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進,沈文浩
(1.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大橋鎮農業農村局,江蘇 鹽城 224131;2.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鹽城 224131)
許多地區的中小規模養殖場數量猛增,在養殖場數量增加的同時,由于養殖人員缺乏專業素養或其他相關因素影響,導致生豬養殖過程中頻繁發生各種疾病,嚴重阻礙生豬養殖業的后續發展。養殖人員需從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發病后的臨床表現及實際防控情況進行深入剖析,深入探討研究中小規模飼養場非洲豬瘟的防控策略,對非洲豬瘟防控過程及方法進行優化完善,實現非洲豬瘟高效防控,盡量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提高生豬養殖經濟效益。
在當前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發展過程中,非洲豬瘟病毒是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管理人員應加大對于非洲豬瘟病毒的重視。非洲豬瘟最早出現在非洲肯尼亞地區,由于缺乏有效管控導致非洲豬瘟病毒迅速擴散蔓延,在21世紀20年代開始進入我國生豬市場,對于生豬市場造成極為嚴重的打擊,極大程度地影響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十分強大的傳播能力,病毒可從口鼻進入生豬體內,對生豬體內的吞噬細胞和淋巴組織進行猛烈攻擊,破壞生豬的免疫系統導致生豬免疫能力降低,被非洲豬瘟病毒侵襲的生豬死亡率極高,導致生豬養殖人員受到極其嚴重的經濟損失[1]。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以下傳播特點。第一,非洲豬瘟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如果在早期沒有及時進行控制將導致病毒大范圍擴散蔓延,為養殖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二,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對象主要是豬類,如家豬、野豬、疣豬等,其中家豬的易感性極高,在非洲豬瘟病毒對家豬進行侵襲時,并沒有明顯的品種、性別及年齡差異,對于其他物種的傳染能力較低。第三,非洲豬瘟病毒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并且具有一定時間的潛伏期,在病毒進入生豬體內初期養殖人員難及時發現明顯癥狀[2]。對當前非洲豬瘟的流行趨勢其發生特點進行分析可發現,許多地區的非洲豬瘟是由于養殖場的飼養人員使用血粉、泔水喂豬導致,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需要嚴格把控生豬的生長環境及使用飼料等,盡量避免養殖場內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
在非洲豬瘟流行的初始階段,病豬的主要患病類型是較為典型的急性型,一般患病1~4周,并且幼豬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病毒會出現高燒,體溫升高可以達到41 ℃左右,同時病毒會出現嚴重的厭食表現,在其耳部、四肢及腹部皮膚可以發現大量出血點,在病豬的黏膜處會出現潮紅、發干現象。同時耳鼻處會出現膿性黏液分泌物,并伴隨有嚴重的消化功能紊亂現象,出現嘔吐及便秘,在病豬的糞便表面甚至可發現血液及黏液覆蓋[3]。生豬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會伴有嚴重的精神癥狀,出現精神萎靡及共濟失調、步態僵直等表現。
由于非洲豬瘟屬于近期出現的新型病毒,在20世紀初才在非洲地區首次被發現,并且該種病毒較為復雜,非洲豬瘟病毒的疫苗研發工作在1960年左右才開始初步進入正軌,研究人員針對這種豬瘟病毒進行多種實驗室疫苗研發,但是在疫苗研發中出現較多問題導致疫苗無法在短期內投入實際應用中,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4]。在當前階段非洲豬瘟病毒并沒有確切有效的疫苗能有效的疫苗防控。
目前研發人員針對非洲豬瘟病毒已研發出針對性的檢測手段及檢測設備,但是使用專業設備對非洲豬瘟進行檢測的成本高昂,一般的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難以負擔非洲豬瘟病毒的檢測成本,導致非洲豬瘟檢測設備及檢測方法難以進行大范圍推廣。中小規模的生豬養殖場一般開設在鄉鎮級農村中,但是此類地區的動物防疫機構缺乏專業的病毒檢驗人員,加之防疫工作復雜繁多,防疫機構常出現資金短缺現象,非洲豬瘟的檢測及預警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在一些大型生豬養殖場中即使安裝非洲豬瘟病毒的檢測設備,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及限制,例如缺乏專業檢測人員、缺乏檢驗場地的,導致非洲豬瘟病毒檢測設備無法正常運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廣泛的傳染源,在自然條件下,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物品或人員,如病豬、病豬制品、患病生豬的糞便,泔水、飼料,甚至運輸人員、運輸車輛工具等都可能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染源,大大增加了非洲豬瘟病毒的防治難度。
由于目前市面上沒有針對性的非洲豬瘟疫苗及特效治療藥物,一旦養殖場內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將會給生豬養殖場帶來毀滅性打擊,為養殖人員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非洲豬瘟病毒主要以防控為主,需要加大對于非洲豬瘟的檢疫監察力度,擴大非洲豬瘟病毒檢測技術及設備推廣范圍,盡量避免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動物產品或者人員進入到無疫情區域。
在當前階段想要阻斷非洲豬瘟病毒傳播,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對易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生豬進行捕殺,同時對患病生豬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在進行生豬養殖時需要盡量控制生豬的活動范圍,降低養殖場內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概率。但是目前許多地區絕大部分的中小生豬養殖場內缺乏專業化的無害化處理設備,并且無害化處理技術嚴重落后,無害化處理廠無法將所有生豬養殖場進行統一管理,導致難以對患有非洲豬瘟的死亡病豬進行徹底的無害化處理。在對患病死亡生豬進行處理后,一些生豬養殖場對于被患病生豬污染的物品、場所及糞便等難以做到徹底的殺菌消毒。
