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穎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國富鎮畜牧獸醫站,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4700)
雞大腸桿菌病在雞養殖中比較常見,主要由于多種血清類型的大腸桿菌引起。該病易對規模化養殖造成威脅,不利于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提升。需要采取科學技術方案,針對產蛋雞大腸桿菌病進行防控,確保后續養殖能在理想條件下進行,避免出現經濟損失問題。養殖雞產業屬于黑龍江拜泉縣的重要特色產業之一,針對相關病癥防控進行探究,為拜泉地區雞養殖產業平穩、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有利于未來進一步發揮地區優勢,達到理想養殖目標。
拜泉縣地處黑龍江省,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條件。該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農業養殖與食品精加工產業占比較高,在節能環保、制品銷售等產業鏈發展層面具有良好的地區表現。養殖雞屬于拜泉縣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通過長期建設與規劃,拜泉縣已形成龐大的雞養殖體系,為縣域經濟的進一步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需要重視相關產業的疾病防控需求,科學控制,為未來拓展行業規模并提高經濟效益夯實基礎條件。
大腸桿菌屬于環境寄生類型,普遍生存在動物皮膚表面與腸道環境內部。通常大腸桿菌不會導致機體出現疾病問題,在健康消化道環境內,內容物平均包含大腸桿菌10 g,能生成對機體具有應用價值的維生素成分,包括維生素B與維生素K等,屬于有益細菌的一種。但是,在機體免疫力較為低下或特殊情況時,大腸桿菌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如致病血清類大腸桿菌能感染哺乳動物與禽類,使其產生高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問題。在機體免疫系統無法快速清除病毒的情況下,導致大腸桿菌快速繁殖,進而引發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問題,包括敗血癥、心包炎、肉芽腫、肺炎等致密疾病[1]。在臨床層面,大腸桿菌致病最易引發的病癥為急性敗血癥與卵黃腹膜炎,學界普遍認為大腸桿菌致病獨立產生概率相對較低,引發此病癥的原因往往較為復雜,難以進行直接排除。防控相關疾病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確保產蛋雞能在理想條件下正常生活,降低大腸桿菌病發病概率。在黑龍江拜泉縣地區,引發產蛋雞大腸桿菌病的主要原因與大量使用抗生素、應用抗生素不合規范有關。抗生素雞尾酒療法若沒有按照規定標準進行應用,可能會導致包括大腸桿菌在內的多種細菌出現嚴重耐藥性。一旦耐藥問題出現,導致產蛋雞大腸桿菌病發病概率迅速上升,不利于群體養殖的防控處理。需要重視相關防控需求,通過采取針對性應用方案,使雞大腸桿菌病能得到有效處理,避免損害養殖戶經濟效益,為持續、平穩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為確保產蛋雞大腸桿菌病能得到科學防控,養殖戶需要明確疾病診斷要點,避免在防控過程中出現失誤問題。產蛋雞大腸桿菌病在養殖過程中發病概率相對較高,患病雞往往存在精神表現不佳的問題,同時食欲顯著下降。部分情況下,患病雞可能會長期處于蹲坐狀態,體表羽毛逆立,整體消瘦且下痢,產蛋次數減少。若大腸桿菌感染擴散至下呼吸道,病雞會出現打噴嚏、呼吸急促等現象,其容易與霉形體病出現混合感染,表現為氣囊顏色渾濁、厚度增加,內部存在干酪樣物質。若感染部位處于心臟,則屬于纖維素性心包炎,病雞心包往往出現增厚現象,同時附著絨毛滲出物質,容易導致心肌與胸腔內部出現粘連問題,增加病死率。經解剖可發現病雞肝臟背膜厚度增加,腸道可能存在壞死部位、黏連現象。病死雞卵黃破損概率高,經常散布腹腔內部,存在惡臭氣味。產蛋雞感染大腸桿菌病混合概率較高,需要結合病雞外在特征,通過病理解剖方式確診,與禽流感、傳染性鼻炎相互鑒別,防止出現混淆問題,為后續采取科學防控方案提供重要支持。
3.2.1 注重環境管理
