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山
(魚臺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濟寧 272300)
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養殖戶生產生活的重要來源,是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扶持產業。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意識增強,畜牧業市場化進程加快,國家出臺“三農”政策以來,養殖戶適當利用飼草資源,實現科學養畜。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養殖場創新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促進畜牧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畜牧業市場化進程。
阿魯斯以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分析了養牛專業合作社產業鏈,并對產業鏈運行存在問題展開剖析,并提出了具體對策。吳雪婷以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對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展開剖析,對畜牧業發展模式現狀及優化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議。張慶軍對畜牧產業發展分析,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提出了優化畜牧產業體制,提升技術管理水平意見,創建優質產業發展體系,實現鄉村畜牧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深挖畜牧產業品牌資源,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曲靖瞳分析了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及政策體制,對當前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產生因素深入研究,提出了提升畜牧產業產品質量及生態環保意見和策略。
第一,文化因素對畜牧業市場化的深層作用。養殖戶主要以種畜養殖業及食品加工業維持生計,也是養殖場特色產業。畜牧飼養文化對畜牧市場化作用、生活文化、人際關系三個視角進行分析。首先,畜牧飼養文化對畜牧市場化作用分析。養殖場養殖應具備優質的草場資源及氣候,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以來,畜養品種不斷增加,優化了畜種,種畜養殖除了繼承原有畜牧傳統文化,還演變為交換與貿易畜牧經濟文化,種畜養殖技術不斷成熟,食品加工產業不斷完善,推動了畜牧業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發展。養殖戶生活方式從傳統生存型轉向為發展型、消費型,農作物種植已經成為畜牧業的依附產業,提升了養殖戶收入水平。其次,生活文化對畜牧業市場化作用分析。養殖戶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協作,以家庭為單位幫扶外來養殖戶種畜養殖或奶食品加工,從小家庭觀念融入了大集體觀念,實現了以家庭為核心的種畜養殖模式。最后,人際關系與政策導向對畜牧業市場化作用。傳統養殖場體制使養殖戶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形成了集體經營文化,非競爭的集體幫扶。隨著畜牧業市場化發展以來,傳統家庭手工作坊與現代化、機械化、規模化發展不同,創建了去中心化的發展道路。第二,文化旅游附加需求對畜牧業市場化作用。旅游業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開發與維護能力受到局限,作為文化旅游產業,如果能夠發揮養殖場食品優勢,在畜牧業市場化的宣傳帶動下,可以促進畜牧市場規模擴大,帶動周邊服務產業協同發展。
第一,自然環境對畜牧業市場化影響。養殖場受到光熱資源、水資源影響較大,近年來,河流水資源肆意破壞,氣候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異常天氣頻率增加,雪災、旱災威脅草場生態,對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從種畜品種分析,養殖場一般選擇人工建設操場、種植青貯玉米、調整養殖結構等方式維持畜牧業市場化平衡發展。種植和養殖結構調整是畜牧業市場化發展的主要方式,食品加工受到原材料供應及養殖場家庭勞動力制約,也是畜牧業市場化重點考慮問題之一。第二,人文環境對畜牧業市場化影響。養殖場生產技術與產業環境直接關系到畜牧業市場化發展水平,養殖場社會關系互幫互助,缺乏良性競爭環境,家庭個體舍飼養是養殖場主體,制約畜牧業市場化發展。
第一,地理環境對文化生態系統影響。養殖場自然資源維持養殖場供產銷平衡,也是促進養殖場穩定生產的重要因素,養殖場自產自銷、自給自足,脆弱的草場生態地理環境及畜牧文化營造了小家庭、小作坊經營文化,很難實現機械化生產規模。第二,文化生態系統演進困境。可持續發展側重對生態環境及經濟穩定發展,忽視了文化對產業發展作用,畜牧業市場化有助于人們正確認知自然環境、文化生態。畜牧業市場化進程推進,人口的增加,草場載畜量有限,養殖場養殖戶勞動力不足,缺乏品牌拓展意識,產業鏈深加工能力欠缺等問題制約畜牧業市場化發展。
為了實現畜牧業市場化良性發展,應不斷拓展銷售渠道。但目前畜禽養殖場缺乏拓展銷售渠道意識,仍以實體直營方式為主,偶爾利用微信開展營銷活動。目前部分地區養殖場缺乏電商銷售經驗,受傳統線下銷售固化模式影響,線上運營能力有限。雖然線下積累了部分客源,但相對于互聯網銷售,線下受眾群體有限,養殖場人員缺乏對電商的信任,在沒有政府及龍頭企業的帶領和培訓下,養殖戶很難自主尋找線上銷售渠道。
畜產品研發和品牌化發展與養殖戶內源發展動力息息相關。部分養殖戶在加工食品過程中,未能從戰略角度考慮,僅僅從容易生產為主,缺乏產品創新意識和品牌建設意識,對畜產品種類創新、商標注冊等缺乏前瞻性考慮,未能從市場需求角度考慮產品研發及生產走勢。產品種類匱乏,養殖戶對品種創新意識薄弱,生產能力薄弱。養殖場品牌文化影響消費者關注度,對養殖戶的收入水平有一定影響。
文化教育水平是提升生產力的基礎,對意識觀念、綜合素養影響較大。鄉村振興戰略下,畜牧業市場化發展只有注重人才培養,才能提高奶畜產品創新研發,提高產品生產品質。但目前畜牧養殖場從業人員高中以上文化較少,尤其從事產品研發的高端人才匱乏,缺乏懂技術、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從業者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不能對經濟市場全面剖析,不能深挖地域歷史文化,對品牌建設、產品開發、畜牧技術創新等提升帶來一定制約。目前,雖然養殖戶在食品加工及牲畜飼養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面對種畜繁育、疾病防控等缺乏專業能力,完全依靠以往生產經驗,很難擴大品牌知名度及客源數量。如果不能提高養殖場從業者文化技術水平,將很難促進畜牧業市場化發展。