隨著科技進步與時代發展,目前許多地區的生豬養殖場內設備及技術也不斷升級進步,許多養殖場的生物安全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不同規模及地區的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非洲豬瘟病毒的蔓延擴散就從側面證實許多地區的生豬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較低,并且在生豬養殖業發展過程中,許多地區具有大量的低生物安全水平的散養戶,甚至是生物安全水平更低的放養戶,此類生豬養殖人員缺乏非洲豬瘟病毒防控的意識與相關專業技術,此類生豬飼養場中并沒有生物安全設施及相關技術,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消毒隔離手段。對發生過非洲豬瘟疫情的生豬養殖場進行調查分析可發現,人員進出、養殖場內飼料及物品流動、外來運輸車輛等是非洲豬瘟病毒發生的主要因素,也是進行非洲豬瘟病毒防控的關鍵要點,要對中小規模養殖場非洲豬瘟進行嚴格防控就需要從以上幾點入手,采取專業化的生物安全防控手段對非洲豬瘟病毒進行防控滅殺。
做好非洲豬瘟病毒的防控工作其核心要點是避免傳染源進入生豬養殖場中,如果非洲豬瘟病毒進入養殖場養殖人員需要及時進行識別并啟動緊急預案,并及時對非洲豬瘟病毒及患病病豬采取撲殺消毒隔離等措施,避免養殖場外的運輸車輛及運輸人員進入養殖場中,阻斷非洲豬瘟病毒繼續傳播擴散。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在進行非洲豬瘟病毒防控室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要素。首先,對患有或可能患有非洲豬瘟的生豬進行嚴密隔離處理,有效阻斷非洲豬瘟傳染源。其次,對可能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場所及物品進行嚴格的消毒與清洗,盡量殺滅生豬養殖場內的傳染源、清除物品上的非洲豬瘟病毒。為避免生豬養殖場內病毒傳播,需要將養殖場內的運輸車輛及相關人員工具物品等進行集中控制,避免車輛及人員流動或物品交叉使用。非洲豬瘟并非成片發生,而是在養殖場內散亂分布,由此發現養殖場內的生物安全隔離設施對控制非洲豬瘟病毒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生豬養殖場內建立切實有效的隔離設施可有效控制非洲豬瘟病毒在養殖場內傳播蔓延,提高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并嚴格執行生物安全隔離措施和防控制度、提高非洲豬瘟檢測水平盡早發現非洲豬瘟病毒,可對非洲豬瘟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對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過程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過程具有復雜性,在進行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風險分析時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進行,養殖場建立生物安全措施需要依據風險分析及評估結果進行設定。在當前階段并沒有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特效疫苗及藥物,建立生物安全隔離措施是阻斷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手段,生豬養殖場建立并嚴格執行生物安全隔離措施十分重要,需要根據生豬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從生豬引入、外來人員消毒、運輸車輛清洗、物品消毒、飲用水來源、冰豬無害化處理、養殖場周邊環境評估等各個方面進行考慮分析后在進行生物安全隔離措施的建立,在措施建立后養殖人員還需要對措施的應用效果進行檢驗,保證生物安全隔離措施的有效性。
目前已知的非洲豬瘟循環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家豬與家豬之間的循環;野豬與野豬之間的循環;家豬、軟蜱與家豬之間的循環。非洲豬瘟病毒可以在以上3種循環中持續存在,在對生豬養殖場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時,生豬養殖人員需要保證生豬養殖場外圍環境的安全,采取相關防控隔離手段對周邊環境進行控制,避免軟蜱、野豬等可能攜帶有非洲豬瘟的生物進入養殖場中,同時還需要對養殖場內的蚊蠅等因素進行嚴格控制,避免此類生物攜帶的非洲豬瘟病毒進入養殖場生豬體內。
要避免非洲豬瘟病毒進入養殖場首先需要做好生豬養殖場的選址工作,距離作為防控非洲豬瘟病毒的重要屏障,需得到養殖場管理人員的充分重視。生豬養殖場的選址應符合相關動物防疫要求規定,和飲用水源、村子、交通路線及屠宰場等地區的距離需要保持大約500 m以上距離,而養殖場和無害化處理廠的距離需要至少不低于3 000 m,生豬養殖場在建設時需要保證其空間布局合理,將養殖場內的生活區域和生產區域進行嚴格劃分,避免出現交叉污染的現象。
防疫部門人員需要加大對于非洲豬瘟防控的宣傳力度,提高養殖人員對非洲豬瘟的重視程度,保證生豬養殖人員能正確識別非洲豬瘟病毒,提高非洲豬瘟病毒防控技能水平,當養殖場內出現非洲豬瘟病毒時可以正確及時的進行應對,避免非洲豬瘟病毒大范圍擴散蔓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在進行養殖場種豬引入時,養殖人員需要提高自身對非洲豬瘟的疫病防控意識,重視種豬引入環節,養殖人員需要對種豬市場進行多方面深入調查,切實解到種豬的來源地,并且在種豬運輸中需要嚴格遵循防疫管理制度,保證進入生豬養殖場的種豬身上沒有非洲豬瘟病毒。在種豬引入養殖場后養殖人員需要將其隔離2個月左右,在源頭上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生率。生豬養殖場內的養殖人員需要加強養殖場的環境管理,根據養殖場所在地區的天氣變化及生豬生長的實際情況對養殖場內的溫濕度進行合理調節,定期定時對養殖場進行通風換氣,并且還需要對生豬生活區域進行定期清理消毒,為養殖場內生豬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降低養殖場非洲豬瘟的發生幾率。
非洲豬瘟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疫病,但是具有極高的死亡率,一旦發生將會給養殖場帶來極其嚴重的經濟損失。在進行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非洲豬瘟防控策略制定時,養殖人員需要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深入思考,盡量將養殖場內非洲豬瘟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降到最低,推動生豬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