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二的時候,代表學校參加了一項全國性的英語辯論賽。那時候的比賽不采用議會式辯論,每個代表隊只有兩名選手。和我一組的是同年級非常優秀的一位女同學,但我們第一場預選賽就落敗,無緣后續比賽。因為自知表現不佳,很久之后我仍念念不忘,將失利歸咎為自己拖了后腿。后來,我盡量不選和口語、演說、辯論相關的課程,不遺余力地回避“說”,表達訓練多選擇“寫”,自身寫作水平提高倒是很快。這種從“說不好”到“不想說”的學習體驗,恐怕很多英語學習者都曾有過。
多年以后,和一位恩師談及此事,她說:“你當年的問題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訓練的方法不對。”這讓我恍然大悟。表達的訓練是有方法可循的。尤其是演講、報告這類的可以提前準備的口頭表達,或許最需要的是科學的“排練”。排練不是一遍一遍簡單地重復,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有不同側重點的提升過程。以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 年版)Presenting ideas 板塊為例,“出口”活動經常是讓學生做一個口頭報告(presentation)。但并不是學生做了頭腦風暴、寫了提綱、打了草稿之后,就直接能報告了。從文字定稿到最終匯報,中間需要一個有教學設計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并非全部可以在課堂內完成,而是往往需要學生在課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排練。第一,需要朗讀,解決發音問題;第二,需要記憶,找到薄弱環節;第三,需要脫稿,促進表達流暢;第四,需要演習,模擬感受壓力。這個過程既促進了內容的深度理解,又提高了語言的流暢產出;既減輕了展示時的緊張焦慮,又積累了做報告的成功體驗。磨刀不誤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自主準備表達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