家牛品種,黃牛品種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抵抗能力相對較強,但在長時間養殖管理期間,由于養殖戶不注重做好牛的針對性管理,尤其是進入冬春季節后,圈舍的防寒保暖性能相對較差,飼料營養價值相對較差,牛身體抵抗能力不足,一旦受到諸多應激因素刺激,導致黃牛的抵抗能力逐漸降低,胃腸道異常蠕動,不能很好地消化利用飼料,腸道水分顯著增加,引發嚴重的下痢和腹瀉疾病。尤其是犢牛感染動力腹瀉后,表現的消化道癥狀更為明顯,不能正常采食,身體逐漸消瘦,如若不能及時診斷病情,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的防范,勢必會造成大批量的犢牛發病死亡。需對黃牛冬痢腹瀉的發病原因進行全面的探討,結合實際癥狀開展針對性的診治,確保早發現、早處理,在短時間的控制病情,避免造成嚴重的危害。
吉林省安圖縣不斷加強農牧產業結構,有效調整、引導當地的養殖人員發展現代牛養殖業,極大推動畜牧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養殖規模呈現逐漸擴大的態勢。第一,加大對黃牛繁殖改良硬件設施的有效投入和建設。從多個渠道籌資20多萬元,加快人工授精體系的有效建設,配置了液氮罐運輸車,顯微鏡檢測設備及輸精專用的設備,加大了黃牛繁殖改良,并保證了硬件設施建設的科學合理。重點做好了品種改良培訓工作,對縣區范圍內的幾十名品種改良工作人員和養殖大戶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邀請了專業技術人員為廣大養殖戶和廣大農民群眾講授黃牛冷凍配種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了技術要點,進一步提高農民參與品種改良的積極性。第二,制定黃牛品種改造的優惠政策,結合當前牛養殖產業的發展情況,出臺加快推進黃牛冷配感染工作的相關規定和黃牛冷配管理的暫行辦法,將黃牛品種改良所需要的資金落實到位,每頭黃牛的冷凍精液,配種費用由50元下降到30元,切實提高農民進行黃牛品種改良的積極性。第三,不斷加強專業養殖小區建設,對重點扶貧小區,養殖規模較大的小區開展針對性的規劃建設,現階段全縣已經建設黃牛養殖小區超過10處,同時加快構建黃牛防御網絡體系,在9個鄉鎮建立黃酒冷凍配種站點57個,固定配種站點超過30多個流動的冷凍配種站點超過了19個,解決黃牛品種改良難的問題。2020年全縣黃牛冷凍配種數量達到了7 000頭,相比2019年增加了7%以上。第四,不斷加強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建立了縣鄉村3級凍疫病防控網絡體系,定期開展牲畜疫病防控和流行病學調查,將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第五,大力推廣“為養而種、種養結合、以養定種”的模式,以糧改飼為抓手,積極引導農牧戶種植青貯玉米和優質甜高粱等優質飼草料,大力推廣青貯、黃貯、微貯等實用技術,確保了飼草料充足。2021年,青貯玉米、甜高粱種植面積達到333.33 hm2。在中科院的支持下,落實推廣甜高粱2個品種266.67 hm2、青貯玉米2個品種333.33 hm2。建立優質牧草品種對比示范田3處7.33 hm2。第六,不斷加大優質牧草種植技術培訓和宣傳力度,引導、鼓勵農民種植多年生優質牧草,逐步實現飼草料種植品種優良化、種植標準化,提高飼草料產量,滿足養殖飼草料需求,為該旗黃牛養殖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隨著以黃牛養殖為主的現代牛養殖業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養殖規模擴大品種改良基礎上,疫病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尤其是進入冬季以來,以犢牛腹瀉下列為主要特征的傳染性疾病高發,雖然這類疾病不屬于重大傳染性疾病,但會對腫瘤的健康生長發育和成活產生較大的威脅,需要當地的受益人員和養殖管理人員提高重視程度,加強對該類疾病的針對性防范。
