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山西省隰縣農業農村局,山西 隰縣 041399)
農村開展財務工作,和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對工作流程和責任進行有效明確,能夠保證村民的權益,保證建設新農村工作能夠有效進行,需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對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規范,并公開財務工作的內容,接受群眾的監督,保證資源合理利用。
當前農村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過程當中,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達不到相關要求,綜合素質較低,經常會出現資產流失、資產挪用的情況發生,并且在日常工作過程當中,集體資產被相關干部占用、吞并的情況經常發生。在使用集體資產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隨意進行資金借貸問題,導致部分村子的整體經濟狀況出現負載嚴重的情況發生。農村需要財務工作方面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體系,保證集體資源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明確集體資源在實際使用過程當中的具體途徑,有效降低集體資產在此過程當中出現的損失情況,減少集體債務加重的情況發生。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質量,直接影響群眾的利益能否受到保障,在進行財務工作過程當中,應該將集體資產情況和使用情況進行公開,保證村民具有一定的知情權,而且需要定期公示集體資產的使用明細,保證財務管理工作的公開和透明。當前階段,部分村集體不具備健全和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部分理財小組是由群眾自發組成的,對于村集體的資產和財務管理相關問題的監督也不具備相應的力度和能力,達不到相應的監督效果。部分村集體在使用集體資產的過程當中,做不到定期公開使用明細,及時做到定期公開工作,大部分也都是局部明細進行公開,缺少全面性,大部分地區的村民群眾對于村集體資產使用和營收情況并不了解,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當前農村對于集體資產進行管理過程當中,因制度存在一定的約束性,使其在執行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工作的制度和管理并不能發揮其實際作用,導致村集體資產出現占用、流失的情況發生,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建設新農村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礙。
根據我國的相關規章制度,農村集體組織需要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在經濟方面接受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但在實際生活當中,指導和監督工作并不能有效落實,部分政府部門在進行監督管理工作過程當中,機制不夠完善,并且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主要表現在部門內部監督管理工作不能夠有效落實,對于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力度不夠,沒有建立完整的管理體系,在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過程當中要求也不嚴格,而且大部分的會計人員不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也相對偏低,導致村集體在使用資源的過程當中,不能夠有效對信息進行公開,民主決策和監督這一理念只體現在形式上,并沒有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導致村集體資產出現丟失或者挪用的情況發生,并且嚴重浪費了集體資源。除此之外,對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外部監督工作落實不到位,相關的經濟管理部門在匯報工作時,明確表示履行了相應的監督管理職責,但在實際工作過程當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農村,了解村集體資產管理和使用情況,對于村集體資產的實際情況掌握程度也遠遠達不到相關的要求,導致村財務管理工作當前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阻礙農村的發展和進步。
在農村地區,村里的財務人員是村集體在進行資產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實際過程當中,大部分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的獨立性,需要相關干部對其進行指揮才能有效進行工作,而且當前的財務工作人員專業技能相對比較薄弱,而且綜合素質也達不到相關要求,不具備完整知識結構,一些必要的技能掌握不夠全面,對于財務工作的理解和認知也不夠深入,并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監督工作。正是因為村集體財務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導致村集體資產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出現違反規章制度的情況發生,造成管理工作混亂,集體資產丟失、浪費問題的出現,使群眾的利益受到侵害,影響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根據當前農村財務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首先需要建立科學、完整的管理制度,保證其能夠有效地對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約束。在村集體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財務審批權保持不變的情況之下,可以向鄉鎮的會計代理中心委托其財務管理工作,從而建立并落實統一的管理規章制度,對每個村的集體資產情況進行公布,并進行統一的審核和規劃工作,保證村民群眾能夠對村集體資產的使用情況和收支情況進行明確的了解,使其享受知情權。除此之外,村集體在建設各種項目的過程當中,涉及資金使用情況時,需要提供正規單據,單據中應該包括實際的項目內容和具體的資金明細,確保在使用集體資產過程當中的合理性,從而使村集體資產統一管理工作能夠有效落實[1]。
在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當中,群眾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以合法利用自身的權益,進行監督管理工作,保證集體資產使用的合理性,而且通過群眾對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監督,能夠使集體資金使用過程當中的行為更加規范,保證集體資產能夠合理使用,減少額外開支的產生。可以在不同村子建立相應的理財小組,主要負責監督和管理集體資產財務工作,并且在建立理財小組的過程當中,保證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渠道,減少村干部全部使用親信的情況發生,確保財務監督管理工作能夠有效開展和落實。監督小組的成員在實際工作過程當中應該對工作內容進行負責,并且對于財務監督管理工作要切實參與到其中去,審核村集體在使用集體資產過程當中的各種行為,小組成員在實際工作當中需要和群眾進行溝通和聯系,對于村民的實際意見和需求如實向村集體進行反饋,在村集體需要使用集體資金的時候,可以開展村民代表大會,在會上對實際情況進行商討,從而確定資金使用情況。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當中應該保證財務管理工作具有公開性和透明性,并在實際管理工作當中嚴格遵守相應的規章制度,并要求村集體在進行財務公開工作的實際過程當中保證公開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并在信息的表達方式上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對于不涉及機密的文件進行全部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村集體還可以將財務信息整理,并張貼在村委會的公告欄上,方便群眾能夠隨時對財務情況進行了解,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2]。
