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鋒
(湖北省棗陽市畜牧技術推廣站,湖北 棗陽 441200)
在養殖肉牛過程中,由于各種不良應激因素的影響,如飼料變質、氣候突變及圈舍環境不衛生等,均有可能致使肉牛產生胃腸道疾病。如若養殖戶未及時防控,極有可能會傳染至其他健康肉牛,提高肉牛死亡率,為肉牛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1.1 臨床癥狀
傳染性腸胃炎是在肉牛養殖中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主要因細菌病毒感染導致,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肉牛都有可能感染此病。隨著肉牛日齡不斷增加,因傳染性胃炎疾病導致的死亡率,逐步下滑。傳染性胃炎對犢牛所造成的危害更嚴重,肉牛傳染性胃炎發生病原,主要有大腸桿菌、流行性腹瀉及沙門氏菌等。肉牛傳染性胃炎具有一定潛伏期,傳染性較為強烈。當肉牛患有這種疾病后,體溫會明顯升高,食欲有所下降。伴隨嘔吐及腹瀉等癥狀,排泄物屬于黃綠色水樣稀便,而且在糞便中伴有大量氣泡。
1.1.2 預防
在每年冬季及春季等重要季節,加大牛管理工作力度,有效降低每種致病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為牛舍做好保暖工作,并且保障圈舍正常通風,及時清除牛舍內存在的各種糞便,保障牛舍養殖環境足夠清潔及干燥,而且制定嚴謹的牛舍衛生消毒機制,定期針對肉牛牛注射疫苗,加強肉牛牛抵抗力,降低肉牛牛患得傳染性胃炎的幾率。此外,注重科學引種,防止引入疫區牛種。當牛運送至養殖場后,需要進行嚴格觀察,加大隔離控制力度,保障牛健康后,才能將牛合群養殖與管理。
1.1.3 治療
肉牛傳染性腸胃炎患病原因多種多樣,在治療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找準病因。面對流行性腹瀉、冠狀病毒感染及傳染性腸胃炎等,應選擇強化補液及預防繼發感染抗病毒等措施,展開針對性治療。如若經檢測,發現肉牛患有傳染性胃炎,而且是因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等細菌引起的,則在明確致病源后,展開藥敏試驗,選擇高敏抗生素完成治療工作。如若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使用針對革蘭氏陰性菌具有強烈作用的抗生素、林可霉素或大霉素[1]。抗病毒藥物中,板藍根粉劑及利巴韋林粉劑效果較為明顯,將這些藥物添加到肉牛飲用水或者是肉牛飼料中,按照說明書控制用量及用藥時間、次數,即可發揮治療效應。同時結合肉牛情況,適當應用抗細菌治療計劃及抗病毒治療計劃,并配合以下用藥:5%葡萄糖生理鹽水300 mL、10%碳酸氫鈉50 mL、20%安鈉咖注射液10 mL、維生素C注射液10 mL、混合進行一次靜脈注射,每天注射1次,連續使用3 d,3 d為1個療程,但在該過程中,需加強補液,避免出現酸中毒現象。
1.2.1 臨床癥狀
肉牛出現牛前胃弛緩問題,主要是食用大量無法消化的飼料,導致肉牛前胃收縮能力有所減弱。食用的食物無法在胃部順利消化,或者是向瘤胃推送,致使使用食物在前胃部分腐敗,出現大量有毒物質,直接損害肉牛的胃部系,統誘發胃部疾病。患有牛前胃弛緩現象的肉牛,排便明顯減少,經常出現便秘情況,鼻鏡較為干燥,體溫無異常現象。長期患有牛前胃弛緩現象的肉牛,身體逐步消瘦,觸診瘤胃肉牛出現明顯的疼痛感,用手觸摸瘤胃內容物,具有明顯的波動性[2]。
1.2.2 預防
為防止肉牛出現牛前胃弛緩問題,首要任務是改善肉牛飼養管理措施。科學調節飼料,防止單一投放無法消化的粗飼料。在喂養肉牛時,要禁止出現變質飼料、發霉飼料及冰碴飼料。在更換飼料時,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突然更換飼料。尤其在規模化養殖肉牛時,雖然要在短暫時間內加強肉牛膘情,但要保證肉牛具有充足運動量,促進肉牛胃部正常蠕動,促使其有效吸收食物。
1.2.3 治療
在針對肉牛前胃弛緩疾病進行治療時,應清楚病因,并確保肉牛前胃正常蠕動,防止出現發酵情況,保障瘤胃蠕動。可事先絕食,使用瘤胃興奮藥,10%氯化鈉溶液100 mL,5%氯化鈣溶液200 mL,20%安鈉咖溶液10 mL,氨甲酰膽堿、毛果蕓香堿、新斯的明等,魚石脂15 g,酒精50 mL,常水1 000 mL。在使用藥物治療過程中,應注重強化飼養管理,而且要重點檢測飼料質量及飼料成分,提供充足的飼料及飼草。