進入深冬季節后,如果不能保證飼料飲用水的清潔健康牛,在短時間內才生大量污染的飼料或者飲用水引發腸道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基層地區的很多養殖戶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或者粗心大意,不注重做好飼料的營養品質控制,很多飼料存在不同程度的發霉變質或者受到農藥等化學物質的嚴重污染,或者在飼料投喂過程中沒有進行有效的過篩處理,夾雜大量的泥土或者其他尖銳凸起物,都會造成嚴重的消化不良[1]。由于冬春季節沒有大量的新鮮牧草供給牛采食,需要人工投喂夏秋季節所儲備的干草,但是干草質地過硬,沒有進行有效的柔化處理,牛采食后經常會引發嚴重的消化不良,進而導致腹瀉疾病的發生。當前基層地區的很多農牧民在養殖管理中,對養殖環境衛生調控不當,衛生意識不高,一般應用簡潔的飲水設施和養殖管理設備圈舍建造不合理,牛的排泄污染物得不到有效的清理,經常和飼料飲用水接觸造成嚴重的污染,引發冬季腹瀉疾病的出現。
細菌、病毒繼發感染是造成黃牛動力腹瀉的主要原因。雖然近年部分養殖戶的衛生意識逐漸增強,養殖方式較傳統的方式衛生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但由于存在不確定因素,經常出現隱性感染。黃牛冬痢腹瀉疾病雖然不是一種重大傳染性疾病和惡性疾病,但傳播速度相對較快,病原種類多種多樣,如果不能及時控制養殖場的病原入侵,將造成牛反復流行該類疾病,反復傳播腹瀉疾病。尤其是當氣溫發生突變,溫度大幅升高或者下降后,牛的免疫系統降低,導致牛出現2種或多種疾病混合感染,進而引發復雜的腸道疾病,使腹瀉疾病的臨床癥狀逐漸特殊逐漸復雜,疾病的診斷難度逐漸增大。
有些養殖戶在擴大養殖規模中盲目的考量經濟效益,不注重環境的承載能力,盲目增加牛的養殖數量,隨意從外地引進牛,在引種中沒有進行有效的檢疫檢驗和嚴格的隔離觀察,到達養殖場后立即混合養殖。高密度養殖模式下,牛之間相互接觸,一旦養殖群體中存在隱性感染病例迅速傳播病原,導致大批量的牛發病死亡。氣候發生突變,長途運輸等各種不良應激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牛的免疫功能,破壞免疫系統,給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有可乘之機,感染牛后引發嚴重的腹瀉癥狀。養殖戶不注重做好環境衛生的有效調控,排出的糞便得不到有效的清理,在牛舍中長時間堆積發酵期間,會產生很多有毒有害氣體和有毒有害物質,也會滋生大量的病毒細菌,上述諸多應激刺激都會導致牛的胃腸道功能異常受損,不能恢復到原有的消化功能,最終引發嚴重的下痢和腹瀉[2]。
2021年3月下旬,中小規模養殖戶養殖的牛中突然出現一種腹瀉疾病,主要以犢牛和青年牛發病為主,成年牛的臨床癥狀相對較為輕微,或者不會出現任何臨床癥狀。患病牛在出現腹瀉癥狀前,表現為咳嗽氣喘,體溫升高到40 ℃,眼角有分泌物,隨后糞便噴射而出,排出的糞便顏色呈現黃綠色、棕褐色,有特殊的惡臭氣味,糞便當中有時會加雜有少量的血液,并且周邊的圈舍表面有大量的糞便附著,當腹瀉癥狀出現后,患病牛的體溫下降到38 ℃左右。出現該種發病情況后,將病情上報當地獸醫站獸醫,對發病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總結。通過調查能發現養殖場在規劃建造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圈舍建造比較隨意,比較簡陋并且防寒保暖性能相對較差,牛舍中的溫度相對較低,并且地面潮濕不堪,存在大量的糞便污染物堆積。征得養殖戶同意的情況下,對養殖場的病死牛進行進一步解剖觀察病死牛的病理特征,可發現消化道病變最為明顯,并在此基礎上采集新的病變組織,帶回實驗室后進行病原分離鑒定,發現菌體呈現螺旋狀、海藻狀或者逗號狀,形態多種多樣,革蘭氏陰性染色,但是不容易著色,1%的堿性復紅染色劑能夠很好地將其染色。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生化鑒定符合彎曲桿菌的理化特征[3]。在此基礎上進行血清學診斷,確診為彎曲桿菌感染引發的黃牛冬痢腹瀉。明確病源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疾病治療,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大。
