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昊,賈舒安,張睿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包蟲病學名棘球蚴病,在牛、羊的肝肺等器官中寄生細粒棘球絳蟲的幼蟲棘球蚴,造成幼年牛、羊生長速度受到影響,成年牛、羊的生產性能下降,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包蟲病作為一種寄生蟲病,危害性較大,影響養殖經濟效益。
包蟲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放牧地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寄生蟲病,感染率10%~40%,通常對幼年牛、羊的危害較為嚴重,感染后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臨床癥狀。犬類動物為主要傳染源,牧區狐貍、狼等犬科動物也是重要傳染源,牛、羊等多種動物為中間宿主。細粒棘球絳蟲寄生在犬類動物的小腸中發育,成熟的蟲卵隨著糞便被排出,造成周圍草場、土壤被污染,如果牛、羊采食污染區域的牧草,很容易感染包蟲病。蟲卵孵化后形成侵染性較強的多頭蚴[1]。在血液循環的作用下,幼蟲會進入牛、羊的各個內臟器官中,對肝臟、肺部、腦組織等重要器官造成危害,5~6個月形成包囊。如果犬科類動物進食感染包蟲病的牛、羊內臟器官,會導致感染,寄生蟲會在動物腸壁上附著,引起惡性循環。
牛在輕度感染的情況下,并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或者感染初期階段癥狀也不是十分明顯。如果在肝部寄生大量棘球蚴,牛會出現營養失調、無力反芻、逐漸消瘦的癥狀。如果包囊體積比較大,牛的腹部右側會膨大,有時可能會有黃疸出現,也會出現眼結膜黃染的情況;如果在牛的肺部寄生,則出現呼吸困難和咳嗽的癥狀,在聽診的過程中,各個部位會出現半濁音灶,在病灶位置聽診會發現肺泡呼吸音減弱,嚴重時呼吸音會消失。如果包囊破裂,各個癥狀都會隨之惡化,牛會逐漸力竭體虛,最后窒息而亡。
羊在輕度和感染初期都沒有明顯的發病癥狀,寄生部位普遍在肝、肺、腎等內臟表面。如果感染情況較為嚴重,則根據感染位置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在肺部感染的情況下,出現咳嗽的癥狀,長期咳嗽會出現臥底、難以站立的情況。如果羊群集體感染且比較嚴重,會出現慢性長期呼吸困難的癥狀,同時伴隨輕微咳嗽。對肺部叩診,可發現各個部位出現局部半濁音灶。聽診肺部病灶時,肺泡呼吸音較為微弱;如果在肝表面寄生,影響消化系統,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如果肝臟損傷嚴重,則叩診會發現濁音區擴大,對濁音區觸診,病羊會出現疼痛感,肝臟內容物增加之后,羊的右側腹部會出現輕微的膨大變化。如果羊感染包蟲病較為嚴重,則會出現食欲下降,最后甚至絕食的情況,背毛雜亂、易脫落,最終導致死亡。
為更好地防治包蟲病,需要對該疫病的病理學變化進行分析。牛、羊患病后通常會出現肝腫大的現象,肝部硬度較高,伴隨黃疸、肝腹水等癥狀;囊內有較大的張力,沒有明顯的波動感。棘球蚴進入肝部最開始為囊性結構,對周圍細胞產生刺激,然后生成內囊和外囊[2]。內囊可分為2層,分別是發生層和角質層。在發生層中,會有帶蒂、有生殖細胞的頭節、發生囊長出來。最后發生囊會破裂,頭節被釋放出來并且進入囊液中,在底部沉降后變為囊沙。子囊和頭節會消耗囊液中的營養成分,蟲體因此死亡,囊壁出現鈣化的情況。角質層有彈性,顏色為白色半透明。
在實際診斷中,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結合包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等多個方面,參照動物棘球蚴病診斷農業行業標準進行診斷確診。對動物尸體剖檢時,在肝臟、肺等處發現包囊可確診,也可用X射線或超聲波診斷,又或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犬作為牛、羊包蟲病主要傳染源,為此一些地區制定“月月驅蟲、犬犬投藥”的防控措施,尤其在牧區養殖戶的牧羊犬驅蟲工作仍存在很大盲區。對包蟲病的防控普遍存在漏洞。