在農村進行財務管理工作過程當中,要切實落實審計工作,保證財務管理工作的質量,使村集體資產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提升財務工作的整體質量,對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及時發現,并根據當前實際情況和相關規定采取有效措施。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過程當中,需要建立具有權威性的財務審計團隊,該團隊需要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不被政府部門的職責所限制,在進行審計工作的過程當中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審計團隊在開展審計監督工作的過程當中,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和作用,真正參與到實際工作當中去,能夠有效促進對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和檢查。在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易發問題,需要審計團隊定期對其進行審計,比如資產使用情況、干部資產、干部違規操作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定期排查,審計工作人員如果存在違法亂紀的行為,需要對其進行追責并且嚴肅查處,如果情節比較嚴重的需要移交相關的部門進行處理。在進行審計的過程當中,對于發現的各類財務管理問題,需要進行記錄并匯報,提出相應的措施,要求其進行改進,并對改進結果進行復查,保證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從而確保財務管理制度能夠切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3]。
財務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系統性和政策性,想要有效提高財務管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就需要對財務工作人員進行不定期的考核和培訓,并根據考核結果對工作人員進行合理評價,通過考核的可以繼續進行工作,考核結果達不到相關要求的工作人員需要停止對其聘用,秉持能者上差者下的原則,對財務工作團隊進行有效凈化,從而使整個財務團體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過程當中,需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并保證財務工作具有從業資格,比如相關證書或者從業資格證等,使財務團隊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能夠得到有效保證,促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4]。
村集體在生產和發展的過程當中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是村集體的資產,但在實際生活當中,部分農村的集體資產和賬目不相符,資產管理工作也相對比較混亂,存在資產占用、資產浪費的情況發生,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在使用集體資產的過程當中,沒有公開具體的使用明細,而且使用過程當中流程也未按照相應的規章制度進行。部分村子內部存在干部私自運用集體資產的情況,對集體的土地、財產等資源進行低價轉包、低價發包、私自流轉等情況發生,從而使集體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害。集體資產的歸屬權應該屬于村民群眾,但在實際生活當中沒有明確的歸屬權,而且群眾也沒有重視集體資產,對其管理工作也不關心,導致部分集體資產浪費和流失,還會出現挪用的情況,引起貪污腐敗的發生。可以進行清產核資工作來確認村集體資產的實際情況,并將實際賬目進行核對,保證賬目和實際資產相符,確保集體資產的完整性,有效維護群眾利益,減少群眾利益受到侵害的情況發生。利用清產核資能夠有效地對農村當前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在進行改革工作之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全新的組織,對集體資產進行有效的利用和開發,進一步挖掘收入潛力,使群眾的經濟收入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真正意義上進入小康生活,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5]。
農村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有效地調動工作人員的熱情和積極性,監督并約束村里領導干部的行為,就需要制定并落實相應的獎懲制度,可以參考當前企業當中運用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從而調動工作人員的熱情和積極性。財務管理工作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系統性,進行過程當中會消耗一定的物力和人力,需要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而降低額外的開支。在財務工作實際開展過程當前當中,需要對資源配置工作進行合理優化,節約開支,通過開源節流等有效措施,為獎勵資金提供支持,對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獎勵,能夠有效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使財務管理工作的整體工作質量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在建設績效考核體系過程當中,對于管理工作的相關執行能力還需要加強,對于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合理的考核和評價,并保證考核、評價工作的公正性。合理利用績效考核體系,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財務管理工作質量,保證其工作效率和集體資產能夠有效利用,提高集體資產的使用率,從而促進農村建設的發展和進步。
在使用集體資金的過程當中,需要明確村主任、書記為第一責任人,保證在使用集體資金過程當中嚴格遵守相關規章制度,對財務工作和財務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負責,保證標準、審核、預算等工作流程能夠符合相應的規定,對于白條現象要明令禁止。與此同時,在發放津貼的過程當中,如果需要使用村集體資產,需要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村組織等研究表決,表決結果通過才能夠進行使用,并且在使用過程當中對于明細要進行公開,并通報有關部門進行備案,禁止超標準、超范圍使用村集體資金。在實際工作過程當中,對于報賬員提交的單據和原始憑證要進行嚴格審查和核實,必要情況下需到現場進行比對,而且在使用集體資產時,提供的單據需要具備審批人、經辦人、證明人、事由、村委會蓋章和財政中心的審核意見,保證資金能夠切實在實際項目當中進行使用。結算中心需要定期對負責的村財務賬單進行檢查,并將其錄入到相應的監管平臺,對于各項支出的明細的單據都需要進行公示,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結算中心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財務工作的流程和制度進行指導,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并嚴格監管相關管理制度,保證村集體資產在使用過程當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真正將財務管理制度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去,保證群眾利益不受侵害,促進農村的發展和進步。
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對于農村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當前階段的農村財務工作中,由于整體水平較低,且工作人員也具備相應的綜合素質,對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應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對財務工作的重視程度,促進建設新農村工作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