1.3.1 臨床癥狀
牛瘤胃積食主要是因為肉牛一次性使用大量粗飼料或者是大量精飼料,導致牛瘤胃體積快速增加,胃壁迅速擴張,胃瘤正常消化機能出現紊亂現象,而且運動機能也日漸混亂。正因這些變化,引起胃腸疾病。在肉牛患有牛瘤胃積食疾病后,食欲有所下降,鼻鏡較為干燥,腰背拱起,經常搖尾呻吟,而其左下腹部出現了輕微膨大現象,眼結膜處充血,排便次數明顯減少,呼吸較為急促,糞便極其干硬,具有惡臭之味,外觀上看屬于紫黑色。隨著肉牛患有這種疾病的病情逐步加重,機體日漸脫水,甚至無法行走,出現震顫現象,而且心律不齊,極有可能出現全身衰竭問題,嚴重情況下,導致肉牛因機體衰竭而死亡。
1.3.2 預防
在養殖肉牛過程中,加強養殖管理工作,科學搭配飼料,而且堅持定時定量向肉牛牛投喂飼料,防止肉牛一次性過餓,或者是一次性過飽。在更換飼料時,要按照具體的飼料更換原則更換,防止出現大量難以消化的飼料[3]。在肉牛育肥管理之際,精選飼料不可過度增加精飼料投喂量。在每次投喂飼料時,要先投放粗飼料,再投放精飼料,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投放飼料,尤其是對于規模化養殖場來講,一定要合理設計運動空間,以保障肉牛具有良好的運動習慣,促使其腸部胃部正常蠕動。
1.3.3 治療
治療過程中注重清除瘤胃內容物,提高瘤胃興奮性。一般病例可促進內容物排除,如絕食、使用鹽類瀉藥、油類瀉藥,出現酸中毒者可使用5%碳酸氫鈉溶液進行糾酸,同時使用瘤胃興奮藥。也可使用或配合使用中藥進行治療,如“曲糵散”。嚴重肉牛患病病例,可直接進行洗胃,或施瘤胃切開術進行治療。
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如果養殖人員發現肉牛患有胃腸道疾病,則應立即針對肉牛展開治療計劃,可分為“中藥治療”及“西藥治療”2種方式。使用中藥方法治療肉牛胃腸道疾病,無須耗費昂貴成本,而且效果較為優良,可以在根本上解除病因。在應用中藥治療之際,可以選用100 g生姜,將其放在具體容器中煎熬,選擇應用適量清熱感冒顆粒,與生姜混合煎熬,為患有胃腸道疾病的肉牛引用相關“藥水”,每天灌服1次即可。如果肉牛病情較為嚴重,則應配合其他中草藥進行治療。相比中藥治療方式,西藥治療方式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普遍應用各類抗生素,西藥見效比中藥見效更快,但如若長期應用同一種抗生素,極有可能導致肉牛出現耐藥性。出現反復發作同一種疾病的現象,而且抗生素成本偏高。在治療肉牛胃腸道疾病時,一定要精心選擇治療方式,慎重選擇抗生素治療方法。
肉牛飼養人員綜合素養高低直接影響肉牛養殖效果。如若飼養人員并未掌握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極有可能導致肉牛在養殖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胃腸道疾病問題。注重提高飼養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定期展開培訓活動,向養殖人員普及肉牛胃腸道疾病知識,以確保其掌握充足的胃腸道疾病判斷技巧,能進一步了解選擇哪一種方法有效治療肉牛胃腸道疾病。即在發生肉牛胃腸的疾病后,在短暫時間內給出最有效的防治方案,將胃腸道疾病為肉牛帶來的影響控制在最低范圍。
關于肉牛的食用日糧,需要由專業養殖人員科學搭配,要嚴格控制粗糧及細糧的比例。肉牛采食過量易發酵的豆科類牧草,極有可能導致肉牛瘤胃鼓脹或者出現脹氣疾病。在配比肉牛日糧時,切記不可過量。同時,在飼養及投放飼料時,可適當補充益生菌及瘤胃素,在常規化喂養過程中,提高肉牛腸胃疾病預防水準。
養殖肉牛過程中,肉牛出現胃腸道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引起肉牛胃腸道疾病的致病原因極其多樣,如飼料質量不佳、管理不當或者是牛舍環境較差等。要求具體養殖人員加強日常管理水平,而專業人員在具體診治過程中,重點分析肉牛臨床疾病癥狀,找到發病原因,才能采用針對性措施展開治療,避免盲目用藥,否則極有可能提高藥物耐用性,影響后期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