在規模場的養殖中,常見飼養犬只未拴養,在廠區內隨意流竄,場內四周未設置驅除流浪狗的設施。傳染因素是因為飼養的犬放養飼養,一旦體內感染包蟲病則很容易對養殖場內的牛、羊造成巨大的感染風險。
在出現包蟲病后,難免會出現一些病死牛、羊,飼養人員應該對這些病死牛、羊采取有效的無害化處理措施。很多地方沒有建立完善的無害化管理設施,處理方式也不符合相關標準。主要問題是無害化處理的地點不固定,處理比較隨意,在過程中產出的廢料、垃圾、殘留飼料等污染物,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有效的消毒處理,堆放和丟棄較隨意,污染環境,帶來隱患。
在出現包蟲病后,很多飼養人員沒有采取科學的治療措施,隨意使用藥物,治療不對癥,耽誤治療最佳時間。還有部分飼養人員為提升牛、羊的免疫力,隨意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沒有按照規范用藥,或長期使用固定幾種藥物,造成用藥效果不理想,影響牛、羊的免疫力。
包蟲病的致死率較高,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通常可采用驅蟲和手術2種治療方式。在治療前,應先進行牛、羊分群,對于癥狀輕微的病牛、羊,采用驅蟲治療的方式,可采用丙硫咪唑或吡喹酮治療,根據牛、羊的體重確定使用劑量,通常丙硫咪唑按90 mg/kg體重劑量投喂,服用間隔為每周1次,連續服用2次;吡喹酮按25~30 mg/kg體重劑量投喂,每天服用1次,連續服用5 d(服用總劑量為125~150 mg/kg體重)。如果養殖場內有犬科類動物感染寄生蟲,同樣也要進行藥物驅蟲,每月固定驅蟲1次,通常使用吡喹酮與丙硫咪唑,按照體重確定藥物使用劑量。吡喹酮按5 mg/kg體重劑量投喂1次;丙硫咪唑按10 mg/kg體重劑量投喂,1次/d,連續3 d。驅蟲后3 d內產生的糞便要收集,做好無害化處理,避免循環感染;如果牛、羊的癥狀較為嚴重,可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以牛腦包蟲為例,在斜坡位置對病牛進行保定處理,病牛需要側臥且頭部向上。將患病處的毛剃除干凈,然后使用碘酒消毒,再使用75%的酒精脫碘消毒。麻醉處理后,使用手術刀在患病位置切開V字切口,掀開皮膚用止血鉗固定,切開骨組織,同時采取止血措施[3]。通常,手術部位腦膜表面會有大量囊包寄生,切開后溢出,或者牛憋氣2 min后蹦出,用止血鉗拉出包囊。如果表面沒包囊,則可以打孔刺入包囊,使包囊液順著針孔流出,或套上注射器抽出包囊液,抽干為止,最后注入75%濃度的酒精,殺死全部頭節。結束后縫合傷口并使用青霉素鏈霉素抗菌持續治療3 d,避免繼發感染。
3.2.1 進行預防免疫
目前是以養殖數量較多,最易感染的山羊、綿羊為主,利用羊包蟲病(EG95)基因工程疫苗進行免疫接種。采用皮下注射,首次免疫后28 d再進行加強免疫1次,2~5月齡母羔羊為優先免疫群體。
3.2.2 加大宣傳力度
提升養殖人員的重視程度,促進畜牧獸醫管理部門和衛生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開展集中培訓工作,使養殖人員充分了解包蟲病有關的知識。對轄區內的犬只,應該做好管理工作,要與牛、羊飼養區域保持距離,同時做好糞便的處理工作。患病牛、羊的內臟器官、尸體要采取無害化處理。在日常管理方面,保持養殖環境的干凈衛生,對牧草、水源進行嚴格的檢查,避免病菌傳播。飼養人員也要注意個人衛生,定期開展消毒工作,有效預防各類疫病。防疫員要給養殖戶多普及驅蟲知識,提升飼養人員的驅蟲意識,使其按照規范要求定期對牛、羊進行驅蟲,降低各種寄生蟲類疫病的發生概率。
3.2.3 建立完善的檢疫制度
嚴格執行定點屠宰的方案。嚴格檢疫牛、羊包蟲病,如果檢測出病理組織。則需要根據防疫要求采取對應的處理措施,尤其要加強病畜內臟的無害化處理工作,杜絕隨意丟棄、喂食的行為。
3.2.4 對包蟲病流行區域內的犬科動物進行嚴格管理
對犬進行規范限制,建議實行拴養,按照制定的防控措施,做到“月月驅蟲、犬犬投藥”,定期使用吡喹酮驅蟲。
在牛、羊養殖的過程中,包蟲病是比較常見的寄生蟲疫病,對牛、羊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養殖人員應根據包蟲病的流行性特征、致病機理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包括教育宣傳、驅蟲、檢疫等輔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