養殖場發展擴大需要在傳統工藝上創新開發,但部分養殖場的養殖戶在食品加工方面仍以傳承居多,養殖戶后代大學畢業向往城市生活,對傳統技藝感興趣的人數較少,導致目前養殖場產品工藝傳承人數不多,產品研發缺乏創新性。
養殖場在畜牧業市場化發展過程中,受到宣傳費用限制,民族特色產品開發未能被大眾熟知,不能吸引更多外地消費者,政府注重抓經濟、抓生產,而忽視了產業持續發展的方針路線規劃,畜產品宣傳方面的投入不足,有關養殖場產品文化報道僅局限于地方媒體,不能在抖音、快手等新興媒介擴大宣傳,制約了產品市場化開發。
根據國家近年來對市場主體活力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談中強調,要創建國際化、市場化營商環境,支持企業參與市場合作競爭,重視個體工商戶發展,推動投資便利化。養殖場應抓住市場發展契機,持續優化原有食品加工工藝技術,創新研發新品種,推動產業鏈升級。首先,應培育精良、優質的特色食品為發展目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培養民族傳統視屏加工業,拓寬畜牧食品手工作坊銷售渠道,借助新媒體視頻直播平臺,擴大品牌知名度,提高產品受眾客群,培養民族畜牧產業鏈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養殖場種畜養殖業及食品加工業振興發展。其次,引導養殖戶提高品牌意識,對食品手工作坊申請注冊商標,打造公用品牌,提高養殖場食品業市場競爭力,實現養殖戶增收、穩收。最后,加強畜牧業產業鏈聯動發展,推廣民族特色文化,結合區域地理環境優勢、文化特色優勢,開發旅游業,實現畜牧業、生態旅游業協同發展,拓展養殖場經營業態,提高養殖場曝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帶動地區經濟振興、養殖戶增收。
國家倡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養殖場順應國家發展導向,不斷創新研發新產品、開發新技術,但技術、管理人員匱乏。針對養殖場現狀,應加強應用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引進,提高種畜優良培育能力,針對市場需求,提升高端產品自主研發能力,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借助龍頭企業帶動養殖場發展,通過特色產區、畜牧飼養、食品加工等為產業基地,擴大相關人才招聘數量,實現產品創新、養殖創新,為畜牧業市場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養殖場存在文化水平低、技術落后、對國家政策解讀不充分情況,養殖場主管部門應定期對養殖戶開展國家政策解讀,發揮思想政治指導,使養殖戶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鄉村振興戰略,樹立民族特色產業、特色文化協同發展理念。對思想積極向上,技術領悟能力強的養殖群眾,有關管理部門應重點培養,使其成為養殖場優秀管理者或者技術帶頭人,提高養殖戶市場經營意識,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根據黨中央文件部署,應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養殖場應吸取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實現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目前,養殖場新一代年輕人對食品加工缺乏興趣,缺少集成人員。為了擴大食品加工,保護和傳承養殖場傳統手工藝,應在當前食品加工基礎上創新技術研發,擴大民族特色產業。政府應跳出區域限制,利用互聯網媒介向社會宣傳,吸引對傳統手工藝感興趣的年輕人加入養殖場食品加工業,使養殖區養殖者開展學徒培訓班,提高市場關注度,引領廣大青年學習畜產品加工技術,保護養殖場傳統手工藝永續傳承,推動畜牧業市場化發展進程。
國家倡導畜牧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養殖場應轉變傳統發展模式,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原則,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人們肆意破壞環境導致自然災害、異常氣候增加,政府針對生態環境惡化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政府應加強養殖場生態環境保護,確保養殖場全領域、全過程綠色生產。首先,根據國家指示精神及政策導向,養殖場逐步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加大了種樹、種草面積,人民群眾自覺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養殖場草場資源實現了平衡發展。雖然偶遇干旱、雪災等,影響畜牧業市場化發展進程,但養殖場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節水增效,嚴格控制高耗水耕作面積,深度開展節水控水行動,加大糞污資源二次利用,提高養殖場土地利用率。其次,嚴格控制礦業工業開發,禁止草原亂采濫挖,根據草場資源,合理控制畜牧養殖數量,嚴格控制周邊林業有害生物對草原破壞,對養殖場草原生態保護較好的區域應給予相應的政策獎勵,激發養殖戶工作積極性,維持草畜平衡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強對養殖場環境污染的治理,提高養殖場生態環境水平。加強對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處置設施建設,對養殖場垃圾、廁所、下水等實施改造,綜合整治養殖場環境衛生,為養殖場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創造環境基礎,為畜牧業市場化發展推波助瀾。
我國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為了保持畜牧業平衡發展,首先應關注草場資源與養殖場畜牧養殖數量之間結構是否平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向基層滲透,養殖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首先要對畜牧業實行市場化改革,順應鄉村振興戰略下產業發展導向,符合養殖戶對產業發展的期待,促進了養殖戶經濟收入水平。畜牧業市場化發展,在政府及龍頭企業的幫扶下,知識技能得到顯著提高,養殖戶掌握了乳制品加工創新研發技術技能,提高了畜牧優良育種技術,提高了品牌經營和品牌推廣意識,結合現代化媒介拓展了銷售渠道,使養殖戶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為了迎合現代化產業模式發展,養殖場還應加強對畜牧文化及食品加工文化的普及與教育,加快推進生態旅游業及畜牧業協同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維持畜牧業市場化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