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貞
(江蘇省新沂市瓦窯畜牧獸醫站,江蘇 徐州 221400)
雞痛風病大多數是因為投喂高蛋白質的飼料所致,近年發現飼料中的鈣元素含量較高,也是造成雞痛風病發生流行的主要原因。當前隨著規模化養殖產業的顯著發展,很多養殖戶將疫病的防控重點放置在了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新城疫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種,忽視普通疾病尤其是營養代謝性疾病的針對性,預防造成其痛風病在養殖領域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再加上雞痛風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例如禽霍亂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癥狀十分相似,臨床診治過程中易出現混淆造成誤診。如果診斷不科學,診斷不及時會加重患病雞的營養代謝,癥狀引發雞身體抵抗能力下降,給其他細菌性傳染性疾病,病毒性傳染性疾病的進侵染提供條件,最終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
江蘇省新沂市一個規模化肉雞養殖場養殖8 000只雞,該養殖戶對雞進行嚴格的疫苗免疫接種,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重大傳染性疾病免疫接種,并結合養殖場和周邊地區的疫病流行特點,進行二類、三類疫病的動物防控,雞的飼養一直很穩定除出現常見的感冒癥狀外,沒有發生過重大傳染性疾病。但在2020年5月下旬養殖戶更換飼料配方,增加蛋白質添加后,突然出現精神狀態不良、不能正常行走、關節腫脹為主要特征的疾病[1]。出現該種癥狀后,養殖戶立即提高重視程度,將患病雞單獨隔離,認為是某些病原引發的傳染性疾病,隨后進行針對性藥物治療,但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情反而呈現加重的態勢,患病雞的數量逐漸增多。調查發現發病雞主要以59日齡的雛雞為主,大多數發病雞的體重超標,個體肥胖。隨后對患病雞進行臨床診治和病理解剖,發現各個臟器組織都存在尿酸鹽沉積,并對飼料配方做出針對性的調查,發現植物性蛋白飼料添加過多,鈣磷比添加不合理,鈣元素添加過量。結合實驗室診斷和鑒別診斷,最終判定為雞痛風癥,然后采取針對性措施對患病雞進行治療,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避免損失進一步增大。
患病雞的采食和飲水欲望正常,但大多數患病雞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身體逐漸消瘦,羽毛雜亂,雙翅下垂,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現象,排出的糞便呈現灰白色糊狀,并且能發現糞便中存在過量的尿酸鹽。大多數患病雞的運動出現障礙,各個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現象,嚴重的病例在沒有出現任何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2]。
對病死病例進行解剖,發現大多數雞因為腹瀉、身體逐漸消瘦、嚴重脫水,病變位置大多集中在各個臟器組織,尤其是肝臟、腎臟、腸系膜等器官,表面會附著一層灰白色或者白色的尿酸鹽沉積物,用手觸摸能感覺到沙沙的質感。腎臟顯著腫大,外觀呈蒼白色,表面存在花白色的條紋。患病雞的輸尿管中存在大量的尿酸鹽沉積,其他臟器器官沒有出現實質性的病變。
采集患病雞的病變臟器組織常規方法進行涂片染色鏡檢,沒有發現任何細菌,同時將其接受到幾種常見的培養基上,也沒有發現細菌生長。然后采集患病雞的病變組織進行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性關節炎的病原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3]。輕輕的刮去病死雞肝臟、輸尿管中的白色物質,放置在載玻片上進行壓片處理后,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尿酸鹽結晶存在。通過對飼料配方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測,能發現粗蛋白、鈣元素的含量超出養殖標準。
結合實驗室診斷,對病情作出有效診治,判定為雞痛風病,但是在臨床診治過程中,還需要畜牧獸醫人員做好禽霍亂、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性關節炎的有效鑒別。禽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型傳染性疾病,發生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季節性發病過程較快,一旦出現臨床癥狀,病情會快速傳播,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對雞養殖產業造成的威脅較大。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目前廣泛流行的一類急性高度接觸性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臨床上以咳嗽、打噴嚏、關節腫脹、生產能力顯著下降,腎臟出現病變,腺胃腫大出血為主要特征。該類疾病屬于病毒性傳染性疾病的范疇,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種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雞病毒性關節炎是由禽呼腸弧病毒感染引起。臨床上患病雞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炎癥病變,不能正常行走,行走時一瘸一拐,飼料利用率顯著下降是增重放緩,目前該種疾病也沒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只能開展針對治療,應用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