該類疾病的潛伏周期通常在3~5 d,發病較為突然,年齡較小的牛和青年牛都會普遍出現腹瀉現象,發病率能達到20%~50%,發病2~3 d后,養殖場的病情能波及到80%青年牛和犢牛。大多數牛表現出嚴重的腹瀉,排出惡臭水樣,棕褐色的糞便,糞便中常混雜大量的粘液或者血液,患病牛呼吸脈搏,體溫和食欲正常,少數患病牛的病情相對較為嚴重,會表現出全身臨床癥狀。大多數患病牛表現為精神狀態逐漸變差,不能正常采食,腰背弓起,虛弱無力,成年牛的泌乳能力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發病過程通常在2~8 d,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4]。
發現胃腸道黏膜都普遍的存在充血水腫出血的現象,并且在黏膜表面會附著有膠狀液的黏液,胃腸道的褶皺會存在明顯的出血,腸道內容物常常會混雜有大量的血液氣泡,惡臭難聞,呈現水樣。病死牛的小腸黏膜充血在褶皺局部也會出現出血病灶,部分腸黏膜大量脫落,直腸當中也會出現同樣的腸道病變。患病牛的腸系膜淋巴結顯著腫大肝臟腎臟呈現灰白色,有時表面存在出血點,心臟質地變脆,失去血色好像水煮一樣,心內膜表面會存在大量的出血點。心臟、肝臟、腎臟等實質器官渾濁不堪出現顆粒性的變性,腸黏膜下層和黏膜肌層出現分離現象,常常會存在大量的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腸道黏膜,下層會存在水腫現象。
彎曲桿菌除引發黃牛出現下痢腹瀉癥狀外,還會導致妊娠母牛出現意外流產,所以在開展臨床診治過程中治療風險相對較大,在對養殖戶進行詳細的溝通交流之后,大膽采用中成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中藥組方是黃芪50 g、黨參50 g、白術30 g、炙甘草30 g、當歸30 g、陳皮30 g、升麻35 g、柴胡35 g、生姜20 g、大棗25 g,將藥物用粉碎機粉碎成粉末,用開水調成1 000 mL溶液,一次性灌服,同時對患病牛牛肌肉注射4 mL鹽酸多西環素注射液,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4 d。在給藥過程中一定要輕微,避免對牛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引發妊娠母牛出現流產,并且要指導養殖戶對污染的圈舍進行全面的清理。通過采用上述方法對牛進行為期3 d的臨床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臨床癥狀逐漸消失,連續用藥5 d后沒有繼續出現發病情況,3個月后隨訪牛生長發育正常,沒有繼續出現發病情況。防控黃牛冬痢腹瀉要執行嚴格衛生防范制度,對患病牛進行積極治療,同時控制傳染源,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要加強對環境的有效清理,及時清除污染的糞便墊草,并做好嚴格的無害化處理,對流行圈舍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加強對屠宰場的針對性衛生管理,防止機體被細菌嚴重污染。嚴格控制養殖密度不同來源,不同年齡的牛不能高混合養殖,做好妥善有效的分群處理。一旦發現疑似患病牛,應該立即將病情上報進行專業的診斷,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在黃牛養殖管理中,冬季是腹瀉疾病發生流行的高峰期,引起腹瀉疾病的原因多種多樣,養殖戶與相關防疫部門應該針對不同的發病原因引發的腹瀉疾病,開展針對性的防治。在開展針對性治療的同時,還應將預防養殖的理念充分融入到黃牛養殖的各個環節,注重做好養殖環境的清理和衛生消毒,減少細菌病毒自身的可能,從源頭上切斷病原的傳播渠道。在對黃牛腹瀉疾病進行臨床診治過程中,也不能忽視養殖細節,要確保早發現患病牛,及時將病情上報相關獸醫部門,積極配合獸醫開展疾病診斷,確保為牛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方案,保證牛健康,維護廣大養殖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