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華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組成部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探究農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及應對路徑,對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加強政策保障、開拓網絡空間、形成參與合力、營造良好氛圍,促進農村文化建設。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根本目的是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物質需要日益得到滿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不斷增長,豐富的文化生活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伴隨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及農民自身成長和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民不斷對更多方面、更高層次的文化產生需求。農民期望有好的書籍、戲曲、電影下鄉,希望學到實用知識和技能,并愿意支付一定費用來進行文化消費,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呈現休閑性與益智性并存、公共性與商品性并存等特點。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使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受到一定負面沖擊。有研究表明,農村地區成人疫情創傷后應激障礙分值和疑似陽性率均高于城市地區成人的相應數值,農民更可能有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和障礙[1]。如果沒有健康文化滿足需求,不健康的文化就可能趁虛而入。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以滿足農民文化需求、保障農民文化權益、提高農民生活品質。
于個人而言,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及其發展潛力的肯定與信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為農民提供精神依托,使農民認識到文化功能作用,享受到文化發展成果,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意義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中許多成分和要素可以轉化為農村文化建設的資源、養料和動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與農村文化建設相結合,開發利用文化資源,傳承傳統美德和革命精神,既有利于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也有利于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增強農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農民群體本身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隨著農民公共生活領域進一步向虛擬網絡空間擴展,農民在使用網絡時,文化自信易受到外來文化沖擊,造成文化自信缺失。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紅色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農民文化自信,強化農民面對文化沖擊時的心理支撐,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支柱。
文化發展是農村全面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文化功能作用,實現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一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農村現代化離不開農民現代化,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民在心理、態度、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促進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激發農民創新精神,培育新型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保證、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二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有利于促進農村形成正確的社區輿論,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增強農村社會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為農村社會全面發展和農民成長進步營造所需的良好文化環境。三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農民農業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有利于推動農業發展,部分農村地區依托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可以為本地區發展帶來高效的經濟效益。
某種意義上看,農村文化建設就是“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經費等文化物力資源與各類文化活動隊伍等文化人力資源相互匹配、高效組合的過程?!盵2]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及成效的取得,與基層干部重視程度及投入資源多少緊密相關。受長期以來以經濟為導向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影響,部分鄉鎮黨政、村支兩委干部對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沒有深刻理解,不能認識到文化對提升個體素質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或因文化工作見效慢、政績難顯等原因而不愿投入,存在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現象。具體表現在農村文化建設規劃不完善、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不足、文化隊伍素質不高、文化建設項目流于形式等方面,未能從政策和制度上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充分保障。疫情對地方經濟造成一定負面沖擊,基層如果對文化建設重視不足,將導致農村文化工作更加邊緣化。
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文化生活相對匱乏,文化活動形式限于聊天消遣、看電視、打麻將、看演出等基本項目,比較單一。疫情期間,為降低疫情傳播風險,避免扎堆聚集,許多農村文化場所關閉、文化設施停用、文化活動取消,露天電影、戲劇演出等農村常見的一些基本文化活動難以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供應受阻,本就不夠豐富的農民文化生活受到很大影響。雖然疫情形勢緩和為線下文化場所重開和文化活動恢復舉辦創造了條件,但與疫情發生前相比,農村文化活動數量和規模普遍有所減少,線下場所和設施未完全重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文化活動的開展仍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有必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緩解疫情對開展文化活動等帶來的沖擊。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農村文化的建設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主要面臨以下困境。一是制度約束。長期以來,農村文化建設形式沿襲“自上而下”的垂直決策機制和實施機制,以政府包辦為主,導致農民有一定的依賴思想。有學者調查發現,63%的群眾認為農村文化建設是政府負責的事情,與個人無關[3]。部分農民有對積極健康文化的強烈需求,有自主舉辦文化活動的意愿,但是缺乏制度保護和有效引導。二是主體流失。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口流動進程加快,許多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進城謀生,在村農民受個人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影響,集體意識較弱,對參與文化建設的資源與渠道缺乏認識,利用能力不強,導致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農民“不愿參與”、“不會參與”現象,造成文化建設主體缺位。