確診為痛風癥后,應停止使用原有的飼料,向雞投喂全價的飼料,避免使用慶大霉素磺胺類藥物,否則會影響雞的腎臟功能,要保證整個養殖環境清潔健康通風良好。緩解尿酸鹽沉積應該增加雞的飲用水供給,可以選擇使用腎立可100 g混合于100 kg飲水中,連續飲水5 d,能有效清除腎臟肝臟中的尿酸鹽,恢復肝腎臟功能,緩解痛風癥狀。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病雞可以使用補液鹽、復合維生素B溶液,飼料中添加魚肝油,按照維A含量進行計算,按照5 000~10 000 IU/kg飼料添加,促進新陳代謝,恢復腎臟的上皮細胞功能。嚴格控制飼料中的鈣元素添加量,15周齡前,鈣的含量不能超過5%。生長階段鈣磷比調控到2∶1,產蛋階段干冷比調控到4∶1或者6∶1。防控雞痛風癥應嚴格控制好養殖密度,加強飲用水的針對性管理,確保飲用水供給充足,保證圈舍通風良好,緩解各種不良的應激刺激。最重要的是應科學搭配治療,滿足雞生長發育所需的同時,嚴格控制鈣磷的添加,避免使用高劑量的蛋白質飼料。
雞痛風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體內尿酸代謝出現障礙,血液中的尿酸鹽含量顯著升高,超出腎臟的代謝能力,大量尿酸鹽堆積在腎臟組織中,造成腎臟損傷,腎臟功能逐漸減退,進一步影響其他物質和藥物的代謝,表現出全身中毒的一種臨床癥狀,該種疾病被劃歸為代謝性疾病,所有能造成積血液中尿酸鹽含量升高的疾病都可以劃分到痛風的范疇。由于雞痛風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十分復雜,在開展臨床診治中,對引起該種疾病的原因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和分析,幫助養殖戶不斷總結養殖管理經驗從而降低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率,將病情控制在萌芽階段。雞痛風的常見發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雞養殖管理過程中,所以有能造成腎臟功能出現下降或者嚴重損傷的疾病,都可造成痛風的出現。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沙門氏菌病、腎炎病毒等,這些病原都會對腎臟細胞具有較強的侵蝕性或者產生的毒素,對腎臟產生直接的損傷和毒素作用,表現為腎臟機能逐漸減退,對尿酸的排泄代謝能力逐漸變差,造成體內有大量的尿酸鹽沉積,出現痛風癥狀。對這些病死雞進行針對性的解剖處理,能發現腎臟顯著腫大,表面發白,好像花斑狀,泄殖腔中蓄積很多具有沙沙感的尿酸鹽。
當前很多養殖戶在發展雞養殖產業期間,為保證雞能健康生長發育,減少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率,勢必會在飼料和飲用水中添加大量的藥物。很多化學藥物往往是由多種分子構成對于機體是一種異源性的外來物質,進入機體后必然會通過代謝的方式將其排出體外。腎臟是機體排泄的重要器官,很多藥物對腎臟具有較強的毒副作用,例如磺胺類藥物、氨基糖苷類藥物、解熱鎮痛類藥物、第1代第2代頭孢類藥物,如果過量使用、大劑量使用、多種類使用或者長期使用,都會對雞的腎臟代謝產生較大的影響,使雞的腎臟代謝功能逐漸下降。尤其是磺胺類藥物在酸性條件下易形成不溶于水的固體顆粒物,這些顆粒物長時間在腎小管中沉積就會造成腎臟嚴重腫大,嚴重的可引發尿酸鹽沉積。有些養殖戶缺乏正確的用藥知識,雞一旦出現傳染性疾病,就多種類的使用抗生素,總覺得藥物使用劑量越大越好,最后造成藥物嚴重超標,機體存在嚴重的藥物殘留,病原產生嚴重的耐藥性,同時對動物的腎臟造成嚴重損傷,腎臟的代謝功能逐漸下降,尿酸鹽排泄出現障礙,痛風出現。
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過高,維生素A等諸多維生素添加不足,鈣的含量過高也會造成痛風的出現。蛋白質是雞生長發育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物質,是由氨基酸單位組成,而氨基酸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進入機體后,經過脫氨基酸作用會轉變成尿酸。飼料中過多的加入動物類蛋白質便會造成整體蛋白質含量偏高,過多的蛋白,經過嘌呤核苷酸合成與分解后,形成大量的尿酸,造成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顯著升高。而維生素A對保護黏膜具有很好的作用,它能加速黏膜的修復,缺乏時會造成腎小管集合管,以及輸尿管出現角質化與鱗狀上皮生化,黏液分泌能力逐漸變差,黏膜的保護功能逐漸變差,尿酸鹽排出受阻會形成栓塞物,最終造成尿酸鹽結石堵塞管腔,引發痛風癥狀。
雞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充分掌握不同階段基礎的生長發育特征,應結合其生長發育的不同,選擇營養均衡的配合飼料,要保證飼料中的蛋白質添加合理,品質較高,鈣磷比添加恰當,不能盲目的添加動植物蛋白質飼料和鈣飼料。還應注重加強各類傳染性疾病的針對性,預防控制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發生流行,堅持自繁自愈封閉化的養殖管理模式,防范外來疫病的傳入。當出現痛風癥狀后,應該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的診斷,并加強與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有效鑒別,避免出現誤診,保證診療方案的針對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