在針對產蛋雞大腸桿菌病進行防控中,環境管理屬于重中之重。為實現理想管控目標,養殖戶需要盡可能減少動物源飼料占比,并消滅養殖環境內存在的鼠患,防止病菌通過飼料與老鼠載體進行傳播[2]。同時,還需定期針對養殖環境展開消毒,消毒過程中應保證雞群處于環境內,無需進行疏散。由于消毒屬于帶雞進行,需選擇刺激性較低的消毒藥劑進行投放。通過帶雞環境消毒,可最大限度降低病菌聚集傳播概率,同時可保護產蛋雞上呼吸道,防止出現黏膜感染問題。大腸桿菌對于環境條件的要求較為嚴格,防控相關病癥可通過加強通風換氣等措施,使環境有害氣體濃度下降、稀釋內部塵埃,達到降低病癥感染的目標。在養殖環境處于溫暖狀態的情況下,養殖戶需要定期展開消毒工作。通常帶雞消毒需要每隔3 d進行1次,在產蛋雞20 d后需要排除免疫周期,靈活調整消毒時間。若養殖環境為密封類型,則應每隔7 d進行1次帶雞消毒。針對養殖水源進行消毒時,可采用碘制劑或氯制劑進行處理,最大限度降低消毒劑危害級別。若條件允許,還可應用季銨鹽消毒劑進行水源消毒。此外,養殖戶需要定期針對內部區域清糞,保證產蛋雞所處環境空氣清潔,符合不刺鼻、不刺眼、呼吸順暢標準即可。飲水設施清洗工作應2~3 d進行1次,若應用料槽進行飼喂,則需要遵循少添勤喂原則,避免殘留食物導致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環境管理還需要針對溫度與濕度進行科學把控,若早間與晚間溫度差距超過6 ℃,導致產蛋雞抵抗力下降,增加大腸桿菌病發病概率。需要結合執行措施,使養殖環境溫度與濕度符合理想標準,確保早晚溫差能控制在6 ℃內。
3.2.2 注重免疫防治措施應用
在針對大腸桿菌病進行防控中,養殖戶需要重視免疫措施的應用價值,確保產蛋雞能得到充足的免疫處理。大腸桿菌病防控可采用滅活疫苗進行操作,選擇青島易幫含、山東華宏含產大腸桿菌疫苗,可有效提高產蛋雞免疫活性,降低病癥出現概率。在免疫注射階段,由于滅火佐劑影響,產蛋雞可能會出現應激表現,包括蹲伏、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通常經過12 h即可恢復正常狀態,若癥狀持續,則應及時采取醫療措施,防止出現意外損失。在完成正常免疫接種后,產蛋雞體內將會留存大腸桿菌抗體,使其能抵抗高致病力細菌侵襲,有利于降低抗生素實際用量,保證養殖安全。需要重視免疫防治措施的應用,確保其能得到正確實施。
3.2.3 應用微生態制劑平衡產蛋雞腸道微生物
在防控產蛋雞大腸桿菌病的過程中,微生態制劑屬于較為新穎的技術方案之一。此類技術能利用制劑對雞腸道環境進行調整,使菌群能處于平衡狀態,有效抑制致病血清大腸桿菌繁殖,降低其毒性。在實際應用中,養殖戶可選擇芽孢桿菌、雙歧桿菌等微生態制劑類型,并按照科學比例添加至喂養飼料內,使產蛋雞能快速補充相關菌群,實現平衡腸道狀態的目標。通過采取此類措施,能顯著降低產蛋雞大腸桿菌發病概率,有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實現理想控制目標。
3.2.4 科學應用抗生素方案控制疾病
針對產蛋雞大腸桿菌病進行控制的過程中,養殖戶可選擇抗生素方案進行處理。但是抗生素應用具有嚴格的規范需求,若沒有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操作,可能會導致大腸桿菌耐藥性提升,進一步加劇病癥表現與傳染性。養殖戶需要明確抗生素控制規范,確保后續操作流程能符合基礎標準。在應用抗生素進行控制前,養殖戶需要首先展開藥敏實驗。通過篩選敏感抗生素類型,可最大限度提高控制效果,避免藥物療效不佳導致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在選擇對應抗生素類型后,還需要針對用藥劑量進行規劃。藥物劑量過低會導致其無法正常控制大腸桿菌感染,最終影響治療效果。若藥物劑量過高則有可能導致副作用問題出現,還會增加抗生素殘留風險。黑龍江拜泉縣大腸桿菌耐藥性較高,同時存在多重耐藥特征。在選擇抗生素治療方案中,應謹慎選擇用藥劑量,確保病癥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耐藥概率與殘留概率。針對大腸桿菌病,應當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的方式進行處理[3]。腸炎型感染上午需用單硫酸卡那霉素進行治療,包括頭孢菌素、林可霉素等。通常每150 kg水源混合藥劑,連用3~4 d即可。下午應采用白頭翁散200 kg,將其加入飼料內拌食以達到清熱涼血、控制感染的作用,用藥持續時間為4 d。此外,還應加入乳化魚肝油500 kg混合水進行治療,使病雞腸道受損黏膜能得到充分修復,用藥時間為5 d。針對敗血型感染,包括肝周炎、腹膜炎等,應在上午應用頭孢如慶大霉素等150 kg混合水源,或采用氟苯尼考200 kg混合水進行治療,用藥時間為3~4 d。下午采用金芪液150 kg混合水或抗體速升150 kg混合水源進行治療,用藥時間為3~4 d。針對關節炎型感染,上午采用阿米卡星包括磷霉素等150 kg混合水源進行治療,用藥時間為3~4 d。下午需要采用激活速補500 kg混合水進行治療,使病雞能快速獲得必需維生素與氨基酸,提高基礎免疫力,用藥時間為4~5 d。
雞養殖產業屬于黑龍江拜泉縣重要發展產業之一。對常見的養殖病癥大腸桿菌病進行分析,明確主要的防控措施,做好該病的治療措施,降低該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進一步拓展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