有學者指出,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和難點所在[4]。當前我國農村鄉風民風仍存在地方需要改善。一是個別農民思想品德墮落。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農民道德水準下降,誠信觀念、集體觀念、法律觀念淡化,理想信念削弱。在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疫情這一重大公共危機的誘發下,容易出現個人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等次生社會風險[5],需要明確社會公德規范,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二是部分落后傳統習俗卷土重來。中央八項規定的落實推動社會風氣好轉,農村的婚嫁喪葬改革等不斷推進。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紅白喜事和其他各式宴席大操大辦等現象,給群眾帶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和物質負擔。此外,娛樂活動限于玩撲克、打麻將等單一形式,導致農民缺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農村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要提高基層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落實基層政府在財政保障、綜合統籌方面的主體責任,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
首先,提高基層干部思想認識。厘清基層黨政、村支兩委在文化工作上的權責邊界,通過開展培訓等形式增強基層黨政領導、村支兩委干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促使文化工作人員樹立實踐觀、創新觀等正確思想觀念,提高文化隊伍業務水平,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各項工作開展。
其次,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制定本地文化建設的資金、人才規劃,引導資源向農村文化建設適當傾斜,發揮城市和鄉鎮文化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城市與農村文化發展的協同機制。制定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確保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危機發生時,持續為農民提供文化服務,提升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能力。此外,構建文化領域發展狀況的考核體系,做好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農村文化市場經營等方面的管理監督工作。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優化,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開拓農村文化建設網絡空間具有受眾廣、成本低、突發事件適應力強等優點。
一是宣傳網絡服務平臺。一些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已經比較成熟,如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建設的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匯集各省圖書館、文化館提供的數字閱讀資源、文藝資源等資源入口,同時開設了匯資訊、看直播、讀好書等特色欄目;國家博物館及各地博物館官網提供的線上展覽使群眾可以實現足不出戶看文物。通過開展智能手機培訓和線上平臺宣傳活動,幫助農民群眾知曉和學會使用這些線上文化服務平臺,提高公共文化資源利用率。
二是探索開展線上活動。各地農村要組織、倡導線上主題文化活動的開展和參與。疫情期間,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泗洲頭鎮文化站組織村民參與線上才藝表演,組織開展疫情防控為主題的作品征集和推廣活動,既滿足了村民的日常文化需求,也凝聚了抗疫精神力量。
三是持續提供線下服務。文化程度限制、智能設備不足等原因使得農村還存在很多非網民,短期內難以充分享受數字時代的巨大紅利,并且線下服務具有體驗性強的優點。因此,要合理開展線下文化活動,開放文化活動室等線下設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文化建設,鼓勵多方面力量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形成農村文化建設主體多元化的格局。
一是重塑農民主體地位。首先,通過宣傳教育增進農民對文化建設的了解,使農民認識到文化建設可以給自身帶來益處,使其主動參與文化建設。其次,鼓勵農民自辦文化的發展,由“輸血式”建設轉為“造血式”建設。我國農民缺乏組織引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由黨組織牽頭,基層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分類指導,支持農民以家庭等為單位開展規模適當的文化活動。鼓勵農民基于生產生活實踐,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創作文藝作品。在農村社會趨于留守化和空心化的背景下,可以探索實踐多種柔性機制,如“以婦女為主體、以家庭為載體的社會再組織機制。”再次,注重培養和團結農民中的骨干分子和積極分子,帶頭學習帶頭幫助,發揮農村能人的帶頭作用。
二是發揮多元主體積極作用。調動非政府組織、個人等多方面力量,團結各種人士,鼓勵他們為農村文化建設貢獻所能,形成農村文化建設的合力。支持和引導文化類社會組織通過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等形式,彌補政府、市場不足,利用自身優勢提供高效優質文化服務。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鼓勵大學生文化志愿者等舉辦知識普及、政策宣講、文藝演出等活動。
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軟硬兼施,促進農村文明風尚的形成。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因為成本較低、通俗易懂、受眾范圍廣等優點,村廣播、村黑板報、村內講演等傳統媒介仍是普遍可以利用的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文化和衛生常識等的重要媒介,這些形式可以從聲音、圖像等方面于無形中教育農民群眾。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建立地方微信群、地方微信公眾號平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圖片和視頻等形式宣傳主流文化,加強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例如,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文化建設模范人物和事跡的短視頻,宣傳文化示范戶典型,發揮榜樣教育的作用。
二是創新治理方式。推進農村治理制度創新,培育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治理方式,加大對大操大辦等現象的整治力度。加強村規民約建設,發揮非正式制度的約束作用,提升個人思想品德、推動鄉村移風易俗。
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增強農民文化自信、推動農村全面發展。目前,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制度優勢顯著,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環境。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農村文化建設仍存在發展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加強政策保障、開拓網絡空間、形成參與合力、營造良好氛圍,積極應對挑戰,以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